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法師:什麼水果供佛好

什麼水果供佛

--正如法師講於費城如來


諸位大德善信:

阿彌陀佛!有人問起「什麼水果供佛好?」經常有人提這個問題。用水果供佛這是許多佛徒常有的一種供佛方式是一種較為普遍的供養,具有普遍性。但是,大多數人並不了解其中的意義,於是行儀不當,造成了食物浪費,污染環境更有甚者給人於非正信的聯想。好端端的一盤迷人的芒果被帶上了迷信的黑帽,無語問青天,帥呆地坐在盤裡。清潔家裡佛壇,發現供果木瓜成了爛泥,成了蒼蠅戰場,蒼蠅在木瓜上演春秋戰國,自然將它捉拿丟進垃圾袋,這就是浪費食物供養成浪費,獻供成污染,供果受指責,修福變損福。看來,這個普通的問題是個重要的話題。

任何水果供佛

有的地方說梨,諧音「離」,讓人聯想到分離,好不容易團圓又要分離,這個時候吃梨不吉祥。因此,梨子不能招待親朋好友,特別是不能招待不想分離的好友。於是,梨也就不供佛,太不吉利。尤其是我想常住世間供佛以梨,要離,這種情況不能供梨。我說那是「離苦得樂」,供佛用梨好。有的地方,說香蕉也不供佛。吃蕉,那是罵人,不禮貌,當然也不供佛我說「蕉」,是「招財進寶」,想發財的朋友就供香蕉。在粵語中,「蕉」與「招」諧音。成語中有天之驕子,上天的寵兒。希望自己有更多的貴人相助,這得供香蕉

又有人說,花生也不供佛,因為它生在地下,又澆糞來又澆尿,出生地有問題,有不凈之嫌疑。生在地下的「花生」不能供佛,那麼大家說說長在地下的地瓜蘿蔔可不可以供佛?當然,長在地下的地瓜蘿蔔可以供佛,那麼花生自然也可供佛了。念佛同修一見花生,就聯想到蓮花化生,有人聯想到花開見佛那都是有可能。此乃上妙供品。有人又說,番石榴不能供佛原因是聽老人講番石榴的種子是從人糞中撿來的。那是時代個案。現在的番石榴種子就直接從番石榴中取得的。
如上種種,不勝舉例。其實,任何水果都可以供佛,重要的是在於心恭敬

水果供佛感恩

水果供佛,是佛徒對諸佛菩薩聖賢哲表達的一種恭敬心和感恩心,又是莊嚴道場營造神聖氛圍的一種供物,屬於修供養法門我們現在的一切所有所得,雖然是通過我們的努力取得的,但是,做為佛教徒,我們不這麼想。我們信奉我們的一切所有都是諸佛菩薩賜與的、都是上天賜與的、都是國家賜與的、都是眾生賜與的,因此時刻保持著感恩心。現在,我們生活好了,有水果吃了,當然也想起了諸佛菩薩法師僧眾,於是獻幾個水果供佛,表達感恩

又,果是表法,有象徵意義象徵果報我們現在的處境,這便是我們的果報。果,又讓人想起因,有果必有因,因果佛教的根本理論。佛教強調信眾深信因果,離開因果信仰,則沒有佛教。善因善果,惡因惡果這是佛教因果論的主軸。果,又表菩提果。菩提果是佛徒的畢生追求,佛徒一生起早摸黑千辛萬苦修行是為了找到這個果。

水果供佛恭敬聖賢,心有聖賢敬畏神明自然就會注意個人的善惡行為,以物促行,見物檢行,起到教育作用。所以,水果供佛,實在也是一種教育。家裡佛壇水果供佛這就是一種很好的「家庭教育」。

果為十供養之一

佛法三寶師長父母、亡者等以飲食、物品等,這都供養。這裡我們講供養,主要對象三寶供養,是佛教中的重要行事,許多佛經都有提到。早期供養以身體行為為多,叫身分供養;後來也有純屬精神方面的供養,稱心分供養供養的種類很多,有什麼供養、財供養、觀行供養、三業供養、千僧供養等等。但大家一般比較熟悉的就是《增一阿含經》里所講到飲食衣服卧具、湯葯等四事供養。現在,我們舉行的大型法會在佛前供養香、花、燈、水、果,合稱五供養。如果再加上供養茶、食、寶、珠、衣,那就稱十供養。十供養,我的理解是,香象徵戒香,花象徵美好,燈象徵光明,水象徵清凈,果象徵佛果,茶象徵清醒,食象徵飽滿,寶象徵財富,珠象徵希有,衣象徵庇護。

供養,就是修福。一個人沒有福日子不好過,日子過得辛苦奔命。這個人生活富裕快樂幸福這就是布施供養得來果報供養菩薩六度中也稱布施度,不過供養更顯得謙卑真誠而廣大。福德智慧,是成佛的兩大要素,是走向成佛的兩條必不可少的腿。可見,修福之重要。普賢菩薩修行成佛十大重要行門,名普賢十大願。「廣修供養願」是普賢菩薩十大願中的第三項,布施菩薩六度中是第一位,可想布施供養功德殊勝無比!

