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生恩愛時,當念凈土眷屬無有情愛

  若生恩愛時,當念凈土眷屬有情愛,何當得生凈土?遠離此愛。

  若生嗔恚時,當念凈土眷屬無有觸惱,何當往生凈土?得離此嗔。

  若受苦時,當念凈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

  若受樂時,當念凈土之樂,無央無待。

  凡歷緣境,皆以此意而推廣之,則一切時處,無非凈土之助行也。

  ——幽溪法師

  諸位初學的人會說:“我念佛的時候妄念很多。”這是正常的現象,一點也不稀奇,不要在乎。只要把精神注意力,集中在佛號上;不管念頭有多少,一概不要理會,這樣時間長了,妄念自然少了,佛號漸漸就得力了;所以不要怕,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幽溪法師在此地教我們一個觀想方法——“若生恩愛時”,當我們這個恩愛念頭起來的時候。“當念凈土眷屬有情愛,何當得生凈土?”你就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凡是去往生的人,這一煩惱統統斷盡了,決定沒有了。我們在四十八願裡面也看到,生到西方世界,如果還有念頭起來,阿彌陀佛說“我決定不成佛”;他現在成佛了,這個願兌現了,所以生到那裡的人決定沒有這個念頭生起。想到西方世界那個地方的人,心地那麼樣的清凈,我們應當“遠離此愛”。這個恩愛念頭,一定要把它舍棄、放下,恢復到心地清凈平等,這就對了。

  “若生嗔恚時,當念凈土眷屬無有觸惱,何當往生凈土?得離此嗔。”“嗔恚”,嗔是面孔很難看;恚呢?雖然面孔上沒有表情,心裡頭有一點不自在不高興,只是沒有表現在面孔上而已,當然這是比較輕了;或者是這個人比較有修養,喜怒不形於色,但是他心裡頭還有這麼一點,也是障礙。西方世界的人,即使下下品往生的——帶業往生,這個“帶業”就是貪、嗔、痴、慢沒有斷,這樣子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就蒙阿彌陀佛無量光的攝受,佛光一照,煩惱就消除了,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我們去是帶業去的,去到那個地方之後,所有一煩惱統統都不會現行,換句話說,等於證得羅漢果了。阿羅漢果沒有煩惱,所以我們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煩惱就沒有;雖然不是阿羅漢,等於是阿羅漢。這個世界不可思議,所以稱之為難信之法。在他方世界娑婆世界修行非常非常困難;凈土法門,雖然煩惱斷不了,一生到西方就斷掉了。“凈土眷屬”就是往生西方凈土的這些人。“無有觸惱”,“觸”是接觸。我們這個世間,人跟人一接觸就生煩惱,西方極樂世界人沒有,一切人接觸都生歡喜心,不會有煩惱。所以想到這個地方,我們要把嗔恚放下,這個與道就相應了。

  “若受苦時,當念凈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我們在娑婆世界,怎能不苦呢?不苦這不可能啊!只是受的苦,有深淺之不同。福報的人,受的苦比較輕一點;福報的人,受的苦比較重一點,統統都在受苦受難。在這個時候,我們想想西方極樂世界,極樂啊!那沒苦。我們要想離苦得樂,就趕快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如此,會幫助我們產生強烈求願往生願望。作這個想,就很好了。

  “若受樂時,當念凈土之樂,無央無待。”我們這個世間有時候也有一點小樂,但遇到樂事並不是天天有,一年會碰到幾次很歡樂的日子;在這個境界當中,我們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快樂,是無有窮盡的,是不需要等待的。在此地要等待一個假日,才有歡樂。“待”就是等待;西方極樂世界快樂是不中斷的,不需要等待,是享受不盡的,所以稱之為極樂世界

  大師給我們舉出這幾個例子,然後總結說:“凡歷緣境,皆以此意而推廣之,則一切時處,無非凈土之助行也。”這話說得好,會用的人,一切時、一切處,功夫都得力。為什麼呢?他心可轉境界,不被境界所轉;我們凡夫心作不了主,隨著境界轉,那就苦了。修行人聰明,他的心作得了主,心轉境界,那個功夫就得力啦!所以才給我們講,“歷”是經歷,是我們一天到晚所遭遇到的人、事;“緣”就是人事環境;“境”是物質環境。我們從早到晚所接觸的,無論是順境逆境,苦境、樂境,只要我們把意思轉換過來,那就行了。所以說一切時、一切處都是凈土的助行,也是修行人真實功夫。《華嚴》最後一分(清涼大師這一部大經分成四分:信解行證),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是作出一個榜樣給我們看,告訴我修行是怎麼修行法?在日常生活當中如何來修?善財童子表演給我們看,那叫歷事煉心;就是此地講的“凡歷緣境”,在這裡面鍛煉自己,成就自己。樣樣清楚,是智慧增長;如如不動,是大定圓滿,這是定慧等修的義趣。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