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禪的上根利智
問:修禪要上根利智的人,我很擔心自己不是那樣的根器。什麼是修禪的上根利器呢?
答:修禪要上上根器的人。修禪下手就較高,從此角度講,能夠在當下就敢於承當自己就是佛,時時處處都按照佛的標準要求自己,這就是上根利智的人。
上上根器的人並非生來就是的。一個人只要是敢於直下承當、敢於自尊自信他與佛無二無別,那麼他對自己就會有嚴格的要求,這種人就是上上根器的人。如果想我怎能是佛呢?佛是那樣的智慧圓滿、功德莊嚴,我是這麼平庸渺小。這種自己看輕自己的人絕不是上根利智的人。
佛與眾生從本質上沒有差別,若有差別,眾生永遠不能成佛,只不過佛是成佛的眾生,眾生是沒有修成的佛。要有這樣的勇氣;釋迦牟尼能成佛,我為何不能成佛?阿彌陀佛能發願成就西方極樂世界,我也能發願成就一個我的世界。連《焰口》也講,「舉眼直下承當,更莫疑心錯過。」敢於直下承當,起點既高,對自己要求也就會嚴,收穫當然就更大,這是成正比的。其典型是六祖慧能大師,一個文盲、樵夫,但他起點高,所以就有高成就。因此,最自尊自愛的人,就是把自己看成跟佛無二無別,這也就是修禪的上根利器。
家人理解的基礎
問:我丈夫對我信佛不太理解,老以為佛教是燒香磕頭等一些愚昧的事情,我怎樣才能消除他的誤解呢?
答:作為一位在家佛教徒,要時刻注意自己所承擔的社會、家庭的責任。你是妻子,那就要體貼、關懷自己的丈夫,丈夫下班晚了要先把飯菜準備好;天氣寒溫變化要提醒他增減衣服;要多承擔瑣碎的家務活等等。你還是一位母親,那就要關心愛護子女,使他們真正信賴、熱愛你。這樣,你就會成為一位好妻子、好母親。
你學佛以後,你的丈夫和孩子慢慢感到,你變得比以前更熱情、更耐心,你的笑容多了,對他們的關懷多了,做事更有精神了;你的愁眉苦臉少了,你的牢騷沒了,脾氣不發了。這時候,他們就會想:是什麼導致你發生這些變化的呢?是佛教。這樣,他們對佛教的誤解也就漸漸消除了。
至於說愚昧,我們愚昧的事情可是太多了,人與人之間互相傾軋、爾虞我詐,不愚昧?為名利奔波往返、戚戚惶惶不愚昧?戰爭頻仍、同類相殘,不愚昧?人與自然的關係破壞到如此地步,不愚昧?街上假葯、偽劣商品泛濫,不愚昧?而佛教讓我們理解社會人生的因果教訓,進而做自己命運的主人,改善自己的生活,怎麼說是愚昧呢?
坐禪、誦經及其他
問:什麼時候打坐參禪為好?
答:坐禪修定要在精力旺盛的時候、精神狀態處最佳的時候才能進行。吃得太飽、肚子餓了、瞌睡來了或身體不好的時候,都不能打坐,因為這時打坐沒有效果。
這是講「坐」,重點在「定」上,而如果把重點放在「慧」上,則無時無處不可以修慧了。
問:打坐時可不可以點香?
答:可以,在家一般點一枝香。點多了並不是有什麼禁忌,而是香味太濃,容易產生刺激,所以燒香最多不超過三枝,最好一枝。另外,建議大家買質量好的香,如象藏香等。
問:初學禪的人,除了打坐參禪外,持咒、誦經也是必要的嗎?
答:應該是的。咒語能加持,經書能使我們藉教悟宗,並且是指引我們修行道路的路標。
問:一般念什麼經為好?
答:我讓我的在家弟子早上念《普賢行願品》,以修福為主;晚上念《金剛經》,以修慧為主。這就是福慧雙修,即成佛的資糧。所以在家佛教徒不必象寺廟每天的早、晚課那樣,只要協調好工作和生活,早晚堅持誦上述兩部經就很好。
問:打坐時可以念佛嗎?凈土與禪能不能同時修?
