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美仁波切:採訪—這個時代的愛和憂傷

 

 uploads/content/2022/june/e6ca1140943b516752b6e10c26014012.jpg">這個時代的愛和憂傷——採訪喬美仁波

2003年3月3日喬美仁波切在強西乃多第十世金蔓卡珠·曲吉尼瑪及囊曲·土登尼賽處接受喬美全集的灌頂及口傳。在卡珠仁波切處接受《青才曲吉洛珠全集》中除傳記以外的全部教法及《土珠巴吉更賽》、《桑巴倫珠》等的灌頂及《熱嶺普巴》灌頂口傳。從蓋珠·諾桑加措處得受《解脫經》、《略解脫經》、《陀羅尼集》、《般若兩萬頌》、《五部陀羅尼三經》、《藥師三部經》、《時輪本續》等教法。達那·普措扎西仁波切處得受《大聞解脫經》等。從此喬美仁波切便開始了弘揚佛法、利樂有情佛教事業

 <這個時代的愛和憂傷〉這本書稿包含趙波和幾十位各界文化藝術界人士閑談與圖文歡迎有興趣的雜誌和出版社前來聯繫..

1我在問過一些我想採訪的藝術家之後,最後想來向您提問,因為盡管在我的眼中,我特別喜歡您畫的畫,您的很多想法都很藝術,但是在大多數眼中您是一位來自藏區的宗教人士,一位活佛。您和我們俗人是有很多不同嗎?

回答: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演員,比如你是作家我是活佛他是工人,我們可能都不是天生要來這個世界上擔任某種角色的,我們今天的社會角色,由多種因緣促成,比如往昔的業力和願力,今生的造作。又比如陽光穿越大氣會有種種光波和色彩的差別,就人而言,這些都不自性,就事物而言,也不本性,如果我們能認識到這一點,對世界社會人生態度會有很大的不同。大家可能非常好奇活佛會有很多神奇和不同的地方,其實,我們都是平等的,如果說到不同,可能因為從小受到佛教熏習的緣故,對待人和事和一般人有所不同,以前一位漢族老和尚曾說過:俗心不可有,俗事不可無。就是說我們不能沒有現象界,但不能被現象界所束縛,佛和眾生也只是覺和不覺的差別。我雖然不是專業學習繪畫的,但我很喜歡畫畫,因為在寺廟裡曾經繪制過壇城,所以喜歡用畫畫來表達自己的感覺也沒想過別人是喜歡,只是從自己的視角出發進行創作吧。 不知這樣回答是否契合你提這個問題的本意。

2宗教讓人內心平靜,可是您有特別開心的時候,那麼是否也有特別不開心的時候呢?如果您感到憂傷,最會去做事情是什麼?

回答:宗教讓人內心平靜的,特別是佛教。當然每個人都有開心和不開心的時候,可能讓不同的人開心或不開都有不同的原因,如果只是圍繞著自我而思考那肯定不會開心的,我一般通過念經打坐使自己內心平靜對我個人而言,基本沒有特別的不開心或憂傷的時候,一直都是很平和的。

3每天您的作息時間是怎樣的?用很多時間閱讀,思考,能告訴我您的一些生活習慣嗎?

回答:傳統的養生之道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在佛教生活習慣中得到了很好的貫徹,我從小也養成了早起習慣,睡覺前念經可以讓我在睡眠中不會昏沉睡眠質量很好早起念經會讓我一天有一個好的緣起時間是由一天一天組成的,有時會閱讀,有時會靜坐,有時會交流,有時會寫作,一切的生活不開修行,離不開心靈的關照。一位上師曾教誡到:不要干擾別人的心。我想,我的生活也是如此,盡量做有益身心不做後悔事情不幹擾別人的心。

