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常聞念佛須至一心不亂,方遂往生。而本願念佛,未凈妄念,如何往生?
答:《阿彌陀經》雲:「執持名號,一心不亂。」《稱贊凈土佛攝受經》則雲:「聞已思惟,繫念不亂。」此聞乃聞無量壽佛之名號,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及極樂世界功德莊嚴。聞已凈信,其心不亂,心之所以能不亂,乃因繫念故,繫念乃因凈信故。依此意,繫念即一心,一心即凈信,是故一心,為信受名號之信心,非稱念名號之定心。聞信名號,凡夫能行;定心念佛,凡夫難成,此為法藏菩薩發願之本意,故令一切智愚、善惡之人,凡有稱念,皆得往生。
一心不亂之義,諸師所釋不同。天台家依附止觀義,釋為伏滅妄念之禪定一心。
法然上人則釋為一向念佛,其言:「一心者:心一於何事乎?一向念佛者,阿彌陀佛心與我心成為一體也。既心發一向念阿彌陀佛,則早與佛心成一體也,故雲一心不亂。」
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雲:「即《彌陀經》中說:釋迦贊嘆極樂種種莊嚴,又勸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善導大師《觀念法門》雲:「又如《彌陀經》說:若有男子、女人,七日七夜及盡一生,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此人常得六方恆河沙等佛共來護念,故名《護念經》。」此二文皆雲一心不亂是一心專念,未言須念至禪定之一心不亂,方遂往生。
印光大師復永嘉某居士書雲:「凈土法門,猶如大海,長江大河亦入,杯水滴水亦入。證齊諸佛者,尚求往生,五逆十惡者,亦預末品。何得以得一心及三昧,而拒其未得者?但取法乎上,僅得其中,自己決志求生,唯當企及於此。若謂非此決不得生,是又自立科條,不依佛說矣。」印光大師此番開示,即不以禪定一心為往生之要件。
元賢大師《凈慈要語》雲:「問:具縛凡夫,雖曰念佛,而貪瞋未息,心實不凈,何雲往生?曰:此仗阿彌陀佛願力攝受也。《那先經》雲:『譬如有人,以大石塊,其數十百,欲渡大海,以船力故,即達彼岸。眾生之罪,猶如巨石,彌陀願力,如彼大船。石本易沉,因船可渡;罪本當墮,憑佛得生。』且帶業往生之人,必其臨命終時,正念堅礙者也。此一念凈心即宜頓現凈邦,況有平日念佛之功乎?」此一問答,直接要妙指出,具縛凡夫未凈妄念,念佛往生,乃是仗阿彌陀佛願力攝受。
源信大師念佛法語雲:「妄念原是凡夫本體,妄念之外別無心也,直至臨終,猶是一向妄念凡夫。知此念佛,即蒙來迎,乘蓮台時,能翻妄念,成為覺心。從妄念中,所出念佛,猶如蓮華不染污泥,決定往生,不可有疑。莫厭妄念多,應嘆信心淺,故以深信心,常稱彌陀名。」此文開示,妄念凡夫,念佛決定往生,甚為明白。
本願念佛,圓具信願行
問:常聞念佛須具三資糧,方遂往生,而本願念佛,是否具此信、願、行?
答:蕅益大師《彌陀要解》雲:「信願持名,一經要旨,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故慧行為前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並運也。」故知,信願行三,往生資糧,缺一不可。蕅益大師又言:「信願為前導,持名為正修。」即攝信願於稱名之行中,信願彰往生靠佛力之義,稱名即仗佛力之行,故信願與稱名,非先後,非定三;信願行三,聲聲圓具。故蕅益大師於《靈峰宗論》雲:「凈土之訣,在信願行。此三非三,三隻是一;此一非一,一必具三。」
此之妙義,與善導大師六字釋不謀而合,蓋六字名號乃機法一體,具信願行,是正定業。《觀經四帖疏·玄義分》顯此義言:「今此《觀經》中,十聲稱佛,即有十願十行具足。雲何具足?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此名為六字釋,依此「南無」二字,有歸命與發願迴向二義,「阿彌陀佛」四字,有其行一義。合六字成為信、願、行三義。善導大師以此六字三義,詮釋彌陀名號所具德義,是《觀經四帖疏》中最重要的釋義之一,此文最能發揮楷定古今的精神。為了顯明十聲稱佛願行具足的原因,而言雲何具足等,就法體舉出具足之義。
此六字三義所包含之意,有機法門與願行門。六字有信、願、行之義,信與行相對便成機法門之義,南無即是能信之機,阿彌陀佛即是救度之法,此名信行,或名機法。而信之中有願之義,願與行相對便成願行門。故法體六字之中,機法一體,願行具足。法體六字本來具足願行,故不待眾生修行迴向,於如實稱名之中,一聲一聲,皆是具足願與行,故必得往生。
本願念佛人,信者,乃信彌陀為我成就不可思議願行功德,納入名號,回施於我,一念信受,當下具足無上功德,故《無量壽經》雲:「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佛口金言,何可置疑?
又信者,機法兩種深信也。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雲:「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此機法二種深信,意在導歸稱名之行,即是願生報土之行相。故本願念佛,圓具信願行,信有願行,願有信行,行有信願。
答:言自言他者,乃對凡夫之情執而言,欲使凡夫藉他佛而成就自佛。據實而論,自佛、他佛原本無二無別,同一體性故。《華嚴經》雲:「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然眾生之自佛,雖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卻被無明業力所縛,隱而不顯,體未起用,有名無實,此天台家名為理即佛。
凡夫眾生欲除卻妄想執著,而證得此一理體,難如登天,故釋迦如來特開凈土一法,仗他佛慈力攝受,往生凈土而成佛。此乃藉他力而彰自性,全自歸他,全他即自,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如此佛力果地攝受之無上妙法,乃如來普度群萌之唯一妙道。十方眾生,縱有具造五逆十惡,亦因佛之大悲不舍本願救度,而得以解脫。此法之妙,不在難行,而在難信,以佛力不可思議故,超情離見故。
《大乘無量壽莊嚴經》雲:「彼佛利樂諸功德,唯佛與佛乃能知。」
《無量壽經》雲:「聲聞或菩薩,莫能究聖心,譬如從生盲,欲行開導人;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
《徹悟禪師語錄》雲:「一句彌陀,微妙難思,唯佛與佛,乃能知之。」
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言:「一心信樂,求願往生,上盡一形,下收十念,乘佛願力,莫不皆往。」又言:「若論眾生垢障,實難欣趣,正由托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又言:「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善導大師《往生禮贊》言:「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蕅益大師《彌陀要解》雲:「此法之妙,全在了他即自,若諱言他佛,則是他見未忘;若偏重自佛,即是我見顛倒。法門深妙,破盡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世智辯聰、通儒禪客,盡思度量,愈推愈遠,反不若愚夫婦老實念佛者,為能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也。」
印光大師《文鈔續編》卷下凈土指要雲:「世有好高務勝者,每每侈談自力,藐視佛力。不知從生至死,無一事不仗人力,而不以為恥,何獨於了生死一大事,棄佛力亦不願受,喪心病狂,一至於此,凈宗行者,所當切戒。」吾人聞此,敢不傾心歸投他佛,還好言自佛否?(選自《無量壽經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