答:不要把打坐看作是禪宗,打坐是佛教修行的最基本的形式。不管哪一宗,打坐是基礎,參禪、持咒、持戒、學教、念佛都離不開打坐。打坐是形式,念佛與參禪是內容。
念佛與參禪的具體入門步驟應該是相同的,比如怎樣選擇修行的環境,怎樣調身、調息、調心,兩者沒有什麼差別。從修行的形式上講,法門之間並沒有太大的差別。
念佛與參禪在用功的心態上是不同的。現在修念佛法門的多以持名號為主,要求念念相續,一心不亂,以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目的,以見到佛的相好為修行的驗證;參禪則以觀察照顧我們的心態為主,只求我們心態的寧靜安祥和智慧開發,至於臨終到哪個地方去倒無所謂,只要時刻自覺自照,處處能把握自己,能現證涅槃,到地獄去也照樣度眾生。佛教的各種法門不應互相衝突。眾生的根性不同,適應的法門不同,解脫的目標是一致的。有一類眾生感到個人的力量很小,單憑自力修行信心不足,只有依靠佛菩薩的加持力,修行才有保障;也有一類眾生敢於直下承當,希望當下作主,憑自力來求得解脫。
根據眾生根性的種種不同,佛說了種種法門,好像醫生針對不同病人,開了不同葯方,其目的都是治好病人的疾病。藥到病除,葯方也就成了多餘的,不要在葯方上計較,重點是要把我們的病治好。還要特別強調一下,這裡所說的他力解脫和自力解脫都不是絕對的。他力中有自力,自力中亦有他力。
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得了念佛三昧,與修禪就沒有什麼差別。不能把禪、凈截然分開。念佛本身也是修禪定,所謂念佛禪。但是在初入門時還是一門深入為好,以免雜用心。有禪、凈雙修一說,但在入門時不易做到。
問:修禪有沒有最便捷的方法?
答:時時刻刻觀察我們的心態,可以說是最便捷的方法。這比專參話頭更容易入門、見效果。一天二十四小時,連睡覺在內,分分秒秒中,我們的意念沒有瞬間休息,生生滅滅,每天都是一筆糊塗賬。沒有修行的人,心態是不平衡的,總是在受外界的引誘,喜怒哀樂,隨環境而轉變。修禪的人,心態是安祥的,逢苦不憂,逢樂不喜,時時刻刻都在觀心,使我們的心態在二六時中處於光明清凈空朗的狀態之下,做到念念自知、自覺,最後便可一念不生。這非常難,但最易獲得效果。
觀心,簡言之,就是時時刻刻照顧當下的一念,生活在現在,生活在當下,不追憶過去,不設想未來。我們平時依照此法訓練此心,修行的對象和環境就非常靈活。要做到這樣並不那麼容易,必須通過專修,如參加禪七或早、晚有專修的時間,這樣在平時修行才容易上路。
問:我平時念佛不能成片,時斷時續,這樣念佛能開悟成佛嗎?
答:你這是散心念佛。散心念佛只要時刻提起,把意念集中在佛號上,日久功深,自能純熟。念佛與參禪的目的,從佛教的宗旨來說,都是要求開悟,要求明心見性。不論禪、凈,修定是共同的,靜坐下來默念,比如每天一至二小時,這種定心念佛比散心念佛成就快。
默念佛號要注意慢慢念,念快了傷氣影響身體。要使意念與佛號同步,排除雜念,但也不必用心制伏雜念。有意制伏雜念這本身又是雜念了。當然根本上講念佛本身也是一種雜念,這是以妄制妄,以毒攻毒,到最後真正念到一心不亂,那就連這個念佛的心也沒有了,全身心是一句佛號,那時就相應了,真正達到了心佛不二的要求。
憶佛念佛當來必定成佛。每個法門都能成佛,都是究竟的。佛說的法門都是教導眾生如何修道成佛,都有一個完整的修行次第和思想體系。如果哪個法門不能成佛,那就不是究竟法門。念佛修慧,還要修福,要廣行六度四攝,福慧雙修,才能成佛。
問:我是一名氣功愛好者,覺得氣功在許多方面與禪相近。我想皈依佛教,又擔心皈依後能否繼續練氣功?
答:修禪的入門方法與氣功確有相通之處。但兩者目的不同,效應也就不同。氣功是一種有求著相的修行;佛教的修行是無所求的修行,不是要得到什麼,而是要隨時隨地舍掉什麼。舍掉貪嗔痴,就能成就戒定慧。學佛是以面向全體眾生為修行的出發點,在解脫眾生苦惱中凈化自己的心靈,提升自己的道德,完善自己的人格。
皈依佛教以後,可以把練氣功作為一種強身健體的活動,但不要皈依它,佛教的修行還沒有上路時,先保持這種方法,但可以把佛教的內容加進去。等修行上路了,自然就不練了。
問:我都六十歲了才有緣皈依佛門,學什麼都太老太晚了,好多人勸我只管念佛就行了。是嗎?
