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霄居士:華嚴宗在中國佛教的重要性

uploads/content/2022/may/a332f99576e31619b0bdee35736d816a.jpg">

華嚴宗在中國佛教的重要性

高永霄

大乘 華嚴宗的思想體系者,乃賢首法藏大師(六○三—七一二),相傳法藏為智儼弟子,智儼乃杜順弟子,而華嚴宗之成立,乃受杜順之著述所影響。因杜順之《五教止 觀》和《法界觀門》二書,實為華嚴五時判教之始,其他如「同別二教」之區別,及「十玄緣起」的思想,亦是杜順所創立。其後智儼著《搜玄記》、《孔且章》及 《十玄門都是發揮「十玄緣起」的道理,至於「六相圓融」的學說,亦是智儼始說之。這些闡釋《華嚴經》的創新理論,便構成華嚴宗的基礎

法藏年青時便聽智儼講《華嚴經》,深為智儼所器重,從此列為門徒,更深領智儼的妙旨,智儼圓寂前囑咐弟子道成說法藏要紹隆遺法。其後,法藏奉武後詔出 家受具足戒,並賜號賢首國師,經常參與譯場,講經說法,致力著述,計共有六十餘部,著名者有《探玄記》、《華嚴五教章》、《金師子章》、《華嚴問答》、 《華嚴經旨歸》及《游心法界記》等,大振華嚴宗風,對乃師來說,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

法藏在世之時佛教宗派林立,以教相立宗者,三論、法華法相義理已經盛行,三論宗之吉藏大師在隋時依據鳩摩羅什譯出之《般若經》及《中論》、《百 論》及《十二門論》大弘龍樹、提婆之性空義,著有《般若經疏》及《三論玄義》等,弟子慧朗、慧英傳承不絕,直至唐代稍弱。

天台宗以北齊慧文禪師嘗讀《中論》偈,悟入即空、即假、即中之妙理,立一心三觀法門,然後傳之慧思禪師,思師悟入「法華三昧」後,授徒智顗大師,開拓天台道場,廣說教法,說《法華玄義》,述《摩訶止觀》,演《法華文句》,再傳灌頂,湛然大師教化甚盛。

法相宗以玄奘大師西遊印度回國後,重譯法相唯識學諸經典、親承護法、戒賢之系統大乘法相思想體系,其弟子窺基、圓測最為傑出,窺基著述甚豐,凡二 十二部,一百餘卷,對「唯識無境」、「賴耶緣起」、「五法三性」等性識義理,大為宣揚,其後有慧詔,智周等出,著述亦多。

賢首之時對於三論宗承清辨、智光之三時教判為心境俱有(《阿含》)、境空心有(《深密》)、心境俱空(《般若》)之說,而法相宗乃承護法、戒賢之判 釋,則為心境俱有(《阿含》),心境俱空(《般若》)及境空心有(《深密》)之時之教,故賢首乃以華嚴五時教作為宗旨小乘教(《阿含經》),大乘始教 (《深密》、《般若》諸經),大乘終教(《楞伽》、《勝鬘》諸經),頓教(《維摩經》)及圓教(《華嚴經》《法華經》),以別於當時天台宗之五時教判,五 時者華嚴時(《華嚴經》),阿含時(《阿含經》),方等時(《大乘方等經》),般若時(《般若經》),及法華涅槃時(《法華經》及《涅槃經》),作為華 嚴宗特出立教之經典依據。

依上面所述,三論宗和法相宗所依據的經典理論,都是直接從印度中觀學系(性宗)和瑜伽行派(相宗)傳到來中國;前者經過鳩摩羅什及吉藏大師的弘揚,而後者更有玄奘和窺基法師努力拓展,而成中國大乘馳名宗派

可是法華宗和華嚴宗只是憑當時從印度傳來的《妙法蓮華經》和《華嚴經》而分別發展成為中國特有的佛教宗派。這可說是由中國人的心思智慧而創立的佛學思想體系的傑出成就。這可以說佛教的淵源於印度,而發展於中國

華嚴判教中之一乘圓教,以《法華經》會三歸一,同於一乘,名為同教一乘,而《華嚴經》直顯一乘,而別於三乘,故名別教一乘。「依天台之路,則不足 以說明實踐之歷程,五體之層層升進,及最高存在世界之支持點(心),而這些便是華嚴宗繼之而起之補足——確定生命之本質是佛心,作為最高世界之支持點,從 而建立實踐之源,亦即建立人生之最高境界生命存在的最高根源——也是價值之源。由於實踐之源及價值之源,二者都已完滿、完成,故此華嚴宗也是圓教——整 個佛心籠罩世界。一切價值在此完全實現,簡而言之,天台宗由客觀存在之入路,發展至盡頭而成圓教;華嚴宗則由主體活動之入路,發展至完滿而成圓教,各依不 同的標准(入路),而成就不同的圓教。」(見霍韜晦講述《華嚴哲學之入路》)兩者分別在此

學人的結論就是:法華宗採納了龍樹和羅什的中論法性義理,而發展為中國特有的宗派,而華嚴宗亦接受了無著、世親唯識法相思潮而創立為中國成就的學 派,以天台宗建立在前,而華嚴宗繼其在後,更是具有影響力的中國佛教,故兩者都在唐朝黃金時代大發異彩,寫下了中國文化新的一頁。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