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真堪布:·婚姻,家庭會給我們帶來煩惱,是不是就不要結婚了呢?

達真堪布宣講於2015年6月9日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二規教言論》,講不放逸。有愧和不放逸猶如樹莖。

  何以名為不放逸?如人居於危崖上,
  如是自護自身心,恆時鄭重謹慎者。


  什麼是不放逸?此處通過比喻來說明。假如一個人站在極其危險的懸崖上,稍許不留心、不注意,就會掉下去,這樣只有死路一條。因此這個人會非常小心,非常注意,絲毫也不敢鬆懈。我們做人、修法等就要這樣,時時刻刻以正知正念守護自己的三門,使三門行持善法,不讓三門造作惡業

  無論世間還是出世間都有很多取捨之處有很多該做的,也有很多不該做的;有很多能做的,也有很多不能做的。自己首先要了知這些取捨之處,然後時時觀察自己的三門,守護身口意三門,不要去做那些不該做的、不能做的,而要盡力去行持應該做的。

  前面講過,慚愧的前提是智慧。同樣,不放逸的前提也是智慧。自己先要了知、明白這些取捨之處——該做的與不該做的,能做的與不能做的。

  比如,世間好事壞事。如果想當好人,就要去做好事,這樣就是一個名正言順的好人。現在很多人不去好事還想好人這是不可能的。即使被稱為「好人」,也不是名正言順、表裡如一的,這是不好的。如果想做一個好人,就要做好事,這樣自己今生來世會有很多善緣,有很多屬於世間福報很多人期盼善緣,也就是想獲得一些世間福報,但這些只有通過做善事,做好事才會遇到,才會擁有。

  從佛法的角度看更是這樣。佛法中講善和惡。若要止惡行善,先要知道什麼是惡,什麼是善,然後再去止惡行善。

  了知善惡標準很重要的。以前給大家講加行的時候,對此講得很清楚。善惡標準有不同的層次,有不同的標準。一個普通的凡夫有他自己的善惡標準,登地菩薩聖者也有他們自己的善惡標準每個人層次不同,所以善惡標準也是不同的。大家自己看看,就以這些標準來衡量。佛法中講了很多戒律,這些也都不善惡都是取捨之處

  在了知取捨之處後,要時時刻刻守護三門。再小的惡業,再微不足道的壞事也不能做;再小的好事善事也不能放過。身口意三門都要用來行持善法,做善事

  一定要保持謹慎,身口意不放逸,始終處於和保持一個明了的狀態。否則,一旦糊塗就會放逸,就會犯錯。要時時刻刻守護自己的三門,注意自己的心動念、言談舉止。我們很多時候都不注意,順口就說一些話,習慣性地去做一些事,起心動念就更不用說了這叫放逸!這樣很容易造業,很容易錯誤,所以不能這樣。

  孩童沉迷遊戲樂,成年沉迷貪嗔境,
  老年迷惑身心衰,皆為放逸所迷住。


  「孩童沉迷遊戲樂」:未成年的人整天沉迷於遊戲,身口意很容易放逸,然後就會犯錯。從佛法的角度來說,這樣就是造業,會犯錯誤

  現在很多孩子特別愛玩遊戲,甚至成癮了,不學習,也不父母的話,連吃飯、睡覺都不顧,不吃不睡地玩。尤其是現在科技發達了,有各種各樣的遊戲,那些小孩子,比較散亂的人,玩都玩不完

  以前沒有這么多科技遊戲,但也是一樣,小孩子就愛玩。我們小時候經常堆一些石頭當作氂牛、馬啊,整天就玩這些。小孩子就這樣過日子嘛,一玩就沒完沒了,沒有結束的時候。

  未成年的孩子就這樣放逸,身口意一放逸就會造業,就會錯誤了。但是沒辦法,一旦沉迷在這樣的狀態中,就很難自拔了。

  「成年沉迷貪嗔境」:成年之後要成家立業,就開始爭名奪利。生起貪心,貪我和我的,貪「我」自己,貪我的房子,貪我的車子,貪我的家人,貪我的朋友……因為貪心,然後去保護,不擇手段地造業。有「我」就有「他」,有「我的」就有「他的」,所以生起嗔恨,嗔恨他人的家人親友,一生起嗔恨心就失去理智了,開始放逸。成年後,整天因貪、嗔等煩惱造各種各樣的業,給自己帶來很多的不利,將來還要墮落,遭受無窮無盡痛苦