答:可以。老年人修念佛法門容易得到受用。人生難得,佛法難聞。知命之年比起青年人來說是老了一點,但與那些對佛法一無所知或懷有種種誤解的人相比並不晚。老年學佛,不要覺得自己信佛太晚而產生畏難情緒,正因為我們是六十歲的人了,比青年人更應勇猛精進,要有「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勇氣和信念。只要真正體會到生命的緊迫感,也許會比青年人更快地得到受用,更快地與佛法相應。
在家庭中,六十歲的人所處的位置很重要,上上下下都有關係,有兒孫、有老伴、或上面還有老人,要做好協調工作。有的人學佛後便與家人對立起來,整天只顧燒香、叩頭、念經,屋子裡供了許多菩薩,象進了廟堂一樣,生活上也是別彆扭扭,這樣學佛是不能與家人達成共識的。
學佛以後,一定要比沒有學佛時具有更寬廣的胸懷,更高一層的思想境界。在協調好家庭生活關係的基礎上,使家人逐步接受道德與智慧的教化,最終成為佛教的家庭。
問:「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真正含義是什麼?業障果能消除嗎?
答:這個成語原為佛教徒勸人修行的話,這裡「成佛」是個比喻。作惡的人只要決心悔改,就會變成好人,業障固然不能全消,但至少從今以後不做壞事了。
問:怎麼樣才能加入佛教?
答:皈依三寶是進入佛門的第一步。三寶即佛寶、法寶、僧寶。要想成為真正的佛教徒,首先要起信(理解佛教、了解佛教、認同佛教),然後要發心(親近三寶、信仰三寶、供養三寶),從而皈依三寶(擇師、懺悔、受持三皈)。這就是加入佛教的三個步驟。因此,一個正信的佛教徒首先應信奉三寶、皈依三寶。本刊編輯部正著手編輯有關的學習資料,對此將作詳細說明。
問:我不敢受五戒,但決心按五戒來生活,這是否具有與受戒同樣的功德?
答:不同。凡為佛子,第一大事便是受戒。凡受了三皈的人,應該繼續發心,求受五戒。五戒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五戒是一切佛戒的基礎,是在家佛教徒對自己生活、修行最起碼的要求,也是成佛、度眾生基礎的基礎。
受戒須是師師相授,講求戒體的傳承與納受,唯有受了戒的人,才能將戒傳給他人,此一戒體,是直接傳自佛陀,受戒而納受戒體,便是納受佛的法身於自己的心性之中,以佛的法身接通人人本具的法身,以期引導各人自性是佛的發明或證語。不受戒而按五戒生活,只是形式上的遵守,並無戒體的納受,功德是有限的。皈依三寶之後的納受佛戒,才是成佛之道的開始起步。
不敢受戒者,往往是擔心受戒後犯戒而加重罪過,或者是對守戒有種種疑慮。佛法不違世法,佛教的戒律也不違背國家的法律,不是不受戒做了壞事就不擔責任。一個人必須對自己的事進行負責。我們應通過學習五戒、受持五戒來樹立慈悲的觀念、道德的觀念、智慧的觀念,增進我們的道德情操,完成人格。
問:我在一寺廟看到園工給樹木噴灑農藥,這豈不是殺生嗎?我們在生活中又該怎樣持不殺生戒?
答:不要把不殺生戒無限制的擴大。不殺生,其主要對象是指的人類,所謂「不故斷人命」。「故」是指懷有極端的瞋恨心直至非把他人置於死地。所以佛教的戒律是結合動機和效果兩者來衡量犯戒程度的。對於其他一切有生命的東西,我們只要從慈悲的觀念出發,加以尊重愛護。
入夏之際,國家園林保護部門都要給樹木花草噴灑農藥,防止蟲害;寺廟為了保護林木的生長,為了維護佛門凈地的清凈莊嚴,自然也不例外。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居士很為傷殺螞蟻蚊蟲、吃葷吃素等問題而煩惱,守戒成為精神負擔。為了維護人類自身的資生財物,對於有害的蟲蟻,是必須預防、驅除的,但這是不得已而為之,決不能懷有殺心,應自責於心,發悲願,願其投生善類,願其終將成佛。
問:常常在大城市遇見乞丐,寺廟門口乞丐更多,尤其是開法會的時候。有些人身強力壯卻專以乞討為生,給他錢不理智,不給他又不慈悲。我感到困惑,請指示對待方法。
答:對於乞丐,我們要憐憫他。乞丐,衣衫破舊,蓬頭垢面,乞討度日,人的尊嚴受到最大的摧殘。他們的相貌也已改變,毫無智慧福德之相。地獄哪裡找?這就是。這種現下賤相、不愛惜自己人格的人,是最可憐的,最需要幫助。我出門時,一般隨身備些零錢,遇著乞丐向我乞討,就給他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