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佛教講,人的窮通禍福,都是自業自受的結果,那麼一個人信不信佛,對我們的前途會有什麼影響嗎?請大師開示。
星雲大師:過去釋迦牟尼佛有一位弟子名叫大迦葉,他曾經自豪地說:「如果我不能遇到釋迦牟尼佛,我也能成為獨覺的聖者。」可見佛教不是講「唯我獨尊」的神權,而是主張「人人皆有佛性,皆得成佛」。
uploads/content/2022/june/56a8b72c4c3de9a9101466dd2807c6fa.jpg" height="280" width="525" />
我們每一個人,佛性本具,本性里都具足了三千大千恆河沙功德,只是金銀寶礦在山中,如果沒有開採,也如黃土一堆。人的內心世界縱有無盡的寶藏,但是如果沒有開發,就如聚寶盆沒有打開;又如一間倉庫被關閉,裡面的寶物永遠不能呈現。
正如世間有不少的有錢人,他把黃金埋在地下,每天仍然過著窮苦的日子。有的人本來可以開智慧、變聰明,但因執著,聞善言不著意,所以仍然愚痴。學佛,就是要開發我們本具的佛性、發掘我們內心的寶藏;信佛,通過對佛法真理的信仰,讓我們找到一條可資遵循的人生道路,讓我們的行為、思想不致有了偏差,就像車輛行駛在道路上,有了路標的指引,才不會迷失方向,又如火車行駛在鐵軌上,就不致發生意外。說到信仰,有一點大家必須認識清楚的是,信佛與信神是不一樣的。過去在科學未發達之際,人們受著神權的控制,看到打雷就以為有雷神,颳風就想像有風神,下雨就認為有雨神,甚至樹有樹神,石頭有石頭神,山有山神,海有海神,乃至太陽神、月亮神、天神、地神等。有了這些神祇,人們出門做生意,遠行談事都要求神問卜,久而久之,人的生活起居都受到神的控制而不得自由。
佛教主張凡事不問神,要問自己,因為人的業力和行為可以改變人的一生,可以決定自己的未來。所以,信仰神明的人,把神當成權威,當作賞善罰惡的主宰。但是佛教認為,最權威的人,最能賞善罰惡的,是自己的行為。佛祖只是像老師一樣教導我們,但是教導出來的人,有的以師志為己志,有的與師道相悖離,這就不是老師的責任了。如《佛遺教經》說:「我如良醫,知病說葯,服與不服,非醫咎也;又如善導,導人善道,聞之不行,非導過也。」可見佛陀只是一個導師,一個先知先覺者,一個導航者,至於我們信他,固然有好處;不信他,他也不致降災給你,但是後果還是要自己負責。談到信仰宗教,在佛教里講究信仰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歷史上真實的;二、能力上可靠的;三、道德上清凈的。譬如我們所信仰的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是歷史上明確記載,是確實存在的;他的道德是圓滿清凈,具足智德、斷德、恩德等三德;他具有自度度人、自覺覺人的大力量。所以,佛是值得我們信仰的對象。
信仰是發乎自然、出乎本性的精神力。正確的信仰,可以讓我們獲得無比的利益。在佛經中列舉諸多的譬喻,例如:信仰如手、信仰如杖、信仰如根、信仰如力、信仰如財。尤其佛教和其他宗教不同,佛教並不是一味地叫人信仰,佛教的信仰是要我們建立在理智上、慧解上,甚至可以建立在疑情上,所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佛教的緣起、中道、因果等教義,可以究竟解答人生的迷惑。所以,過去我曾經說過,一個人可以什麼都不信,但不能不信因果,因為一個人有了因果觀念,才能慎行於始,才能防非止惡,才能眾善奉行,才會有光明的前途。
此外,平時我們內心的貪欲、嗔恨、邪見、嫉妒,就像繩索一樣控制著我們的身心,使我們不得自在。學佛最大的目的,就是教我們如何從束縛中解脫出來,而獲得自由,就像歷代的高僧大德在功名富貴之前,生死慾海之中,毫無畏懼,解脫自在一樣。
uploads/content/2022/june/f9abbc031e14965a4da72fee255b6766.jpg" />
所謂信佛,信的是什麼佛?佛教我們要有慈悲、有智慧。有慈悲,就能人我一如,同體共生;有智慧,自能看清世間的得失,自能明白因緣果報的道理。甚至佛是大雄、大力、大無畏,佛有力量,你對世間一切境界能有力量應付嗎?佛代表道德,你有健全自己的人格嗎?信佛,不是求佛、拜佛而已,行佛才能獲益;信佛,不是佛能給我們什麼,而是通過信佛因緣,自己能行佛,就能圓滿人生。
佛,代表真善美,所謂「有佛法就有辦法」,相信真善美,自然擁有真善美。信仰的好處,就是讓我們的人生有目標,有目標就有向前、向上的力量。平常我們白天出門,夜晚都懂得要回家;信仰能為我們的人生找到一個安身立命的家。只是,一般人都是不到黃河心不死,不遇苦難生不起信心,所以一切要待因緣,要有善根,善根成熟了,自然會信。
在世間,我們要找一個好的老師並不容易,假如能找到佛陀作為我們的老師,他是歷史上實實在在有的,他確實有能力可以解除我們的苦難,他確實有慈悲、有道德、有願力,是值得信仰的對象,但是信與不信,就全憑個人的看法與福德因緣而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