  成年人要成家,要立業,就會這樣。成家後,有時候貪,有時候恨。和家人關系好的時候就貪,關系不好的時候就恨,彼此之間一直這樣嗔恨,心裡沒有安寧的時候,這些人挺可憐的。立業也是如此。無論是工作還是自己創業,這個過程都離不開貪、嗔,要麼就貪,要麼就嗔。當比較順利、得到一些利益的時候,就貪,並且貪心越來越重;當不順利、失去一些利益的時候,就開始嗔恨。除了嗔恨,還有嫉妒和傲慢一直相隨。當看到比自己差的,不如自己的,就看不起,連話都不願意說,根本就不願意理,這叫傲慢。當身邊的人稍微得到一點點利益有一點點功德的時候,心裡就開始不舒服、難受了,然後就開始說他的壞話這叫嫉妒。

  貪心、嗔恨心、嫉妒心傲慢心這些煩惱的根是愚痴愚痴就是不明真相,不明真理,導致自己當下心裡就沒有真正的安樂,同時又在造業,將來要遭受無窮無盡痛苦。一般的凡夫,所想與所行都是背道而馳的,所求所得也是不一樣的。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為愚痴

  這是成年人的境況,真的可憐。

  「老年迷惑身心衰」:老年人的心已經衰敗了,頭腦也不靈活了。什麼也記不住,什麼也想不起來。身體也不靈活,坐下或起來都很困難。身心如此衰敗,內心也特別失落。自己想聽到一些消息,也沒有人跟自己說。自己想跟年輕人一樣做點什麼,但是誰都不理會自己,心裡也非常痛苦這就是老苦。

  無論是未成年人、成年人還是老年人,都離不開沉迷的狀態,同時放逸。每天都這樣虛度光陰,同時又在造業,將來還要繼續在六道輪回中流轉,遭受無窮無盡痛苦。這主要是因為放逸。

  無論是在未成年、成年,還是老年的時候,如果自己能以正知正見守護身口意,就不會放逸,不會造業,也不會有那麼多煩惱。但是現在人都沒有這樣的能力,小孩子沒有這個能力,成年人也沒有這個能力很多人都沒有正知正見。少許人有一點正知正見,但是在遇到對境的時候,也提不起來正知正念

  如果我們能夠時時刻刻以正知正念守護自己的三門,無論是什麼樣的身份,無論是怎樣的條件都不會造業,也不會那麼煩惱。老年人雖然身心衰敗了,正在遭受這些老苦,但若是自己有正知正見,時時刻刻以能以正知正見守護自己的三門,也不會放逸,也不會有那麼多煩惱。其實老了也沒什麼可怕的,就要到西方極樂世界了。越老離西方極樂世界越近,越老離阿彌陀佛越近,這是好事。但是很多老年人都不明白,雖然說求生凈土,但是越老心裡越痛苦。其實老了好,死了更好。死就是往生,可以見到阿彌陀佛。但是老年人都還不明白,雖然也想見阿彌陀佛,但是還不想死。哪有這樣的?

  貪等愚痴所惑眾,沉溺恐怖輪回泥,
  若尚未止貪痴心,則成卑劣入惡道。


  「貪等愚痴所惑眾,沉溺恐怖輪回泥」:此處主要講的是貪心愚痴。每一個眾生無始劫來就在六道中輪回,是什麼時開始候輪回的,誰也不清楚,沒有開頭。為什麼會在六道中輪回呢?輪回的根本是愚痴。若是不愚痴就不會輪回。因為愚痴,然後有煩惱;因為有煩惱,然後開始造業,這樣就形成了輪回。

  什麼叫愚痴?不明諸法真相真理愚痴。佛講因果、輪回,我們若是對這些道理不明白,沒有生起定解,就是愚痴。佛講無我和空性,我們對這些道理沒有生起定解,也是愚痴。什麼是諸法的實相真理呢?從相上講,輪回、因果諸法的實相真理。從體上講無我、空性是諸法的實相真理眾生不明白這些道理,對這些沒有生起真實的定解,這就愚痴。有因就有果。只要有無明愚痴就有煩惱煩惱是怎樣產生的呢?就是無明愚痴。因為有煩惱就會造業,造業了就會輪回。

