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凈法師:所以彌陀本願並沒有任何的條件

  請問:第一、過去早上念《無量壽經》四十八願,晚上念三十三至三十七品,再念佛號,有定課,現在的定課怎麼做?第二、到了極樂世界,還要回來度眾生,不如現在趕緊多學,到極樂世界還學,這種想法不知對不對?

  答:定課因人而異,有時間誦《無量壽經也可以,或者四十八大願也可以,或者誦《阿彌陀經》也可以。不過你如果了解本願的道理之後,不必誦經,專門念佛就可以了,早晚都是南無彌陀佛、南無彌陀佛……其它經典不用念。

  有時間可以去了解本願的意義經典主要是讓人了解意義,依教奉行的,主要不在讀誦。讀誦如果不懂經義,得到讀誦的一點點功德而已。像《無量壽經》在說彌陀的救度,如果誦了幾千遍還不曉得彌陀救度是什麼,這一句六字名號來源,它的原理通通不懂得,那就枉費了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懷,也辜負了阿彌陀佛五劫思惟、兆載永劫的苦行呀!阿彌陀佛豈不在那裡傷心流淚?他站在那裡十劫,手伸了很久,就是為了呼喚我們、救度我們;我們還在那裡誦經,不曉得他的救度。

  所以早晚可以通通念佛,其它時間再去看《無量壽經》,或者看闡述本願法門著作。這個解釋第一點。

  第二點、本願法門是來回票,往生極樂世界一定還會自然然地到這個世間來救度眾生

  而你那個觀點認為:我們到極樂世界還要再學,與其到那裡再學,不如在這裡先學一點,這有點不正確,不是這樣的。

  本願法門點鐵成金法門,盡管我們在這裡很愚痴,甚至不認得幾個字,可是到那裡立刻佛性現前,無量的慈悲智慧、願力、辯才百千陀羅尼、三明六通,通通具足,不假借你現在要學什麼,累積多少,不用。

  你現在就按我所講的有時間念佛,或者看這法門教理。然後自信教人信,就是最大的報佛恩,就是這樣的。

  一般所說的到那裡是最好的學校最好的校長最好的老師最好的同學,所以進步比較快,那是自力法門,化土的果報

  我剛才說,隨個人的根機不一樣,有時間的人多念一些,沒有時間的人少念一些。因為念佛是被阿彌陀佛救度,信心的流露,救度的法喜;而不是作為往生條件、規范,所以你念多念少對往生一點沒有障礙,你念一聲不少,你念十萬聲不多。為何?因為一聲一聲都是從你內心的「信」所流出來的,而那個「信」就是彌陀的「至心欲生」,也就是彌陀本身,也就是彌陀六字名號進入我們心中使我們口中不知不覺念出南無彌陀佛、南無彌陀佛……。

  比如說我吃了一粒妙香丸在肚子裡面,一呼一吸出來的口氣就有香味。你一呼吸就有一口香味出來,從早呼吸到晚,所出來的香味就很多,可是沒有離開肚子裡面的香丸。名號就好比香丸,我們每一聲稱名,就好呼吸出來的一口香氣。千萬次呼吸香氣也就是這一個香丸,千萬聲的稱名就是這一名號,就是這個名號香丸讓我們往生名號香丸顯現出來就是稱名,所以一次稱名一次往生

  不是說我們裡面空空的,然後才靠我們今天念了多少聲,滅多少罪,增長多少功德,同時對往生有多少把握,不是這樣的。

  當然信受的人對他來說世間最重大的事情,就是彌陀的救恩,所以他就自然地去憶佛念佛,其它的事情就會反而淡了。

  如果不是這樣,他怎麼會尋求救度呢?他怎麼會了解世間都是虛假讓我們造罪造業、受苦受難,要離開它?而極樂世界才是真實的,永恆的,平安喜樂的,所以,要求那個真實極樂世界呢?如果沒有基本認識的話,怎麼會尋求彌陀的救度呢?

  如果以為這個世間真實的、可樂的,如果貪圖這個世間的話,那等於以世間為重不以法為重了。有句話說:「道念濃厚,俗念就淡薄;世念濃厚,道念就淡薄。」所以追求、信受彌陀救度的人自然會憶佛念佛。理解彌陀的救度的道理,以後就不會因為念多就安慰,念少就不安,就不會這樣,這便是「乃至十念」的真意。

  阿彌陀佛本來觀察十方的眾生,知道有一種人可以念多,有一種是可能念少;因此彌陀發願說:「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眾生根機各不一樣,並沒有規定任何一個條件,他如果規定任何一個條件,我們都不往生了。如果說規定一天即使不能十萬聲,也要一萬聲,那沒有時間不能念的人就不往生了,所以彌陀本願並沒有任何條件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