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清法師:金剛經的偈語

  問:師父開示如下幾個問題:一是佛在《金剛經》上講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接下來「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可在《無量壽經》中佛又講持名念佛,即當往生。不知如何理解?

  答:學佛的人,可能提不出這種問題來。首先我們要知道《金剛經》在三藏十二部大藏經當中和《心經》一樣,是般若經。般若經最大的特點是通過事相的辨析揭示諸法的空性和一切眾生本來具足智慧德相(佛性)。

  釋迦牟尼佛菩提樹下證悟以後,說的第一句話是:「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就是說,一切眾生都具有本來具足的那種佛性這就是為什麼念佛成佛的原理之一,解釋的基礎在這里

  如果說有的具有圓滿佛性,有的佛性圓滿,就只能說明是有一部分人通過修行成佛有一部分人通過修行還是白費。正是因為所有的眾生都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也就是說一切的眾生都有圓滿具足佛性,才決定了任何眾生通過修行佛法,最後都能夠圓證佛果

  剛才講到金剛經》在大藏經中的地位,那麼《金剛經》中非常重要的一首偈語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金剛經中最後的一首偈語。「一切有為法」,這里的「有為法」和「無為法」是相對的。佛經當中所解釋的一切法,無非是兩大類:一種是事相,一種是體性體性就是我們說的佛性佛性是亘古不變的,不因因緣而生,是絕對的,不是對立的,不是誰去創造了它,而是釋迦佛,諸佛發現了它,證悟了它,不是創造的。所以,佛性就像心經上講的一樣,特點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它無形無相,無善無惡,這是佛性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就是指的一切事相,一切我們能夠撲捉到的,能夠接觸到的事相。就像夢一樣,是幻化的。是緣起的,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就像露水一樣是短暫的,也像閃電一樣。下雨的時候打一個閃電,在空中是非常短暫的顯現。一切事相都是這樣,都沒有本來不變的自性

  比如用人的壽命來講,有的人活20歲,有的活120歲。那麼活120歲也好,活20歲也好,在佛教講的那個歷史長河當中,那個時空觀當中,應該是非常短暫的。所以《金剛經》中「一切有為法」就是一切的事相,都是變化的,都是無常的,都是趨於毀壞的,就是有生必有滅。最大的特點是:「成、住、壞、空」,作為有情眾生來講是「生、老、病、死」。這是一切有為法的最大的特點。

  《金剛經》就是講到一切的事相是暫時的、是變化的、是無常的,是異於自性而存在的。「應作如是觀」,就是釋迦牟尼告訴我們,應該這樣去觀照,應該這樣去理解。《金剛經》是揭示的諸佛如來體性體性和事相它是相對的,也是統一的;也就是體性就是理體,理體是通過事相來揭示的,來顯現的。體性假如因緣具足的話,它就會隨著因緣變現一定的事相。

  底下一首偈語「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里講到如來的含意,「如來」從事相上看,是佛的一千個名號之一,每一尊佛出世,都被後人包括被諸佛尊稱一千種不同的名號這一千種不同名號也不能說全如來功德智慧,我們經常在經上見到的是十種不同的名號,比如:「如來世尊、應供、正遍知、明行足」等,這些都是

  「如來」和「佛」實際上是一樣的,從名稱上來看是兩個不同的稱呼,指的是同一個對象就像爸爸和爹一樣,爸爸就是爹,「如來」就是「佛」,有很多人不懂,「那個是如來佛祖」,就等於我們說「那個是爹爸爸」,所以那是不懂的人的稱呼。釋迦如來可以,或釋迦也可以,阿彌陀如來可以,阿彌陀也可以。因為如來是佛的另外一種稱呼,這是事相的「如來」。在這個偈語當中的「不能見如來」的「如來」指的是佛性體性,還是一種理體。如果有人通過修行佛法,想通過以見光、見相的方法,去見那種佛性那就叫行邪道那就叫「神我外道」,那不是真正的「如來」,因為佛性無相