  貪心,這也是輪回的一個根。在十二緣起中,貪心是根本。如果對這個世間或是對今生不留戀,對輪回沒有慾望就不會在六道中輪回。只要有留戀和貪慾,就要輪回。因為貪心,所以輪回。

  眾生無始劫以來,沉迷在恐怖的輪回里。輪回非常恐怖、可怕。即使是天界,也非常恐怖可怕,也是屬於輪回。輪回充滿了痛苦,在輪回中不會有絲毫的安樂在一個有智慧的人,或是比較有修行的人看來,輪回非常可怕,是非恐怖的一個處所。無論是三惡道還是三善道,都一樣,都是輪回。

  在佛經中,把輪回比喻羅剎洲。羅剎洲到處都是吃人的羅剎,他們一見到人就會追趕,抓住後吃肉喝血。羅剎就是要吃人肉、喝人血的。我們要是到了這樣一個地方哪有安全,哪有快樂啊!這多恐怖,多可怕啊!

  還有把輪回比喻火坑。在火坑裡,哪有快樂哪有安全啊?六道輪回處處都是這樣,就是一個非常恐怖地方我們現在做人也挺苦的。但是有時候感覺不到苦,因為已經迷惑了、顛倒了,把苦當成了樂,把假當成了真。覺得這裡挺好,也很快樂。其實這裡沒有一處快樂的,處處都是假的,都是痛苦的。但是人有時候認識不到,感覺不到,但這樣不等於沒有痛苦

  就像在前面所講過的,地獄眾生會偶爾昏迷過去,他們認為這是舒服的時刻,他們把這種狀態當做了一種快樂。昏迷的狀態怎麼能說是快樂呢?同樣,人不認為輪回是痛苦,但實際上都是痛苦的。

  「若尚未止貪痴心,則成卑劣入惡道」:現在我們得到了人身,並且聞到了佛法,如果能用佛法斷除貪心或痴心,就有解脫機會了。如果不及時採取措施,不斷除貪心或痴心,以後還要繼續在六道中輪回,遭受無窮無盡痛苦。所以我們得到人身,聞到佛法這是唯一的機會,大家不能錯過這個機會,一定要珍惜,讓自己解脫,讓自己成就

  雖然我們現在得到人身且聞到了佛法,具有了這種機緣,但這是非常不可靠的。為什麼?無常嘛!我們隨時都有死亡的可能,隨時都有失去佛法的可能。雖然沒有死,但是你會失去佛法

  生命無常的,猶如狂風中的一盞油燈,隨時都會熄滅。但我們根本沒有想過今天會死,也從來沒想過現在會死。人的生命是非無常的,隨時都會死。我講過很多次,我們現在遇到了佛法,還有這么好的條件,這種機緣是非無常的,隨時都會失去。一旦出現了違緣,就會失去。這個違緣是非常可怕的,有些是自己內心的違緣或自身的違緣,還有些是外在的違緣。外在的這些違緣都不算什麼,也容易對治,但是自身的這些違緣,尤其是內心的違緣,非常可怕,很難對治。一旦出現這種違緣,會失去修行機緣。所以大家一定要分秒必爭,全力以赴,讓自己解脫,讓自己證悟。

  放逸魔王之鐵鉤,雖於寶座寶傘中,
  若無加以謹慎者,剎那遷入險惡處。


  根據原文,這段偈頌這樣翻譯更合適一些。

  「放逸魔王之鐵鉤」:放逸就像魔王的鐵鉤一樣。

  「雖於寶座寶傘中,若無加以謹慎者」:在寶座上,在寶傘下,給他人說法的法師,或給他人灌頂的上師,雖然顯得德高望重,但若是自己不謹慎,不以正知正念去守護自己的三門,一旦放逸了,很容易墮落。雖然在法座上、寶傘下,滔滔不絕地講大道理,但是一定要謹慎,不能放逸,一定要以正知正見守護自己的三門。

  這種人更容易犯錯誤,因為很多人恭敬、贊嘆,這也是一種麻醉,容易令自己失去理智,隨身所欲,就容易犯戒,容易做一些錯事,很容易墮落。在《大圓滿前行》里有一公案有一位出家師持戒非常清凈身邊有很多弟子,給弟子講法講得非常好。有一天中午,他看到外面有很多鳥雀,心裡就想:如果我是將軍能有這么多士兵我就會消滅敵人……僅僅生起了這樣的念頭,後來真的還俗當上了將軍,然後帶兵戰爭殺了很多很多人,最後墮入地獄,遭受了地獄痛苦。他沒有做別的,僅僅生起這樣一個念頭,就產生了這樣不好的後果。可見,如果自己不小心翼翼,不加謹慎,很容易墮落。

