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於一些佛教信眾盲目放生而引發的社會問題和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對此,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學誠法師非常擔憂。早在2012年7月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他就曾發出「放生,須謹慎而行,不可輕忽放任」的呼籲,在佛教信眾中引起很大的反響,對遏制盲目放生行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近日,學誠法師再次針對佛教放生的問題接受本報記者專訪,他再一次大聲疾呼:放生必須如法如律,不能刻意追求數量和表面效果。
大規模放生易誘發各種非法行為
記者:近年來,社會上各種有組織的大規模放生活動很多,而由此引發的社會問題和生態問題也引起人們的關注,請您談談這種大規模有組織的放生行為有哪些危害?它和傳統的佛教意義上的放生有何不同?
學誠:這種大規模有組織的放生行為主要有兩大危害。
一是容易誘發非法行為。古代中國社會佛教信仰氛圍濃厚,而且多有王臣名士支持護生放生,贖物放生更多的是一種教化行為和手段。現代社會佛教信仰氛圍相對淡薄,一些放生團體的組織者把放生看作單純的商業行為,看作是賺錢的商機,摻雜有一定程度的個人功利企圖。而很多參與放生的佛教信眾並沒有真正領會放生的信仰意義,只是一味盲目參加各種放生活動,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放生市場」的形成。再者,古代農業社會商品經濟不發達,捕獵販賣動物者多是為維持生計,沒有形成組織性,不存在規模效益。而現代社會商品經濟發達,販賣動物行為往往組織化、規模化、產業化,牟利空間巨大,因而容易形成誘發各種非法行為的土壤。
二是對生態環境有不良影響。古代社會自然環境保存較好,生態平衡比較穩固。而現代社會自然環境過度開發,生態平衡比較脆弱,大規模的放生很容易帶來生態環境的破壞,甚至造成種群崩潰與大面積傷亡。再者,古代交通不發達,捕獵和放生都是就近進行,不會造成物種入侵問題。現代社會運輸發達,販賣的動物多經過長途運輸甚至跨境運輸,這種遠離原產地的異地放生容易打破當地的生態平衡,引發不可預料的後果。
要努力糾正各種不當放生行為
記者:我們在採訪中了解到,放生團的構成主要有兩類,一是由民間機構組織的;二是由寺廟組織的。對於民間的放生團體您有何看法?有人認為應該取締這些組織,您是否同意?
學誠:放生的根本意趣在於啟發人們對於生命的愛護和尊重。對於生命的愛護和尊重,是任何時代都應積極肯定的正面價值。但對於以商業為目的的放生行為,我們不贊成這樣做。
我們也了解到,現在社會上有些放生團不是由正規的寺廟組織的,而是由一些民間機構或個人組織的。他們有的打著寺廟的旗號,有的與寺廟個別僧人合作,定期開展大規模放生活動,並以此作為營利手段,產生了許多不良後果。希望政府對這些組織進行清理和整頓,嚴格控制放生活動的規模。對這些組織機構所誘發的諸如非法捕捉、買賣野生動物等非法行為,要予以堅決打擊,從源頭上追究法律責任。
記者:中國佛教協會對由寺廟組織的放生團持何種態度?如何才能使寺廟成為引導信眾合理放生的場所?請您談談自己的想法。
學誠:不久前,中國佛教協會向全國佛教界、各佛教團體、佛教寺院,發布「慈悲護生,合理放生」倡議書。吁請全國佛教四眾弟子高度重視,切實按照倡議書的要求進行放生。對於由寺廟組織的不當的放生活動,我們要逐步予以糾正。希望共同努力把佛教放生這一具有信仰特徵的公益活動如法如律地進行。
我們倡導各地佛協組織與各地寺院可通過多種形式宣傳戒殺護生、健康素食等理念,勸化世人戒殺護生。支持有條件的寺院與個人,可參與動物保護組織、資助動物保護項目。同時,進一步加大引導教育力度,拓寬宣導渠道,幫助佛教信眾樹立科學的放生觀念。在這些方面,相關部門與專家學者的參與與支持,將對佛教放生活動的規范產生有益的幫助。
佛教信眾要慎重理性看待放生
記者:對一些熱衷於放生的佛教信眾,您有什麼希望?
學誠:希望廣大佛教信眾不要經常參加那種有組織的大規模放生活動。因為商業行為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因此比個人行為能夠帶來更大范圍的影響。放生如果都是到市場購買動物,就必然會牽連進一步的采購與捕捉,實際上使放生變成了「殺生」。因此,對於放生活動必須慎重而理性地看待,謹慎考慮。放生的時候,盡量不要在動物市場上贖買,不要選擇奇異陌生的物種。
在放生中應本著一顆真正慈悲護生的心,不要刻意追求數量和表面效果。在個人的日常生活中隨緣儘力去做就是最大的善心善行,例如把飛到房中的鳥放出去,雨後把爬到路上的蚯蚓撿回花壇等。
佛教信眾雖然希望通過放生求得身體健康、免除災難等,那麼這里的用心、發心就很關鍵,用心純正、發心廣大,功德就大,數量多未必功德大。如果因不當放生對生命造成不必要的傷害,不但沒有功德,反而有更大的過失。
消除和禁絕野生動物買賣是一種能夠產生最大社會效益的「放生」。佛教信眾應該以各種方式積極配合國家有關部門,聯合其他動物保護組織,從自身做起,並影響帶動身邊的人,為地球上所有生命營造一個安全舒適的生存環境。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