4您一直勸導我們吃素,這方面您的感受是什麼?吃肉人會不會攻擊性要強於吃素的?更爭強好勝的話,也許因此會多出很多不快樂因素

回答:吃肉吃素都是一種習慣中國禮記中也曾記載過吃肉和吃素的差別,我的感受是吃肉使人昏沉,吃素使人清明,從環保和健康的角度來說,我們也看到了吃素的必要性,比如,大量的畜牧業造成世界環境的污染已經成為共識,人類必須克制自己的慾望,以保護大家共同的生存環境。當然,從佛法來說,吃肉有悖於慈悲心,更是和殺生直接有關,所以佛弟子應該盡量養成吃素的習慣,如果做不到,也盡量吃「三凈肉」。至於吃肉的人攻擊性更強的說法,也許可以換作:攻擊性強的人更不容易接受吃素的觀點和養成習慣吧。佛法教導我們要對一切眾生養成慈悲心放下對立放下斗爭,這源自於對世界人生本質的深刻認識,當我們產生一種對立念頭時,這種念頭就會投射在我內心,從而埋下了不快樂種子你看過「水知道答案」那本書嗎,那是世間科學作出的解釋,和佛法道理是一致的。

5您覺得現時代很多人心理疾病原因是什麼?現代人的問題在哪裡?是社會病了還是我們病了?知識分子能做什麼呢?

回答:佛法講我們眾生都得無明的病,我們的一切煩惱痛苦都和無明關係,而無明主要是指我執和法執,就是對於我和萬法的錯誤執著,如果用現代的通俗話講就是自私自利這是所說心理疾病的根本原因,西方的心理學也得出研究結論,大多數經常說「我」的人痛苦比其他人要大。現代人的問題,表面看是過於追求物質,過於自私自利關鍵還在對於傳統文化的破斥和抵觸,因為傳統文化更接近於將人心安置於本來的面目,如果人迷失了自心,一切不好的問題都會出現,中國禪宗的五祖弘忍大師就說過: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社會得自於人類互動,所以每一個人都是形成良性社會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我們病了,社會也會是病態的,我們好了社會也會轉好,以前弘一大師問印光大師如何挽救世運,印光大師說:必須強調因果報應。如果說知識分子能做點什麼的話,我個人以為就是將中國幾千年的因果報應善說向社會大眾進行推廣普及,既然「福不可救」,那麼我們將一切精力關注於外在科技物質軍事等成就很難解決人類內心危機

6藝術家大多數天生人格不健全嗎?自私自我,或者說他們都是長不大的孩子?或者童年對人的成長影響很大,你的童年呢?我一直很羨慕您有九個相處非常融洽彼此互敬互愛的兄弟姐妹。在城市中您這樣的年齡是不可能有這麼多的兄妹姐弟的。

回答:我想,趨樂避苦是每個人的共性,但現實每個人志向追求不同,有的人追求物質享受,有的人追求精神享受,有的人身體很辛勞,有的人精神很疲憊,這和個人的成長環境及所受教育很大的關係,如果說人格不健全,我們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問題,藝術家和其他人的差別在於他們將藝術作為理想和終極,在世間看來這是一種高層次精神境界,但我想這裡有一本末的問題,就是說不能為藝術藝術藝術形式很重要,但關鍵在於藝術家的內在境界你可以看到境界很高的畫家簡單幾筆也可成就名作,我們欣賞任何一種藝術形式,其實都是在感受藝術家所傳達的內在境界,為什麼有的藝術家會忽然信仰宗教,或者放棄自己早年的藝術事業都是為他們一直在試圖通過藝術來領悟終極,當藝術形式已經無法提供精神資源的時候,尋找新的突破就成為必然。至於你說自私自我我不認為是藝術家特有的問題,不過或許和藝術家的創作特點有關吧。

我的童年是在廣闊的大草原上渡過的,周圍除了兄弟姐妹之外還有很多年齡相近的小孩,每天都在一起玩耍,上學等絲毫沒有壓力,到了9歲左右被認定成活佛,接到寺廟學習藏語和經文,一直非常開心,我想這種無憂無慮的童年可能影響了我成人後的心態,所以直到現在我還內心充實而平和。大部分人都有一快樂的童年時光,從童年到成人我們有一必須要跨越的階段,在心理學上童年階段的教育和成長環境很重要的,但反過來說,教育是一生的事情,人成長的每個階段很重要也就是說先天不良就需要後天改造,童心很好,但可能是一種混沌狀態,我們需要跨越童心,去開發自己清明智慧覺性,去突破現實的種種痛苦幻象,這才是真正有價值意義的。的確,你說的現在城市中的孩子可能缺少像過去那樣的兄弟姐妹的親情熏染,但面對這樣的現實,我們作為成年人應該有責任辦法去改善兒童的成長和教育環境,而首先要正視的就是,我們成年人自己也需要完善自己的人格,唯有如此,才能成為一個好的教育者。

7每天都有來探訪您想來和您探討些問題的人會不會覺得累?什麼情況會讓您覺得自己無力面對?會嗎,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您會怎麼樣?