水果供佛後可享用

家庭佛壇供果,可以每天上午供上,中餐晚餐時取下來家人一起享用。舊的吃了,新的再供,常保新鮮,青春永駐。還沒來得及買,可以不供。水果買來先放在冰箱,分一批一批地供,一批一批地吃,養我色身。善哉佛子供品供佛,我吃供品,啟我智慧,予我力量,可保安康

許多人供佛水果供到爛泥了,只好扔掉,這樣很可惜也很糜費。現在,許多人沒有吃水果習慣,因此,我們推廣通過「供佛水果,中餐晚餐時取來大家享用」這個倡議,養成全家人每天吃水果的良好習慣,這多好。關於供果問題,我經常這樣建議大家。

營養學告訴我們,每一個人每天都應該攝取一定數量的來自水果的營養成份。所以,號召大家,將清理好的水果同菜餚一起擺放在餐桌上供就餐者享用,作為正餐,而不是飯後可吃可不吃。再者,正餐時飯菜已吃得飽飽的,再往肚子里硬塞水果,飽過頭不利健康

最好的水果供佛

「吃水果!寶貝孩子!」 媽媽呼喚小孩。 「媽!供佛水果我不吃!」「為什麼?」原因十分簡單,只因供果不是好果,不是孩子想吃的水果,不是菩提果,是壞果。一些人,給自己吃的水果,就買好水果。自己喜歡吃的水果,我們稱之為好水果供佛水果,就買不好的,買市場上最便宜的水果。這那有恭敬心?這那是在感恩?這豈是修供養?這明擺著是騙菩薩,騙自己。

張大媽半年沒到寺院拜佛了,今天想起明天觀音聖誕,應該去寺院拜拜觀音菩薩第二天,他一早就去寺院觀音菩薩,到市場他想買點水果去供菩薩一到市場他眼睛就直盯著那些便宜的水果,問價一攤又一攤,問了六個攤位,最後買了三個又小又黑的低價蘋果,三個不能吃的小蘋果你說這是恭敬心?騙三歲孩童都不該這樣。佛殿要清潔了,殿主將你供的三個小蘋果給他人,沒人要,因為不能吃,一看便知道,三個小蘋果只好唉呀呀到垃圾桶睡覺,你罪過啊!

菩薩信徒的心目中那是最崇高最偉大,比岳母岳父都要大,我們信徒理應獻最好的水果供佛菩薩才對。供佛水果不在多,供一個水果也可以,買多不如買好,關鍵供佛以誠,誠才是供養。然後,這供過佛的水果人人都喜歡吃,「供佛及僧」及眾,廣修供養功德利益。這樣,也不造成浪費。家裡佛壇供果,最好也買家人喜歡吃的水果,這樣,全家人也都喜歡吃佛壇上的供果。中餐晚餐時全家人都翹首企待享用佛壇供果。真所謂一舉多得。經濟情況不允許,可以不用供水果。但你總有吃水果的時候吧,有水果就修供養

供佛不是向佛行賄

供佛是修供養,不是向佛行賄,這個要清楚明白。佛是大覺悟者,怎有世間受賄之事?萬萬不受賄,救護眾生完全是出於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完全是義務條件工作。你獻幾個水果在佛前,嘴上求一求,佛菩薩便保佑你,那佛菩薩豈不成了人間貪官污吏。有些人,拿幾個水果在佛前供一供,向佛菩薩提了一大堆要求,我說這不是好佛子。好佛子應該向佛要任務,代佛宣法,替佛度生。「佛啊!有什麼需要?您就安排我去作吧!」這是真正佛子,一定得到佛的感應,因心與佛心相應故。我們法師就是這樣同佛請求。我能力小,可以作小事,這不打緊。

有一些人,拿幾個水果在佛前晃一晃,5分鐘後就拿回家了,捨不得留在佛殿,可能是好吃的水果,根本不懂得「供佛及僧」的道理,毫無福田可言。大家要知道供佛功德,實際是在供僧。佛是不吃飯不吃水果不食人間煙火,佛的代言人僧,有色身需要吃飯吃水果資養肉體,這個道理你們應該明白,這個狀況不能不清楚。