  還有一種,以前的國王,現在的領導,算是人上人吧,也容易犯錯誤。像現在很多人貪污,前幾天還很威風,現在進監獄了,甚至被判死刑了。若不注意、不謹慎,就是這樣的下場。所以時時都要謹慎,提起精神,時時都要注意,以正知正念守護自己的三門,不要讓三門放逸,不要犯錯誤,不要造業。

  「剎那遷入險惡處」:放逸就像魔王的鐵鉤一樣,一剎那就會把你牽入險惡處——最低劣,最痛苦的深處。雖然你是國王,是上師,但是也要注意。如果不注意,容易犯錯誤,容易墮落。

  妙齡少女僧人敵,賄賂王法法官敵,
  守護劣眷主人敵,此等怨敵毀諸眾。


  「妙齡少女僧人敵」:對於守護戒律的人來說,少女是最大的敵人這是對男眾來說的。對女眾來說,就是「妙齡少男僧人敵」。

  對於一個男出家師而言,少女是最大的敵人對於一個女出家師而言,少男是最大的敵人。若是你能降伏他(她),這是最好的,否則就要遠離。為什麼說是最大的敵人呢?若是不遠離,經常接觸,容易犯戒。如果你有這種能力,自己不動搖,還有教化他的能力就可以接觸;如果你沒有這樣的能力,就要躲得遠遠的。我們經常講「少看,少聯系」,這樣就可以了。有的人想:看都不能看啊?是,看都不能看!這是最大的敵人

  現在快到像法時期了,雖然表面上看有出家人,有僧寶,但如果相續中沒有清凈的戒,這不是真正的僧。這就是快到像法時期的一種前兆吧。大家得人身不容易,出家更不容易。其實學佛修行也不必須要出家。如果自己選擇了這條路,要出家就好好地做一個出家人。如果真心出家,想用這種身份弘法,那麼出家出家的要求,出家出家戒律,一定要遵照這些要求、戒律做,這樣就會有功德,否則就不會有功德

  所以,作為出家人,不要接觸異性。少接觸,少聯系,少看。有的人覺得看沒有事,接觸沒有事。似乎沒有事,再看、再看,再接觸、再接觸,然後就越來越不好了,就犯戒了,所以要遠離。

  「賄賂王法法官敵」:法官應該是客觀公正的,若是受賄,就不能做到公正,所以賄賂是法官最大的敵人

  「守護劣眷主人敵,此等怨敵毀諸眾」:一個人身邊會有很多人會有人品不好的「劣眷」,要遠離這種人,不能將他們留在身邊。無論是上師還是領導,留這種人身邊,甚至保護這種人,會毀了自己。比如,當有人說他時,自己卻護著他,不讓別人說;總是聽信這種人的話等,這樣會毀了自己。歷史上也有很多國王大人物,就是被身邊的人毀掉的。所以若是身邊這種人,不能保護,不能留在身邊,要遠離,否則會後患無窮。

  眾人財富如閃電,身如浮泡無常性,
  我等陷於病魔中,甚多逆緣圍困故。


  「眾人財富如閃電」:財富猶如閃電,非常無常

  現在的很多人都追求財富,其實猶如龍樹菩薩所講的,積財守財失財皆為苦。積累財富過程是種痛苦,守護財富過程是種痛苦,失去財富過程也是種痛苦,始終都是痛苦。一般人都是這樣,在積財、守財和失財的過程中,會造各種各樣的惡業將來要墮落惡趣,感受痛苦

  真正的財富是修來的,若是自己真正能行善積德財富自然就會來。現在很多高僧大德,要的不是財富,但是這些都來了,即使不要也有,這才是真正修來的。他沒有追求這些財富,所以也沒有積財的痛苦。守財也是如此。一屋子的黃金猶如一屋子的牛糞他不會在乎這些,所以也沒有守財的痛苦。失財也是如此。一屋子的人民幣或是美元,就是一屋子的廢紙,他不會留戀的。對這種人來說,不會有任何的障礙,不會有任何的痛苦