回答:身體會有累的感覺,但心裏面不會的,就像你能感受到一個人的痛苦,但你不和他有一樣的痛苦釋迦牟尼發願消除一切眾生痛苦,但還是有無量無邊的眾生在感受痛苦,這不意味著佛的願力是虛假的,而是佛不是萬能的,他不能代替眾生成佛也不能代替眾生受苦,佛是以教育的方式眾生自己覺悟。我們作為佛弟子要做事情也就是把佛陀的教誨一代一代傳遞下去,使更多的人能夠由此覺悟。我個人也有無力實現的願望也會遇到困境,但像漢族古聖先賢講的那句話:盡人事而聽天命。我們只要不錯亂因果,至於成敗得失,就隨順因緣好了金剛經說的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重要的是不要過於執著,即使是做善事也是如此。至於無力面對的情況,那有可能是口渴了或者沒吃飽吧,哈哈!其實我從小面對的是有各種難題的人精神病患,死去的人等等,我已經習慣了幫大家念經除障,而且一直是生活在很特殊的環境里,旁觀周圍眾生生老病死,有了這樣一種歷練,也就有什麼事情是難以面對的了。

8您每年都要往返於青海玉樹北京上海,還有別的地方,主要的工作怎樣?在現實中什麼事讓您看了覺得不好的呢?

回答:主要的工作有兩方面,一是講法和一些佛事活動,另外就是為了有關寺院和博物館的事情做一些外聯工作也沒有什麼覺得特別不好事情,就是希望佛教團體之間,不同宗教之間,乃至社會大眾之間能有和諧通暢的交流氛圍,這樣大家就都會繁榮興盛。

9討厭看到的局面?

回答:人類認為自己是最聰明智慧生命,總是發明創造出來一些新式機器破壞環境,發起戰爭這是我不希望看到的。

10您在青海玉樹做的喬美博物館 計劃將在何時可以開放?裡面還設有藝術家村落?具體有什麼想法嗎?什麼是還未能做到的呢?

回答:目前我每年7月中旬都在玉樹囊謙搞一次文化保護的活動,其中有民族舞蹈匯演以及傳統體育項目(吾爾多比賽),希望有興趣的大眾都來參與,然後博物館基建方面也是每年有規劃的建造一些實體建築,這主要還是看機緣成熟與否,所以目前有完整的項目規劃,但具體的實施狀況和完成時間還沒有定論!但這是我終其一生要做事情。在高原上面建一個藝術村的想法由來已久,因為高原的山水是那麼的特別,我相信所有到過這裡的藝術都會迸發出創作激情的,有這樣一個藝術園區不僅提供了創作空間,同時也是一個可以靜心修法地方!通過多元藝術思想藝術形式的交流溝通,可以豐富本民族的藝術色彩、激發藝術活力。具體想法有待於和有關人士的進一步交流。

11宗教人士在北京的活動受限制嗎?什麼方面您希望有所改變?有能力改變嗎?

回答:具體情況不是太了解,我們佛教人員都是國家法律和政策的范圍內進行活動的。至於希望,就是希望無論漢藏,國家各民族都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方面取得更好的成就,這需要全體中國人共同的努力

12目前您對我們這些弟子有什麼希望嗎?總結這些年您個人的生活工作您會怎麼評價

回答:要從佛法獲得實益,就要從聞思修下手,希望大家在這方面取得進步。因為我是隨緣的人,所以對這麼多年的個人生活還是工作方面都是努力去做事,沒有什麼遺憾就很好了!

13您怎樣看待藏傳佛教

回答:佛教釋迦牟尼佛創立,隨後傳向亞洲各地,形成了南傳、北傳和藏傳三大系,但這不意味著有三種佛教,只是應不同根機的眾生說了不同的教法。藏傳佛教核心大乘佛教是一致的,如果說其獨具的特點,很多傳承上師都認為,藏傳佛教是一種顯密圓融教法,從小乘大乘到密乘非常系統,具有嚴密的次第性,這也保證了藏傳佛教的鮮活生命力。

14如果您建議別人修佛心會用怎樣的渠道?會教他們怎樣的方法

回答:渠道是多種多樣的,首先是開放心靈,不要排斥一切有助於提升人心靈的文化;其次,要通過各種渠道去了佛法,獲得不同層次佛法正見,我們說正見猶如明目,可以引導我們無誤趨入解脫道;第三,要根據每個人不同的情況展開修法的引導。凈土法門法師曾多次說:要真干!有了真乾的毅力,即便念一句佛號,也是最有效的修行。藏傳佛教有很完善的次第修法,我只是根據不同眾生根器來加以引導罷了!

