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阿彌陀佛,老法師你好,我是一個失去一個孩子的父親,自從孩子去世以後心裡一直難受,每次想到他就想哭,孩子的媽媽始終沉寂在悲痛中,請你給指點我們該怎麼辦?
恆傳法師:阿彌陀佛,首先對你的遭遇深表同情。但不可過分沉浸悲痛之中。萬事皆有因緣,不可執著。我們常說:夫妻是緣,不管是善緣還是惡緣,無緣不聚。孩子是債,不管是討債還是還債,無債不來。如是因如是果。兒女到你家裡來投胎,沒有緣不會到你家裡來。佛講兒女與父母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我們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的循環不空、因果的相續不空、因果的轉變不空,這是事實真相。
有這樣一個案例,新城縣(今淄博桓台)王漁陽大司馬家,有個管錢糧帳目的僕人,家裡稱得上富有。忽然夢見有個人跑進來,說:「你欠我四十吊錢,今天該還了!」問他,他不回答,一直跑到內宅去。醒後,妻子生了個男孩兒。僕人知道是前世的惡報,就把四十吊錢捆起來放在一間屋子裡,凡是孩子的衣食病葯等花銷,都從這裡取錢供給。過了三四年,一看屋裡的錢,只存七百枚了。剛好奶媽抱著孩子走到這裡,在身邊逗笑。於是僕人呼喚孩子說:「四十吊錢即將用完,你該走了。」話停下來,孩子便眉頭緊鎖臉色突變,脖頸偏倒兩眼大睜。摸一摸,已經斷氣了。就用剩下的錢買棺材埋葬了他。這件事可以做為欠債人的殷鑒。往日有個年老而無子的人,向道德高尚的僧人詢問無子的原因。僧人說:「你不欠別人的,別人又不欠你的,怎麼會得兒子呢?」原來生好兒子,是來報答我的善緣;生壞兒子,是來向我討債。生了的不要喜,死了的不要悲呀。
摘錄《印光大師文鈔·復德暢居士書》一段,望謹記:接汝與明道師函,知第三子年已二十,忽爾夭逝,不勝慨嘆。況汝教養多年,費若干精神錢財,心中能不感傷乎?雖然,切不可以自己一向熱心公益,皈依佛法,何以不蒙佛佑,而為怨尤。須知吾人從無量劫來,生生世世所造惡業無量無邊。或我欠人之債,或人欠我之債,或我欠人之命,或人欠我之命,以彼此有負欠故,致所生兒女種種不一:有還債者,有討債者,有報德者,有報怨者。汝今生雖居心事事甚好,豈多劫多生通通皆無罪業乎?故人當有不如意之境遇,只可發懺悔罪業心,不可生怨天尤人想。若能發懺悔心,不生怨尤,則所謂逆來順受,則後來之福實難測度。汝此子者大約是討債而來,債已討足,故隨即去世。汝於債主已去,不生解脫業累之想,反生怨天尤佛之心,則成顛倒矣。
又汝已皈依佛法,當須曉得世間事事無常。若不極力念佛求生西方,則隨業輪迴於三途六道中,何可底止?此子之去,益當知一切事皆不可倚靠,唯有西方阿彌陀佛乃我等一切眾生之大倚靠。從茲發感激心,發精進心,以自己所作之種種功德,及所念佛之功德,同皆回嚮往生西方。汝能如是,則此兒之死,即為汝作警策,免汝被世間福報眷屬所迷,不生厭離娑婆之心,亦不生欣求極樂之心。故當頭痛與汝一棒,汝反不在自己分上體察,生出怨天怨佛的種種愚見,則成迷本逐末,不知自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