  如果你沒有超越財富,追求財富執著財富都是痛苦如果你真正超越它了,這些都沒有什麼,有也行,沒有也行財富猶如閃電,非常無常。也許今天是一個萬貫家財的人,到明天就變得一無所有了,這就無常上輩是個富裕的人,下輩子可能就是個窮人上輩子是窮人,下輩子也有可能成了有錢人,都是無常的。所以不要太執著這些,一切隨緣,有就有,沒有就沒有。我們有一句法語:有多大福報就享受多大福報,不要去執著,否則也是一種痛苦

  「身如浮泡無常性」:我們所執著身體就像面上水泡,看似很美,但是一碰就沒有了,風一刮就消失了。

  大家一定要明白:無論是身體還是生命,就猶如水面上水泡無常。這都是通過比喻來說明的。

  「我等陷於病魔中」:我們都陷於病魔中。「病」就是疾病。我們都有疾病很多人都覺得自己很健康似的。其實沒有健康的,只要是肉體,就有病!血肉之軀,怎麼能沒有毛病呢?只是有的被發現了,有的沒有被發現;有的感覺到了,有的沒有感覺到而已。都有病苦!「魔」,我們的身心自在都是魔導致的。若沒有魔,身心自在了。讓我們身心自在都是魔。魔有內在的魔和外在的魔。外在的魔是心的顯現,這些魔很容易侵入身心尤其是邪思邪見的人以及肩神比較弱的人很容易招魔。有各種各樣內在或外在鬼魔潛入我們的身心讓我們不得自在

  「甚多逆緣圍困故」:在世間做什麼都是違緣重重;在出世間也是如此,學法也是違緣重重。佛在經中講,人都有自己的所願,只有真正有福的人,才能所願皆成。若是福報不大的人,所願是不會成就的,違緣重重,障礙重重。

  現在有些居士上山參加百日共修,沒有幾天就出現違緣了;有些人剃度出家了,沒有幾天就出現違緣了;還有些人內心生了障礙,對上師、對法生起邪見信心不足。這些都是魔。

  違緣重重,內外密的違緣很多。對於外在的違緣,我們一般都能看到,也能發現,但是也有看不到、發現不了的。內在的違緣,則是很難發現和看到。尤其是密違緣,自己認為是好的,實際是不好的,實際是不對的。這就愚痴到極點了,心迷惑到極點了,自己發覺不了。自己認為:「這都是對的,都是好的……」實際上這都是一種魔,是魔的化現。這才是真正的違緣,但是自己很難覺察。所以,違緣重重,真得很難!

  我現在越來越覺得學佛太難了,真正成就就更難了!雖然現在學佛的人相對來說多,表面上看似很精進,但是真正能成就,能堅持到最後的有幾個啊?不會有幾個的!所以說非常的艱難啊!

  猶如風中之殘燭,無有少許可依賴。
  何故不思當來事,依然放逸安心住?


  「猶如風中之殘燭,無有少許可依賴」:風中的殘燭很容易熄滅。同樣,一切法都是這樣,沒有一個是可以依賴的,沒有一個是恆常的,沒有一個是不變的,所以大家別沉迷在這些當中,也不要去執著這些,一切隨緣吧,緣來緣去,緣聚緣散。就像我們在電影院看電影一樣,有些人也在那計較,但是比較理智的人就知道,都是演戲嘛,打就打,罵就罵……一切都是這樣,都是如幻如夢這叫成就這叫自在。原來如此!來了去了,聚了,散了,生了滅了好了,壞了,自自然然,就讓它自然地去發揮吧。這就是大自在

  「何故不思當來事,依然放逸安心住」:一切法都沒有什麼可依賴的,竟然還沉迷在這些當中,還執著這些,還不思未來的事?其他眾生就不說了,我們這些人類就是這樣,根本不去想死的事情,根本不想中陰身的事情,根本不想來世事情

  去年我生病的時候才知道,真的還要面對死亡,還要面對中陰身,還要面對來世,這些才是頭等大事,這些才是真正的問題啊!我們生活上、工作上的事,那都不算什麼事,死亡是大事,中陰是大事,來世是大事,為什麼不去想這些呢?

  當時密勒日巴尊者為什麼跑到山上他說,當自己想到死亡太恐怖了,就害怕,所以跑到山上修行,最後他不怕了,因為他知道死的真相了,「原來如此啊」,也就有什麼可怕的了。我們現在都不怕死,但並非是因為明白真相而不怕,而是因為不明白而不知道怕,就是所謂「不見棺材不掉淚」!