15如果《2012〉電影的是真的,您會如何度過這兩年?極樂世界要怎樣的人才能前往到達?

回答:《2012》對於世界是一個警醒,當危機來臨時,首先要反思我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因為真正的危機從來不是外在的,而來內心對於一個佛教弟子來說,無常是每天要堅持的修法,我們隨時會離開這個世界對於個體來說,這就是他世界末日,所以,我們佛教弟子無論外在環境如何,不會動搖和改變自己的價值觀和生活行為方式極樂世界修法漢傳和藏傳佛教中講述的都十分詳盡,在《觀無量壽經》中提到了「凈業三福」,即「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而藏傳佛教傳統中則有極樂四因:明觀福田,積資凈障,發菩提心,回嚮往生。兩者基本上是一致的,對於障礙往生因素,主要是五無間罪和謗法。凈土修法是一個獨立的體系,它包含了所有佛法的精華,因此首先要對佛教有一個整體的認識,才會凈土產生正信。

16到現在這階段,您怎樣理解人的感情?活佛普通人一樣的感情嗎?怎樣看待俗人們為之快樂或者痛苦愛情

回答:《無量壽經中說:人在愛欲中,獨來獨往,獨生獨死。《楞嚴經》中也說愛為生死的根本,當然,這個愛要廣於我們所說愛情。根據佛教觀點三界中欲界中有飲食男女慾望,隨著層次的不同,愛欲程度也不同,有的人偏於生理慾望有的人偏於思想活動,現實地看,愛欲的產生和我們的六識(眼耳鼻舌身意)有很大的關係,而六識是具有欺惑性的。從無盡輪回的角度來看,所有眾生都曾經互為父母子女,我們這一世與自己的親友是有複雜的因緣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既要隨順世間傳統習俗,也要有一種超越性,在中國的《世說新語》中,曾有這樣一段話: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吾輩。我理解,聖人因為斷除了煩惱,不會因為感情而產生煩惱,但他會隨順因緣來善巧引導眾生,所以看起來和常人沒有兩樣。活佛名字不能代表內在的修證,可以說,只要是證悟自心的人,他的內在境界一定是不同於常人的,他的所有心行一定是利益眾生的。

關於愛情世間人的確是以生死相許的,但是在佛法看來,只要有愛欲煩惱就會不斷在輪回中流轉,就會有痛苦的滋生,在人類的八苦中,有求不得苦、愛別離苦,這幾乎是每個人都會面臨的痛苦,我們不可能讓大家都出家也不能讓大家變成無情土石,那怎麼去化解這種痛苦呢,我看暫時來說是放下愛自己,真正地去愛對方,在很多由愛轉恨的例子里,主人公並不是真正愛對方,而是愛自己,所以當分別時,就會產生嗔恨心,這樣的愛是狹隘的、自私的,也不會帶來真正的幸福。更進一步,就是不要太執著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意,要懂得隨緣安住,緣聚則合,緣盡則散,我們需要做的是隨順因緣照顧好身邊的人親近的人就不會因此產生種種煩惱痛苦

17您的生活會不會比我們多了很多刻板教條,比如您以前說很小的時候讀宗教學院,每天四點就要起床,念經文念得頭痛欲裂,您怎樣克服那些常人無法想像生活?十二歲,那麼小成為活佛又是走過怎樣一條修行之路?畫畫對您來說意味著什麼?

