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過做慈善完善自己的心靈

問:我是「慈慧」的志願者。在我實習過程中,真正接近那些老人的時候,才體會到他們的孤獨無助。但同時我也看到,有些人做志願活動時,覺得這些只是世間法,和自己追求的出世間法不一致,而且有人也不願意接受制度的管理,比如要做些統計什麼的。但我個人認為,親自做慈善,是能夠實踐菩提心的。我想上師開示該如何通過做慈善完善自己的心靈

索達吉堪布答:我做慈善時間不長。剛開始的時候,是一個女孩的信觸動了我。

那時候她在讀中學,因為家裡沒錢,讀不下去了,於是給我寫了一封信,託人轉交給我。當時我正在漢地,回去也沒見到那封信。為了讀書,她又寫了第二封信。這封我收到了。

信里說:「我很想用自己的智慧來過自己的生活,但我家裡實在太窮了,沒辦法供我讀下去。聽說您是一位堪布,能不能幫幫我……」信末,她留了一個隔壁的座機電話號碼給我

此前我沒有資助過貧困學生,但讀了信以後,我輾轉找到她,並開始給她資助。現在她已經畢業了,在我們甘孜州白玉縣做醫生對我非常感激。

這件事改變了我很觀念。以前我認為,只要自己修行、自己行善就可以,是她讓我開始做起了慈善那天我對她說:「你的那封信,讓我後來資助了一些人,也改變了一些人的命運。」

那這些是不是世間法?是。你去看望老人,去關懷他們,這些也是。但一個求出世間的人,有沒有必要做這些?有必要。

雖然你修的是空性大悲,但要落實它的話,無非是落實在這地方

然而,當你去落實的時候,可能會發現自己的悲心遠遠不夠;或者偶有所得的時候,你又會深深地激勵自己去修行。所以,世出世間並不矛盾。當然,我們也不是天天做這些,不修佛法

慈善要不要管理?

我認為,合理合法的管理是需要的。就像你們國學班,像我們的慈慧、菩提學會,雖然大家都是佛教徒都是想行善的人,但不管理也不行。包括我們出家人,甚至是仁波切上師,也都需要有管理。以前上師如意寶在世時,對學院的許多堪布、活佛也有相應的管理。所以,合理的管理很重要

沒有管理,即使行善,也不做得盡如人意。「六一」兒童節大家都去給孩子送花,「老人節」又都去照顧老人,但完了以後呢?沒人管了。所以,所謂細水長流,行善也要用管理保證大家那顆助人的心持之以恆。

我常說「慈善是心」,當我們有了行善之心,一有機會就做慈善也就順理成章了。在座的都有行善的能力,而我們身邊也有需要幫助的人,可是,如果你沒一顆利他心,即使擦肩而過,也看不到那些可憐人,看不到他們的痛苦

若是佛教徒都這樣,還有誰會關心他們?

我們常常認為自己是大乘菩薩,但是不是菩薩,不是口頭上說,而是要見諸行動。基督教沒有太廣的教理,但實際行動中卻在為宗教、為眾生奉獻,這比我們為自己修行更有說服力,更能體現一種慈善力量

剛才那個道友說,他在印度金剛座發願善事,這非常好。不管是病人老人,能幫多少算多少。我只有幫助五個人的能力,那我把這五個人的事情做好,五年十年,把事情圓滿我能幫十個人,那就幫十個人……什麼都不做的話,天天為自己,人生也就過了

其實我們擁有的財富和地位,一方面是自己前世福報,一方面也跟眾多人的幫助有關,得到以後,只是獨自受用不回饋社會因果是說不過去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