  在這里講一個真實故事,好多年以前,有兩個居士到我們寺院來打掃衛生,一邊擦著佛像,一邊非常謹慎地問我:「師父什麼叫開悟?」我一聽就說:「根據歷史上的高僧大德講,開悟就是見佛性,見佛性就是見了如來藏性,是每個人具足的那一種東西那就叫真的如來如來體性嘛。」

  我說任何人如果通過修行開悟了,見佛性了,他得有開悟了的高僧大德,即「過來的人給他印證,印證完了,過來的人可能這樣說:「嗯,差不多。」「嗯,然。」「嗯,如是。」也就等於說你開悟了,不會直接說你開悟的,是得通過高僧大德去印證開悟開悟

  我給他講完這些道理以後,那兩個居士問我:「師父,不是看見光就是開悟了嗎?」他聽一個自稱「開悟的人說:「他看見光了,所以開悟了」。所以這兩個居士就說:「開悟不是見到光嗎?」我的答案是:「如果見到光就是開悟的話,我每天都開悟一次。」早上起來一睜眼就看見光,每天都開悟一次,好舒服啊。你們認為呢?

  開悟是見佛性,不是見到光,不是看到相,你見到光、看到相,是說明眼根捕捉的那個色塵而形成的一種眼識。眼、耳、鼻、舌、身、意的「眼」。「識」是認識的識,眼識。無非是眼根通過眼這種器官捕捉到的外界的光這種外境,而得到的一種識別的概念。所以剛才舉的例子,如果開悟就是見了光的話,那麼我每天都開悟一次,早上一睜眼就看到光了,就等於早上一睜眼就開悟一次。「哦」,他們兩個聽明白了,原來開悟不是見了光啊。

  「若以色見我」,見到色塵以為是見到如來了。「以音聲求我」以音聲來祈求佛性或者是聽到某種幻化的聲音了,就認為是證得佛性了,開悟了,見到佛性了。「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個人是行的神我外道之法,不能見真正的佛性如來。就是不能見真的如來藏性,在這兩段偈語當中,是說如來藏性,佛性佛性本來無形無相的。

  《無量壽經》中,佛又講「持名念佛」即當往生,不知如何理解?持名念佛即當往生。《無量壽經》也好,《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也好,還是《佛說彌陀經》也好,包括《地藏經》也好,它是從事相(世俗諦)上趣入。從事相上揭示的如來藏性。比如持名念佛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說的事相的那種規律。從事相上來講,就是什麼因什麼果,這個不可以混淆。

  比如蘋果蘋果的產生,我們暫且叫它蘋果,它是個假名,為什麼?你說蘋果裡面含有什麼?它曾經含有一棵樹種子,種在土壤里的動作和生長發育期,包括了陽光空氣、水分、土壤的培育,還包括從各個地方吸取的養分,包括開花結果一切自然規律,甚至包括了果農修剪樹枝、鋤地、澆水、施肥等一系列管理動作。我認為這裡面可能還包括了一個小孩無意間在樹底下撒的一泡尿。小孩蘋果樹底下玩耍,撒了泡尿,被樹吸收來了有可能

  但是它現在顯現給我們的是蘋果皮、蘋果肉、蘋果核、水分,包括營養元素,它裡面有空氣陽光、水份、土壤,有了這一切元素,但是這一切元素,都不蘋果本身,但離開這一切元素,離開這一過程,不可能有蘋果的產生。

  假如我們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那麼顯給我們的是什麼果呢?就是輪回受苦。如果我們通過念佛發願往生西方,最終得到的是什麼果呢?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享受法樂,在阿彌陀佛跟前聽經聞法最後證得佛果。事相上有因果的不同,體性上無二無別。為什麼這個事相是這樣的,而不是以另外的形式顯現?那是因為諸多的事相,諸多條件,諸多的因緣不同,所以它結的最終的果是不一樣的。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是講的體性佛性佛性無形無相。「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里講的「如來」也是指佛性。見事相認為見佛性了,那就是神我外道。《無量壽經》持名念佛往生是說的事相。事相就是這樣造作的,就是這種規律,二者不矛盾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