布施供養自然福報福報你自己修得,不是佛給你布施供養迴向也至關重要,這關係布施供養果報。基本上供養之因之果它有一定的規律,比如修財布施財富報、行法布施聰明智慧果報這樣的定律,但是,通過迴向也可以將這個供養功德結成另外一種善果。這個迴向,就是你們獻供後那嘴上念念有詞的話語。

布施供養,有求,有貪,有執著,這功德就小很多。你給功德畫了個圈,先設了個限度,當然,功德就被設限,無法產生無限功德。如果,布施供養,是無求、無貪、無執著,那麼功德就不可思議。還是《金剛經》中那句法語出了無相布施功德真相。佛言:「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水果有話說

水果什麼時候供佛比較好?一般習慣是上午獻供。如果上午不方便供,那麼下午乃至晚上也可以供。供果能供多久?最好不要供太久,供太久水果壞了很浪費。供果要供幾個,這沒有數目規定。塑料等材料製造的水果也可供佛這是莊嚴道場。供果清洗一下就可以供上。有些水果不能清洗,或看起來也蠻幹凈那就不用清洗就可以擺上。

擺放供果必須整齊莊嚴,還要充分展現它的藝術性,給人以美的視覺享受。這個時候水果大哥講話了:「一定要把我水果的好形象展示出來哦!」水果大哥還說:「朋友們!買我的時候,先看準了那一個才下手,不要將我們水果粗暴地上下翻動、左右滾動、捏來捏去,要選下面的水果也要輕輕地移走上面的水果,溫柔一點,手下留情,不要把我們折騰過來折騰過去,弄得我們好痛,我們有些水果弟兄就這樣被你們折騰得皮破肉飛,請愛護我們,這樣供佛功德大。」

還有,我補充一點,大家挑選好水果後,要將水果攤上的水果擺好,人才離去。對水果要有愛心恭敬,愛物敬物,這也是修福培德,這也是修供養。買其他蔬菜等也是這樣。《普賢行願品中有攝受眾生供養」、「勤修善根供養」。小小的一件事,你也是為教爭光,「啊!你是佛教徒佛教徒真好!」小小的一件事,你也是為國爭光。你是中國人,「啊!中國人真棒!」 所有中國人都因你有了榮光。

供養故事兩則

第一個故事,我們要講的是「一把小白石供僧得九十一劫衣食自然」的故事。有能力供養三寶功德當然大,這大家都知道,這裡不多說。很想供養三寶,有這個發心,但沒有能力供養,怎麼辦呢?下面這則故事可以為我們提供幫助。

根據《賢愚因緣經》記載,舍衛國有位知識淵博的年輕人,家裡錢很多,金銀財寶很多,那是相當的富有,名字叫勒那提婆。他「聞佛神聖」,前來祇樹給孤獨園拜見佛陀,要求出家佛陀同意,「佛為說法,即得羅漢」。大家稱他「寶天比丘」。在旁的阿難,就趁這個機會請教佛:「寶天比丘作何福德?怎麼出生那天家裡便發大財了?一輩子衣食無缺,鈔票用不完。」

佛告訴阿難:「過去毗婆屍佛的時候,他是個貧苦窮人,一日以一把白石圓珠散在眾僧前以為供養,並發大誓願。就是這個因緣,而獲得九十一劫,做大財主衣食自然,所用無缺。」

供養不在多或少,供物不在優與劣,關鍵在於至誠恭敬,發自虔誠之心供養的同時,發大誓願也非常重要,許多經典都有這個提法。

第二個故事,我們要說的是供養一勺飯汁勝過七車珍寶功德」。許多人常常有這疑慮:作這麼一點供養,怎麼會有那麼大的功德果實?還是聽聽我們的佛陀是怎麼說吧!

我們讀大藏經,會讀到一本佛經名曰《佛說心明經》。經中記錄,一日,佛陀出外弘法,來到一位梵志的館舍,梵志夫人供養佛一勺飯汁,佛言:「設以七寶車,載滿諸珍琦,杓飯汁施佛,其福過於彼;若施白象百,明珠瓔珞飾,供佛一杓汁,其福超彼上……。」

梵志聽到,說:「這一勺飯汁不值一分錢,有什麼值得你如此稱贊?」

佛說:「我說的是實話!現在,我問你,你也實答。」 接著說:「舍衛羅閱有顆尼拘類樹,樹枝覆蓋五百輛車。」

梵志對曰:「我有見過。」

佛問梵志:「尼拘類樹,它的種子有多大?」

梵志答:「如芥子。」

佛說:「你打妄語種子芥子,怎麼會長成那麼大的巨樹?」

梵志說:「我不敢騙人。」

佛說:「一勺飯汁之所以功德如此廣大,如同芥子般小的樹種子能長成巨樹一樣。這是因為如來無上正等正覺,是無量福德智慧所成。因此,供佛功德自然不可思議。」

謝謝大家!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