堪布上海復旦大學國學社問答(節選)
『 2011年3月11日下午 』
(一)問:我是禪學會的會員,目前在國內百勝餐飲公司工作,今天很高興有緣認識您。我有一個問題是:以前我念的是心理學,很強調自我實現,把個人潛能發揮到最大。但到了佛學領域,又聽到性空緣起,似乎「我」只是個五蘊假合。從「有我」到「無我」,對我來講是個很大的突破。
最近我看了一些您的文章,才知道原來佛教中有「如來藏」的觀念。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又是怎樣的呢?
索達吉堪布答:所謂的「我」,佛教在名言中是承認存在的,故為了「我」的解脫要積累資糧,為了自度度他要發大願、發菩提心。而你說的「我」不存在、是虛幻的,是以最究竟的空性法理來抉擇時,我也好、他也好,乃至世出世間一切萬法,都是不存在的。
這種不存在,不光是口頭上說說、文字上寫寫,而是一旦學了空性法門,你就能深深地體會到——人們所耽著的「我」,其實只不過是一種分別念,假如真正從身體或心識上尋找,點點滴滴也找不到。這就是佛陀所抉擇的空性。
勝義中盡管「我」不存在,但名言中還要為了「我」積資凈障,或者過生活、賺錢、做事,這二者並不矛盾。現在很多人常把勝義的「無我」與名言的「有我」混為一談,這樣的話,就搞不清楚前面的路到底該怎麼走了。
至於你剛才所提到的「如來藏」,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講明白的,必須要經過系統的學習。概而言之,如來藏有兩種意思:一是我們的佛性,名言中每個眾生皆具佛性、將來都能成佛的阿賴耶,就叫如來藏;還有一個,從究竟的角度來講,如來藏是一切萬法的本來面目,這個本來面目不是單單的一個空,也不是不空,這種境界不可思議、無法言表,釋迦牟尼佛在第三轉法輪中將其描述為如來藏。關於如來藏的道理,《如來藏經》等中均有詳細說明。
總的來講,我們對勝義和名言一定要分清楚。勝義中萬法皆空,但勝義中空,並不代表名言中也不存在。所以,我們在名言中,該做的事情就要做,但做的過程中不能造惡業,否則的話,名言雖然是虛幻的,但你造了虛幻的惡業,仍要感受虛幻的無量痛苦,對此大家務必要注意!
(二)問:我是復旦物理專業的學生。《金剛經》中說應無所住而行布施,不住於有無善惡二邊之見。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讓我們行善業呢?
索達吉堪布答:剛才我也講了,勝義諦和世俗諦一定要分開。世俗諦中我們要布施,布施的時候,布施者、所布施的財物、布施的對境都是具足的;但到了最高境界時,這三者全是空性,又稱為三輪體空。這不僅僅是《金剛經》中說的,月稱論師在《入中論》里講一地菩薩布施圓滿時,也提到了這一點。因此,布施到了最高境界才稱為三輪體空,但我們還沒有達到這種境界時,還是要作世俗諦中的布施,不需要觀那麼高的境界。
《金剛經》完全是講般若空性,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白它所站的角度,是抉擇勝義諦中最究竟的空性,並不是抉擇世俗諦。而抉擇世俗諦時,我們若行持那些善法,功德也是全部具足的。這一點必須要分開,否則就會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