  自己要面對死亡,還要面對中陰身和來世,這些才是頭等大事,這些才是我們應該考慮的。但是很多人都根本不想。誰想過今天死亡的事?誰想過中陰身的事?誰想過來世的事?「我會不會死?」「我死的時候是怎樣?」「出現中陰身的時候,我會怎麼樣?」「我怎麼面對中陰身」「我來世怎麼辦?」「我怎麼准備來世?」……誰都沒想過吧!這樣還算個修行人嗎?我們根本不算修行人!今天一天24小時內,我們根本沒有想過死亡,根本沒有想過中陰身,根本沒有想過來世,所以我們根本不是修行人,根本不是學佛人。

  真正的學佛人、修行人,應該時時刻刻都想到死亡,想到中陰身,想到來世,然後去做准備,准備面對死亡,准備面對中陰身,准備面對來世。既然我們不能逃避,我們就應該做好准備。只要做好准備就行了,到時候我們不會害怕,不會感到恐怖,不會手忙腳亂,這叫解脫。那時,自己能把握住,自己真正能自主,那叫解脫,那叫大自在

  但是,我們現在都沒有這樣做。不用說沒有準備好,就是連想都沒想過,大家想過嗎?自己看看,如果沒有想過這些,你就不是一個真正的學佛人,你不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是否是學佛人、修行人,就以這些標準來衡量。

  為什麼不去想這些?竟然每天還這樣放逸,心裡沒有一點著急、害怕,還很安心似的。晚上一睡覺,睡得特別舒服,早上到七八點都還不想起來,再想睡一會兒;吃的時候更沉迷;玩的時候就更不用說了這就是所謂「樂著造,哭著受」,造業的時候,樂樂呵呵地造;受果報的時候,哭著喊著受果報。我們這些凡夫都是這樣的。所以,自己好好反省,應該好好觀察一下自己。

  一切高貴終將墮,一切榮華終衰竭,

  一切美好醜陋,有為諸法豈未見?

  「一切高貴終將墮」:即使再高貴的,最終會墮落的,這都是無常

  「一切榮華終衰竭」:即使再有榮華富貴,最終也會衰竭。

  「一切美好醜陋」:即使長得再帥、再美,都沒有用,過幾年就會醜陋

  猶如現在草坪上長的小花一樣,再過幾個月就都沒有了。帥、美都是無常的,一切都無常,一切美好最後終將醜陋

  「有為諸法豈未見」:有為法的法相就是這樣的。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自性,大家別執著這些榮華富貴,別執著高貴的身份、地位,也不執著男人女人,再帥、再美也就如草坪上長的小花一樣,過幾個月就沒有了。這些都沒有什麼執著,可留戀的。一切都是無常的,一切都虛假的,所以不要執著

  自當反省深思維,設使如今未謹慎,
  則己不知自過失,他人勸說亦難知。


  「自當反省深思維,設使如今未謹慎,則己不知自過失」:平時不反省、不思自己的所做所行、所言所語、所思所想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有什麼過錯,也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壞事,造了什麼惡業。為什麼呢?因為他沒有思維自己的言談舉止、起心動念,始終不反省、不內觀,怎麼能知道自己的過失呢?怎麼能知道自己所犯下的罪業?所以應該多思維、多觀察,平時應該多反省。

  「他人勸說亦難知」:身邊有人勸說「你這樣做不對,也不能這樣說」,甚至指出他的過錯,但是自己也很難接受。

  他不知道自己的過錯,更不會接受他人的勸告,還覺得自己很好,「我是一個好人我是個善男子、善女人」……自己就是這樣認為的。若是有人說他,就要生氣,要打架了,「怎麼這么說我?我哪兒不好?我什麼時候錯誤了?」開始跟別人爭吵。勸也沒有用,勸不動啊!

