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時代,唯有寂靜調柔的心讓人真正信服(1)

希阿榮博堪布總是露出孩子般的熱忱笑容。他身邊的人形容他有一柔和力量,「僅僅是看著你,坦白、謙卑你就無法不流淚」。他1963年出生於四川甘孜德格。家境貧寒,抱著「從修行之路第一天開始,就想好遠離家鄉,去到無人之地,隨時準備死在溝壑之中」的心願,自幼出家,在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依止晉美彭措法王學佛法,得到堪布學位。他的《次第花開》、《寂靜之道》和新書《生命這出戲》,樸實智慧,充滿對現代人、現代社會的理解,出版後全部成為熱銷書。他主持的扎西持林,只用了短短不到20年時間,就被信眾們從五間小木屋,發展成甘孜德格著名的寧瑪派道場,其中包括閉關中心、養老院、貧困孩子撫養院和醫院修行者極眾。

主筆/葛維櫻

三聯生活周刊:現在的社會輿論蕪雜,是非無法明辨,往往是狹隘極端的意見容易博取掌聲,客觀、冷靜的觀點而無人追隨,好像正確見地也不再被關心,在這個嘩眾取寵的時代里,我們該如何看待這個世界

希阿榮博堪布:我們對世界的認識由於受到自身視角的限制,往往是不全面、不準確的,而這種片面、有偏差的認識決定著我們對人對事的態度,所以我們總是不能很好與人、與周遭環境相處,並為此而持續地感受著焦慮痛苦

佛陀當年初次給弟子們講法,首先就是教大家去認識、體會生活無所不在的缺憾、局限和矛盾,去看我們自身、我們與世界之間是怎樣衝突不斷、苦惱重重的,而這一切背後是我們錯誤態度見地。我們想擁有怕失去,我們為了自保而侵犯、攻擊、抗拒,我們認為現象是孤立的,人我之間是界限分明的,自我是不容置疑的存在並且永遠需要擺在一切考慮的中心。而事實上,事物包括我們自己在內都是無常的,沒有什麼能真正被保有,因而我們的抗拒、擔憂乃至種種極端的情緒只是增加不必要的苦惱。如果能改變態度、澄清誤解,那麼,不僅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會更準確、完整,更重要的是,我們將因此而更快樂、更自在生活

佛法是很務實的,建立正確見地,調整態度方式,不是為了單純地滿足求知慾,以及獲得認同和贊許,我們這樣做主要是為了止息煩惱,獲得安樂佛法中有系統完整的教法指導我們一步步突破自身局限,擴大視野學佛給我們更寬廣的視角去看世間萬象。寬廣的視角在佛教中稱為「智慧」。

視野寬了,就知道眼前這一事一物沒有哪個是孤立存在的,它必有它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在時間和空間上,各個不同的事物現象之間其實都千絲萬縷地聯繫著。當你想把所有矛盾和問題都歸咎到某一人、某一件事上時,你會發現這樣做很難當你看見別人這樣做時,你也能理解那種極端和狹隘是多麼複雜的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有了這份了解,我們會變得寬容,因為即使是一個可惡的人,一件不合理的事,這可惡、不合理也是由許許多多的人和事共同造成的。反過來,由於知道有數不清條件影響、限制、造就著人的思想言行,我們能更深切地體會到為人的不由自主和因此而感受的痛苦,悲憫之心便會油然而生

三聯生活周刊:修行聽起來極其艱深,我們該如何面對不健康生活方式精神狀態,在現代生活中,我們又如何修行

希阿榮博堪布:不要用神秘的眼光看待修行修行目的是為了遠離痛苦,獲得安樂,其實這是我們一直試圖去做的事,只不過因為方法不對,往往適得其反。現代生活中許多不健康生活方式就是例證,人們以為這樣生活會更快樂更有安全感、滿足感,而實際上卻只是增加了痛苦和傷害,在不安全、不滿足的循環中越陷越深。佛法修行,簡言之,就是學習以正確方法,創造正確條件去實現自由安樂。顯而易見,這是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也可去做的。

具體如何修行,取決於各人的根器願望,但無論怎麼,先要打好一個基礎佛法修行基礎什麼呢?是賢善的人格,更簡單一點說,就是要有一善良的心,面對困境不會輕易失掉心中的善意。不傷使我們逐漸遠離惡業,而心中常懷善意使我從容、堅韌,不論在怎樣的境遇中都能發現、分享美好快樂修行是不斷突破自我局限的過程,我們的內心需要足夠柔軟、開放和堅定,否則將舉步維艱。

見解方面,如果能對無常因果生起堅定的信解,我們便能更好地面對種種不健康精神狀態,像焦慮憤怒、嫉恨等等。之所以說不健康是因為它們具有破壞性,在損害自己的心身的同時,也常常傷及他人。為什麼說無常因果見地在這方面會有幫助呢?現代社會最為普遍的心理狀態焦慮孤獨,因為競爭加劇、生活節奏加快、社會分工的細化使人們更加強烈地感受到無常和孤立,無法再像以前那樣習慣性地忽視、逃避無常了。其實人們對於無常態度從一開始就是矛盾的。

