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content/2022/june/281741417aa4898cdf11ac269ad0fd92.jpg" border="0" height="463" hspace="0" vspace="0" width="690" />
文字來源:溯源佛教網--法寶閱讀--上妙下祥法師講述的《吉祥經講記》
答:這個上供一般是在上午,過了中午撤供比較合適,主要是提醒我們過午不食,但這個問題不是絕對的。比如說密宗晚上要晝夜不停地修行,有時候晚上也要做一些供養,你不能說他就不對了。比如說他晚上晝夜不停,有時候甚至燒一些白牛乳,就是乳酪,做好了進行火燒,燒完了以後用香氣供佛。
實際上佛吃不吃?佛真不吃。我看所謂佛吃了,大部分都是被做供養的修行人給吸收了。因為空氣中散滿了奶油的煙,被吸進去了,我看那修行人一點不餓,還不動念,這可能是佛菩薩的慈悲,變相地幫助我們。
一居士:阿彌陀佛,請法師慈悲開示,繞佛有殊勝的利益,繞佛需要有佛像嗎?在佛像前繞和圍著佛像繞一樣嗎?
答:這個問題不太大,比如說,佛像本來已經供好了,後面又沒有地方,你繞佛的時候很難圍著佛繞。有一個辦法,你搬個凳子放在地的中間,放本經書、放個佛像啊,圍著它繞就可以了。
一居士:師父,阿彌陀佛!自己受戒了,怎麼知道自己得戒體沒有?請師父開示。
答:這個問題實際上也好回答,也不好回答。得沒得戒體,這得靠實證。得通過你的禪定力、修持,在禪定中或是在清醒的狀態能看到你自己。比如出家人你得看到你自己是僧相,在家居士應該看到居士相,這樣的話就說明應該是得戒體了。
一居士:在給別人助念時,不寫牌位是否可以?另外升牌位時,是佛事做完了馬上升,還是以後一起升?
答:這個助念是什麼意思呢?實際上真正的助念就是我們提起正念,你提起正念就是助念,不是你給別人念,是給你自己念。因為三界所有眾生都在你心裡。寫牌位是什麼意思呢?因為我們對著牌位意念容易集中,目標比較明確,省得打妄想。本來是給這個人念的,念一念又想了:還不如給我父母念呢,再想一想:不如給孩子念一點兒。一會兒又想到丈夫了,就胡思亂想的。你有一個牌兒擱那兒,最起碼知道:啊,我今天是專門為他念經的。這樣的話,思想就比較集中。所以做完佛事馬上燒了就可以了,但有「佛」字的別燒。
答:你要真想開悟啊,我真就告訴你。怎樣開悟?第一個持戒,第二個出家。(大眾笑並鼓掌)因為你連出家的決心都沒有,這個定力都沒有,你怎麼能開悟?有大定力才能開悟呢。就像沖破黑暗似的,你必須得有一種勇往直前,任何困難、親情都不顧的決心,你才能沖破這個黑暗。所以說這是很重要的。我倒不是說你非得去出家,但是一定要有這個決心,這是必要的。
答:剛才我說了,《吉祥經》里講了,你換個環境啊,是不是?實在教育不了,就換個環境。換一次不行,換兩次、換三次,這樣就好多了。等他剛把附近的網吧熟悉了,你馬上又換走了,三回兩回的,這樣他就會遠離的。
一居士:如果受了五戒,守戒不夠清凈,比如犯妄語、誤殺等,是否通過懺悔能夠重新受戒?怎樣才能守好五戒?
怎樣守好五戒?你讓我說真心話,我就告訴你:豁出命去守,捨命去守五戒。你要是沒有捨命的精神,你想守住五戒,真正把它守好是很不容易的,有時候很多事情就會被假相給騙了。
答:根機沒有大小,主要是你是否願意護持正念。護持正念自然就有次第。什麼叫次第呢?從戒律開始,戒、定、慧為次第。
答:昏沉嚴重的,要少睡覺。因為平時睡多了,等打坐的時候也昏沉。你晚上睡得少,白天昏沉也少,它是一個習慣性。過去老百姓有一句話:「睡覺是外財,越睡越來。」它就是這個道理。
一居士:現實生活中,面對種種令我煩惱的對境,應如何保持菩提心?
答:菩提心和煩惱啊,有了煩惱就沒有菩提心;有菩提心,煩惱必然是輕的。怎麼樣對待煩惱的問題?有菩提心他就不會認為煩惱是煩惱,他認為煩惱是一種因緣,是一個成就的因緣,是一種食糧。如果你什麼時候把煩惱當成食糧,那你必然會生起菩提心。
答:這個我也不太清楚。
答:這個禪修中就是禪定中,怎麼樣逐漸地見到光明呢?就是持戒。首先從持戒開始,你把戒持得嚴了,禪定才會進一步。戒律不嚴,禪定是上不去的。所以說一定要把握住,修禪之中最大的關鍵就是戒律。在戒律的基礎上,你去修禪定才會無漏,無漏才會見到明分。
一居士:肉為葷,還是腥?
答:一般是肉為腥,蔥蒜為葷。
一居士:請問師父,之前我養過一隻烏龜,一直吃肉,如今我學佛後,怎樣讓烏龜吃素?
一居士:請師父開示,《金剛經》中說「一切法皆是佛法」,該怎麼解釋?外道也算佛法嗎?「一切法」該怎樣理解?
答:「一切法皆是佛法」,這指的是證悟人的境界。證悟的人才知道萬物都是佛法,指的是這個。是指六根回收,證悟到本性的時候才能說「一切法皆是佛法」。如果沒證悟之前,是不可說這些大話的。
答:交供一般都是早晨和中午,在世間,晚上是出食。這個應該問問出家師父就可以了。具體講我也不太清楚,問問在這方面有專修經驗的人。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