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網友提問】 法師,過去半年來基本上我每天睡覺前都會抄一遍心經,一來是想籍此洗掉比較重的邪淫心,二來是想練就一顆比較平靜的心,三來是希望能得到啟示,但是半年下來也沒覺得怎樣,反而現在覺得是種應付了,究竟抄心經有什麼用呢,我是否應該堅持,抄心經能否給我解決上面三個問題,請大師指點,謝謝
【學誠法師】不是抄經能否解決問題,是自己能否解決問題。如果能保持虔誠、恭敬,具足信心,那麼抄經誦經的效果就好,反之則不然。如果我們做不到,就說明我們的基礎還是很缺乏,對佛法的基本道理還不了解,這樣就比較難用上功。最好可以尋到師法友團體,系統聞思、長久修行,才能得到佛法真實利益。
2.
【網友提問】二因為我是學醫的我自己覺得和藥師法門有緣,給自己定的每天念藥師佛號藥師真言每天最少108和准提咒108堅持一年了,可是我當了學佛小組講師山上定的新定課我不知道做哪個合適。藥師佛和阿彌陀佛雖然都是佛,可是畢竟是東方西方不同的佛,定課隨便換好嗎?
【學誠法師】可以都做。
3
【網友提問】頂禮師父!在學佛中「騎牛找牛」是怎樣的現形呢?如果有這種現在該怎麼辦呢?
【學誠法師】安住當下。
4.
【網友提問】師父,我很難過,很容易為很小的事情難過,並整夜睡不著,自責自己沒有智慧,憎恨別人的無理對待,其實說倒底,是埋怨自己的沒有能力,錯失機會等等,無休止的難過令我無法自拔,無力思考其他,只是像死人一樣躺在床上一味的難過。而無處傾訴。甚至懷疑是中了"魔咒",心很僵硬,頭腦發漲。
【學誠法師】「魔咒」,就是煩惱。一個煩惱會生出許許多多煩惱,然後越來越重,把心堵死。最根本的煩惱是,我們對自己、對外在事物有一種自性執著,執著於某一個點、某一個階段,認為事情就是這個樣子,然後就把問題看死了,就想不開了。學習佛法,首先就要超越,超越我們目光的短暫性和局限性。
5.
6.
【學誠法師】佛法教我們的不是斷欲去愛,是化欲大愛。通過重整時空觀、世界觀,把淺陋的慾望,轉化為清凈高遠的善法欲;把狹小的情愛,升華為對眾生的大慈大悲。
7.
【網友提問】師父 我發現我身上有個很大的問題:我一累就會變得十分暴躁,情緒失控,然後開始責怪外界的一切因素和身邊的人 我會覺得都是他們的錯 是他們安排不合理才造成我很累
【學誠法師】身心是一體的,當我們心力比較弱時,身體也容易感到勞累;身體疲憊時,心力也隨之降低,煩惱就容易爆發,遷怒於外境正是自己煩惱的顯現。先要明白這是自己的問題,不令煩惱增盛;也要保證合理作息,不要跟自己死磕,把難題留在自己在身心比較平衡的狀態時處理。長遠修行,淡化煩惱。
8.
【網友提問】
【學誠法師】我們的念頭,用得好就變成善法,用得不好就變成惡法。也就是去觀察什麼、尋找什麼,如果是信心、正見,就會去觀察思維與正法相應的境界,然後讓心產生善的力量;如果正見沒有樹立起來,那就是惡見、邪見,那麼每天想的、念的就會增長煩惱。所以關鍵是要去學習正法、樹立正見。
9.
【學誠法師】要先找到師法友團體,然後依據善知識的教授來學習,不是自己想學什麼就學什麼,是老師教什麼自己就學什麼。
10.
【網友提問】我們家總是給我看仙兒之類的,感覺自己不能自主。不知道該怎樣脫離這樣的生命狀態。
【學誠法師】不要怪外在的境界綁架自己,關鍵在於自己內心有沒有自主的願力——清晰明了知道自己的方向,強烈渴望改變與成長,有堅定不移的決心,毫不拖延地付諸實踐。
11.
【網友提問】法師好,最近只要有人不隨我意,我就討厭他,怎麼辦?我不喜歡這樣
12.
【網友提問】法師您好,我諮詢一下佛教的不吃葷蔥姜蒜等5種的意義或者淵源何在?不太了解求普及
【學誠法師】佛教中提到不食五辛,因為這幾類蔬菜生食發嗔,熟食發淫,加上食用之後口氣惡臭,故應遠離。可參見《楞嚴經》(第八卷)。
13.
【網友提問】法師,您好,我不想按照一切俗世的生活軌跡去生活,我想脫離這樣的生活,我不想被俗世的種種污穢的東西給染污了,請問法師我能否去出家呢?
【學誠法師】出家也是要各種福德因緣具足才可以的。一方面堅定、清凈自己的發心,另一方面要尋求有緣的正法道場。
14.
【學誠法師】許願、還願是民間的思想,好似與佛菩薩做交易,你幫我實現什麼願望,我拿什麼東西來感謝你,甚至認為如果事後沒有表示,佛菩薩就會降下懲罰。其實佛菩薩怎麼會如此低俗、狹隘呢?正確認識佛法,不再迷信。
15.
【網友提問】
【學誠法師】修行人在學習、做事之前都要緣念,緣念的內容例如「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我以所行施等善,為利眾生願成佛。」是為了提策自己的發心,念茲在茲。《緣念的意義》
16.
【網友提問】請教師父:皈依三寶的形式複雜嗎?皈依後在家修行又什麼禁忌嗎?
17.
【網友提問】
【學誠法師】很多時候,當我們認為對方一定是做錯了時,自己往往陷於某種執著而不自知。要有這樣的反省自覺:我也不一定全對,他這樣做或許有他的道理。試著換位思考,或者請教雙方都信任的第三人,跳出自己觀察的角度,從更多、更高、更廣的層面去了解事情,才能放下我慢與對立,坦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