  現在的學佛人當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人,勸也勸不動。「別這樣,你選擇的路是錯誤的,你這樣做是不對的。」但是他不聽。作為一個上師我說都不管用,都不聽。自己根本不知道錯,他人勸說也不接受,這種人就是無藥可救。

  大家平時應該多反省,多看自己,多思維觀察自己的言行和起心動念,這樣很容易發現自己的過錯,別人勸也會接受。從現在開始,應該鄭重、謹慎,任何時候都小心翼翼,注意。

  「則己不知自過失」:我們每天都要懺悔,上晚課就是懺悔。但是很多人不願意晚課,不知道自己往昔造下的惡業有多深,也不知道自己當天所造下的惡業有多嚴重,沒有這種動力,所以就不想上課。有的人雖然來上課了,但也是馬馬虎虎地跟著別人念。這種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所犯下的錯誤也不知道自己所造下的惡業,所以沒有慚愧心。還有一小部分人稍有點精神,看似法喜充滿,但也沒去想自己所造下的惡業所犯下的錯誤,只是想功德利益,想好的方面,在那自娛自樂,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法喜充滿,還是沒有明白。

  懺悔時應該這樣思維:「自己往昔所造下的惡業、犯下的錯誤就不說了,即使是當天自己所犯下的錯誤、造的這些惡業將來也會令我下地獄,甚至下金剛地獄……」這時心裡恐怖才會真正生起慚愧心,才是真正的懺悔就如書上所講,這時是汗毛豎立,熱淚盈眶啊。

  你們上晚課時,我有時候也來看看、觀察觀察,但是沒有發現有這樣上課的。新來的這些居士還好一點點,時間久了,就又都一樣。在山上時間比較長的人,現在就快成為佛教油子了,根本就沒有什麼感應。如果自己再不小心、不調整,很容易變成佛教油子,最後通過佛法也很調伏、很難救度。佛法可以調伏任何人,任何人通過學佛都可以改變,但是佛教油子很難調伏。這種人因為時間長了,道理都懂,什麼都會,可法沒有融入相續跟他講再多的道理也沒有用,傳再殊勝的法也不作用這種人非常可怕,最後無藥可救,即使賢劫千佛同時降臨,也度化不了這種人希望大家都不要變成佛教油子

  有些人剛到山上時,經常流淚,有時因感恩而流淚,有時因懺悔而流淚,哭得不可自已,我在座上都不好意思了。但是現在都不會哭了,好像眼淚已經哭幹了吧?這種現象很可怕!所以大家一定要反省,一定要把法融入相續,這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大家將來想弘法利生,也要有修有證,否則怎麼能弘法利生呢?自己的這個容器沒有東西,怎麼灌給別人啊?因此自己有修證是最重要的,大家千萬不要成為佛教油子

  相遇種種對境時,自心如犬無主見
  譏笑淺薄之人時,尚自以為得讚頌。


  從世間的角度來講,這是指不穩重的人;從佛法的角度來講,這是指沒有定力的人

  「相遇種種對境時,自心如犬無主見」:當遇到對境的時候,自己沒有主見,總是跟著別人跑。這種人就像跟著主人跑的狗一樣。小狗總是跟主人走,主人去它就去哪,主人幹什麼它也跟著幹什麼,自己沒有主見

  從世間角度而言,不穩重的人就像蘆葦一樣,風怎樣刮,它就怎麼搖。風往這邊刮,它就往這邊搖;風往那邊刮,它就往那邊搖。這種不穩重的人是不好的人。我特別喜歡穩重的人,不喜歡不穩重的人。不穩重的人是不可靠的,這種人不能太接觸,這種人不能留在身邊

  從佛法的角度來講,不穩重的人是沒有定力的人。現在很多人沒有定力,說這個好就學這個,說那個好就學那個;今天跑這兒,明天跑那兒。

  在前面講過,智慧和穩重是做人的根本。麥彭仁波切把人比喻成一棵大樹,樹有樹根,猶如樹根般做人的根本是什麼?就是智慧和穩重。如果沒有樹根就不會有樹莖、樹枝樹葉、樹花、樹果。同樣,如果沒有穩重,就不是真正的人。如果沒有穩重,也不會有其他慚愧不放逸等等功德。所以穩重是最重要的。

  從佛法角度來講,穩重就是我們經常講的誠心和一心,這是成就的根本。如果沒有一心,心不誠,這個人是會有成就的。所以要一心一意、誠心誠意這是成就的根本,也是佛法的根。

  如果沒有一心一意,就不會有其他的功德;如果沒有一心一意,就不會有任何成就。一心一意很重要。所謂「一心不能二用」,如果不一心,在世間也是不對的,更何況是出世間呢?從佛法角度來講,一定要誠心