回答:其實大家從小的學校生活也同樣是很嚴格、很辛苦的,重要的是家長看到了受教育的重要性,我們也慢慢知道了受教育的潛在利益,要成就任何一件事,不吃苦、不付出是不可能得到希望的結果的,我們的佛教生活世間生活差別在於對世界人生看法不同,因此世間人看我們很苦,我們看世間人也同樣很苦,偉大的噶舉派大成就者密勒日巴尊者曾經說過:世間的人看我們覺得我們很苦,我們這些修行人看世間人生活很苦!這些都是心裏面生出來的,我們不是常說:只有享不了的福,沒有受不了的苦嗎?從小學習識字、念經、儀軌修法,既有今生環境影響,可能和前世習慣有關吧,習慣自然。而且表面上看我們很苦,但在內心還是很充盈和幸福的。至於畫畫,就是希望通過這種形式把自己作為一個藏族人和一個佛教徒,對於自然社會的感受表達出來,和大家交流、分享吧。我並沒有做一個藝術家的目標,只是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吧!

18怎麼樣的生活您會覺得幸福

回答:真正內心安詳的生活幸福的,這種幸福也不同於世間幸福,因為已經打破了幸福痛苦對立,因而是一種絕對的幸福,不存在大悲大喜。

19什麼樣的感情是您需要的?

自在隨緣

20不管在哪裡都有無數的人對您很崇拜敬仰,您的弟子也很多,經常來看望您追隨您的足跡,這樣的關係足夠讓您感到溫暖和滿足了嗎?

回答:其實如果有所求,可能就會產生煩惱痛苦,作為一位佛教徒,主要的任務就是弘揚佛法,引導有緣弟子,如果說溫暖和滿足,唯一的希望是更多的人能趨入解脫道,真正離苦得樂

21四處漂泊的人根在哪裡?哪裡是您認可的家園?

回答:第一世喬美仁波切在《極樂願文》裡面說:我願所有眾生都能了悟現實家園猶如夢境,不可將心久住其中。外在世界都是無常幻化的本質,再結實的建築、再溫馨的家庭都會因為偶爾的因緣會毀於一旦,這不是很清楚顯現了嗎?所以,打開心靈世界,像廣告詞說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真正的家園,就是那盡虛空、遍法界不生不滅心性。當然,從現實來說,大家需要一個安定家庭,一個穩定工作,這裡最主要的就是不要向外尋找安心,如果認識到問題出在自身,在自心上下功夫,何處不是家園呢,哪裡不是安身立命之處呢?在現象和本質兩方面都不能偏廢。

22我們像候鳥一樣往返於各個城市的南北之間,心很敏感。您覺得這樣不太安定生活好嗎?

回答:對於心還不安定人來說,這樣的生活讓人焦慮不安,有時候這種不安定不單純是工作生活壓力,也是往昔業力的體現。中國的古書上講:有恆心者有恆產。應該將心安在一個自己真正喜歡事業上,事業上的追求不管大小,對於養心是有幫助的。如果心已經安定,即便往返於世界對他也不會有任何的影響,因為時間和地域的長短廣狹都是相對的,是假相

23您最近這兩年最想完成的事情?有些什麼計劃嗎?

回答:可能主要是博物館的事情,還有一些弘法的事情,但都要觀待因緣萬事要盡心儘力,但不執著,這兩者不矛盾

24喬美博物館不光是把藏地的寶貝收在一起公開交流展覽,還有愛心基金會,要幫助很多當地的百姓還是?計劃中可以開展一些什麼樣的活動?

回答:主要是弘揚藏族文化、促進文化交流和發展,如果有能力也會做一些公益事業,博物館會歡迎各界人士的參與和貢獻。希望提高和帶動當地的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也給後世藏族人展現自己民族的文化曾經達到的高度,並且普及有關本民族文化藝術的教育。

25做什麼事情會最讓您有成就感?

回答:只要能幫助別人就感覺很開心了,倒是沒有什麼成就感!

26害怕衰老嗎?怎樣看待未來

回答:有一本《入菩薩行論》,裡面說到:如果事情尚可挽回,為什麼煩惱呢?如果事情已經不濟,為什麼煩惱呢?面對必然的事情,我們要學會坦然面對,面對可能的善事,我們要努力成就生老病死凡夫的必然,所以佛法教會我坦然面對,未來和當下並沒有差別,擔心未來,不如安住當下,進一步說:衰老乃至死亡也是假相心經不是說了嗎: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當然,孔子說:無有遠慮,必有近憂。人也不能稀里糊塗,最主要的是佛法給了我遠慮的智慧,能夠面對一切幸與不幸未來的一切也不出自己現在的一言一行。

http://www.macromedia.com/go/getflashplayer src=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zu1mdazndi0/v.swf width=91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scriptaccess="never" wmode="transparent">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