對自己喜歡的人、物、狀態,希望恆常不變;自己不滿意的,希望儘快改變。然而因緣和合的事物都是無常的,我們的生活就是一幕幕因緣的聚散,生老病死,變化的相似相續。人們以為是無常來了痛苦,其實是我們對無常態度,是我們的希望和恐懼讓人持續處於焦慮中。事實對於無常,我們別無選擇,只能接受,因為無常就是生活年輕的會衰老,相聚的會離散,擁有的會失去,就是這樣。不是只有你在經歷這一切,所有人都在面對無常,抗拒或挽留,終歸於徒勞。認識到這一點,我們終於可以放鬆,並且不再那樣強烈地感到孤獨委屈這對於緩解焦慮憤怒、嫉恨等情緒很有幫助。

從積極的方面看,因為無常,一切才有改善的可能。無論我們現在多麼無知狹隘混亂,只要按正確方法努力去做就有可能克服局限,為自他帶來切實的幫助和安樂。什麼是正確方法?最基本的就是正確地取捨因果因果現象自然規律普通人由於局限,只能看到因果的無盡相續中某個片斷,所以對因果的判斷常常是不對的。只有圓滿覺悟佛陀才無誤了知因果,他慈悲地告訴人們什麼行為會帶來什麼後果,我們可以據此決定自己該怎麼做。如果要從根本上遠離不健康生活方式精神狀態,我們需要斷惡行善。遠離災殃,自在喜樂,終歸是要身心正直、行寬心和才行

做到以上這些,算是有了點基礎,可以開始較為深入地修學佛法了。

三聯生活周刊:關於人和社會時代關係,一方面我們不得不面對強大的負荷力,也就是「業」,另一方面又必須關愛和求知來推動世界。人和時代社會關係會造成矛盾嗎?這是否是我們作為人,無法解脫的根源?

希阿榮博堪布:我想你問的主要是個業與共業的關係,以及人是否能擺脫業的束縛。

並不存在獨立、自有的共業,共業只是無數交匯在一起的個業。因緣具足的時候,需要感受相似果報眾生面前會顯現共同的果報,表現為一個共同的時空也就是一個時代社會。就每個眾生而言,在共業的時空里,他們仍然是感受著各自的業因果,所以個體無法解脫的根源在個業,在自己身語意的造作,而不時代社會時代社會並不是自有的存在,它只是無數個體的思想和行為的會合,在個體的身語意業之外,找不到單獨存在的時代社會。業的力量雖然強大,個體卻並不是只能被動承受。承受當然是必須的,自造業自受報,各人循業流轉,無可代者,但是在承受已成熟果報之同時,個體仍然有機會去改變因緣,進而改變未成熟果報

身處某個時代,某個社會對於其中的問題,一味指責或袖手旁觀都不會有幫助。要知道,那些問題、那些趨勢的形成,每個社會成員都出了一份力。你帶著你的業,你的習氣,你的因緣,來到這個時空里,強化著共業的種種特徵和力量。而要改變時代,改造社會,我們需要從自己做起,也只能從自己做起。個業改變了,共業才會改變。如果你希望在一誠信、祥和的社會中過著有保障、有尊嚴生活,那麼你自己先做到誠信、平和、理性,尊重他人。

我們每個人身都有強大的慣性,身心活動一直是按著某種固定模式在周而復始,細觀察一下,我們很多的言行思想乃至心念都會給現在和未來自他帶來傷害。我說的傷害是指讓人經歷、感受痛苦。根據佛法,改變這種循環的外力有二:一是反省自己的行為,清醒認知它們的性質和後果,對於已造成或將造成傷害的行為生起真誠的悔意,並下定決心以後無論如何不再重複同樣的錯誤這叫懺前戒後。再通過持續的覺察,在平常生活中把這份認識和決心落到實處。另一種外力是根除對自我執著,證悟空性,現見諸法實相。

我們看到,在不同時代社會,有識之士們,有著理想和抱負,對社會、對現象有著敏銳觀察、深刻思考的人們,他們在尋求個體解脫、共同幸福方面所付出的努力並不總有結果。究其原因,恐怕跟上面講到的兩方面都有關係:對自己的思想言行所涉的因果沒有真正深入地認識;對自我執著,堅信我以固有實常的方式存在,我很重要,我的一切都很重要

個人解脫的根源在於凈化個人的身語意業,更進一步說,在於息滅個人內心的貪婪、嗔恨和執念,而不在於外部環境。寂天菩薩說過,在整個大地鋪上地毯是不可能的,然而只要穿上鞋,我們就能免受荊棘砂礫之苦

每個人生命都或遠或近地是其他人、其他眾生生命的一部分,所以你的苦也是我的苦,你的局限也是我的局限,而我的願,我的修行,我的清凈善業也指向你的安樂清涼

(未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