  「譏笑淺薄之人時,尚自以為得讚頌」:有些人的所謂讚頌,從世間的角度來看,就是玩笑、譏笑,但是有些人聽到了之後,還覺得是別人對自己的讚頌,還洋洋得意。

  從佛法的角度來講,當聽到別人說自己有什麼功德、怎麼怎麼好時,就覺得自己就是那樣的了。其實不是!別人心都很明白你是怎樣的一個人。但是現在很多人都愛聽這種假話:「你多年輕,多美……」自己年輕年輕,自己最清楚;自己美不美,自己最清楚。但是有人被他人這樣一吹,就越吹越高,越吹越飄。

  無論是世間還是出世間,不穩重,沒有定力,這都是一種很大的過失

  如物過秤知輕重,如是二規衡量時,
  以彼所顯之成績,推知眾人之賢劣。


  物品用秤稱過,才知道它的輕重。同樣,以《二規教言論》所講的這些功德、做人的標準來衡量、觀察,才知道自己是個好人是個壞人,自己是個善人是個惡人,自己有功德還是沒有功德。否則,若不這樣衡量,自己是不會知道自己的

  為什麼我們要學這些經典、論典?就是要通過這些觀察、衡量自己。以前也講過,佛法就像鏡子,用它照自己,才能照出自己的真面目;佛法就像秤,好好稱自己,才知道自己的輕重。

  我們都有這個毛病,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個好人還是壞人。有時候像個好人,有時候像個壞人;有時候像個善人,有時候像個惡人。自己有沒有這種感覺我有這種感覺。有時候感覺自己像個好人感覺挺好的;但有時候真像個壞人。有時候感覺自己像個善人,「我多好啊」;但有時候感覺自己像個惡人,一觀察自己的心動念、言談舉止,對自己也是很失望的,自己也是一個真正的惡人。有功德和沒有功德也是如此,自己去衡量、觀察才會知道,否則不可能知道。

  通過觀察,如果你覺得自己是個好人,那你做了多少好事如果你覺得自己是個善人,那你做了多少善事?若自己做的壞事太多了,自己這輩子造的惡業太多了,那你就是個惡人你就是個壞人

  就要看你自己所做的這些,衡量一下,才會知道自己壞人還是好人。有的人說:「我要學佛了……」這樣一坐,真的像個菩薩有的人頭發一剃,紅法衣一穿,好像一夜之間成佛了似的……自己以前造的惡業都忘了?不可能一夜之間成佛吧!

  當然也有一夜之間成佛的,就像以前印度的恩扎布德,就是一瞬間成佛的。但你是不是這種人你是不是成佛了?這個要自己看。如果你沒成佛你自己所造的那些惡業壞事是在你的相續中,還是你這個人做的。

  有些人真的有這樣的毛病,一坐就成菩薩了似的,頭發一剃就成佛了似的,自己什麼過失也沒有,只看別人的過失,「這個錯了」「那個又錯了」。只看別人的過失,難道自己就沒有過失了?其實,只剃掉頭發,沒有什麼意義。把頭發剃了的同時,是不是同時將一切煩惱都剃掉了,都沒有了?如果是這樣,那你剃頭也有意義了。否則,如果煩惱依舊、習氣依舊,你天天剃頭發也沒有多大意義。所以,大家自己應該多反省自己。

  有些人學佛很晚,有些人出家也很晚,在你的一生當中,殺生、偷盜、邪淫什麼沒有做過?自己所做的這些壞事、惡事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消掉,為什麼不反省,為什麼不懺悔這是很重要的。不能僅僅剃個頭發,在這裡上過一兩堂課,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什麼都煙消雲散了似的。這是不可能的事!如果你不去反省、懺悔,到死亡的那天,墮落的時候,你會後悔的!但是這個時候已經來不及了!

  我們在這兒念經的時候,應該念自己的過失過錯。我們剃頭的時候,也要剃除自己的過失過錯發心我再也不能有這些過錯,以前所做過的這些惡事,都懺悔!」這樣我們學佛出家才有意義

  只有以這些教言進行觀察、衡量,才能知道自己好人還是壞人,是善人還是惡人,自己到底是功德大還是過失多。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諦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迴向發願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思考題:《二規教言論》講記(十一)

  1、什麼是不放逸?  2、為什麼說「妙齡少女僧人敵」?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