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六窗

  智諭法師

  念佛人一定要關閉六窗。六窗閉塞才能凈念相繼;凈念相繼才能得念佛三昧

  所謂六窗,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不但是凈土法門須閉這六窗,其它法門也一樣要這六窗。不過其他法門是以自力閉六窗,而凈土法門是以念佛心閉六窗。

  眼耳鼻舌身意六窗,可分成兩部分來說。眼耳鼻舌身五根為一部分,意根單獨為一部分。

  所謂閉六窗,不是要你眼不看,耳不聽,鼻不嗅,舌不嘗,身不觸;而是要你,雖然看聽嗅嘗觸,但是意根卻不失正念。所以訶梨跋摩尊者說,非是不看,而是正念現前。

  什麼是正念呢?正念就是佛念,眼看色要佛佛念現前,耳聽聲乃至意念都要佛念現前,那便是閉六窗了。所以念佛心一起,便可攝住六窗。

  假使只是閉眼塞耳,而不正念,勢必心更亂,妄想更多。所以瞎子聾子念頭,比一般人動的更厲害。

  起正念-----眼看色要佛念現前……意念法要佛念現前,這須要從意根下手,凡夫作起來不很容易。所以我們念的時候,眼不可邪觀,要看就看佛像;否則便應垂簾低目。耳不可亂聽,只聽佛號。鼻舌身意也都這樣。大家不相信可以試一試。真能這樣做到,心不久便可定下來了。所以目不邪觀,耳不邪聽,鼻不邪嗅,口不雜話,身不邪觸,意不邪念,便可正念現前了。

  攝六根的方法,最好是用念佛心。一聲佛號,發自於心,出之於口,入之於耳,還之於心。這樣念念相續,自然不起僧愛二心。於是眼於色不起僧愛,耳於聲不起僧愛,乃至於鼻於香,舌於味,身於觸,意於法,都不起僧愛,於是六窗便閉往了。

  假使眼見於色,耳聽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都不起僧愛二心,這便叫作“成所作智”;反之眼耳鼻舌身都起僧愛,那便是五要落入五欲了。所以佛在經上說:“汝等比丘,當好護根,莫令五根,入於五欲。”

  所謂五欲,就是眼貪色,耳貪聲,鼻貪香,舌貪味,身念觸。由於貪,便起僧愛二心。當時比丘保護六根的方法,多用自力,我們現在念佛心護根,用的是自他二力。

  五欲是屬於現前的,對境馬上就起,它是屬於五利使所攝。這五種使,對境就起,所以稱之為利。五種利使便是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取。時間不夠,不能和大家細講。

  五欲對境就起,但是起過了就滅。例如,眼對色便起僧愛。但是色沒有了,僧愛也就隨著滅了。耳聽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都是這樣。所以五欲屬於“作法”,遇境便起作用

  既然五欲屬於作法,而作法不能常作,若是常作,便是不起作了。譬如遇到紅色,眼便起作用見紅色;紅色沒有了,紅色的見也就隨著滅了。如果紅色的見,不管對境不對境,永久常存,勢必不能起作用而再見別的顏色了。所以作法是有起有滅的;而五欲有起有滅,所以稱之為成所作智。

  但是五欲既是有起有滅,那末,法滅了,怎麼能再起做呢。所以這樣說是不合理的。但是五欲滅了,明明能夠再起作用嘛。這是什麼原因呢?

  因為五欲入於第六意識叫作五蓋,五蓋是隱藏在鈍使裡頭。所謂鈍使,就是貪慎痴慢疑。五蓋是五欲的根,它是屬於“無作法”,所以佛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就是說,它是隱藏在第八識里。等到五根對外境,它便支使五根起作用了。所以說五欲雖滅,它卻不滅。因為五蓋的原因,所以五欲滅了,還能再起作用

  五蓋在第八識中蓋蓋住真如法性,所以稱之為蓋。五種蓋是什麼呢?是貪慾蓋,慎恚蓋、掉悔蓋、疑蓋和睡眠蓋。

  第一貪慾蓋。五根貪五塵,時過境遷,貪慾便滅了貪慾雖滅,但是貪慾蓋沒有滅,於是再遇新的因緣,五根還可再貪五塵,一貪再貪,不休不止。

  第二慎恚蓋。五根對五塵起慎恚,時過境遷,慎恚欲便滅了。但是因為慎欲蓋的力量,懼恚欲滅了以後,還可再起慎恚。

  第三掉悔蓋。掉是掉散,悔是因為掉散而生熱惱。五根對五塵,容易掉散。但是時過境遷,掉散便滅了。舊的掉散滅了,新的掉散又起。但是舊的掉散滅了,滅法不能再生。所以新的掉散,絕不是從舊的掉散來的。那麼它是從何處來的呢?是從掉悔中來的。

  第四疑蓋。對正法不信叫疑。對境則疑生,境過則疑滅。因為疑蓋的關系,所以對新境時,可以再疑。

  第五睡眠蓋。本來睡足以後,便可睡意全消。但是由睡眠蓋的關系,可以再起睡意。

  五蓋是五欲的根,修行人一定要除五蓋,好像剪草一定要除根。凈土法門便是以念佛心除五欲和五蓋的。

  念佛心清清凈兆便是“定”。心清凈便不起僧愛,那便是“慧”。要想念佛清凈,就須持“戒”,閉六窗便是“戒”。這樣便叫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所以念佛心,可得所作智。

  大家在社會裡,學點技能,學點世間學問,那叫世智辯聰。如果了解那些出世道理,但是一點定力不修,就只顧舌根談論,這實際上是絲毫得不到受用的,那叫狂慧。狂是狂亂的意思,不是真正的智慧。所以佛說:“有慧無定是狂慧,有定無慧是外道。”

  假使起觀照,例如,“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叫智慧。但是這種智慧,稱為於慧,就是說,其中沒有定水,也就是說沒有定力

  大家或許會懷疑,難道說,起這四種觀照,能一點定功都沒有嗎?有是有,但是很少;因為太少了,所以說沒有。臂如我們吃菜,炒菜的時候,放的鹽太少。我們會說:“菜里沒有鹽嘛。”其實,不是沒有鹽,因為鹽太少了。再譬如雨太少了。只落了幾個小雨點兒,我們就說沒有雨。不是沒有雨,只因小雨不稱之為雨罷了。所以微少的定,不能叫做“定”。

  以念佛心發的定和智慧便大了,因為它是定慧具足的,念佛清凈,稱之為定。心清凈了,必然沒有憎愛二心,這稱之為慧。定為慧的體,慧為定的用。說定時,慧全是定;說慧時,定全是慧。這叫做凈念相繼。慧在定時是凈念,定在慧時是相繼。大勢菩薩說:“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怎麼攝六根呢?用念佛心。六根一攝,自然凈念相繼。

  念佛心怎樣攝六根呢?現在我們來試試看,大家一起阿彌陀佛。

  當念佛的時候,必須發自於心,出之於口,念得字字分明,同時再入之於耳,還之於心,要聽得清清楚楚。現在大家一起念:

  “阿彌陀佛”。

  不是么,念得清楚,舌根就攝住了;聽得清楚,耳根一定也攝住了;心裡的佛號清楚明白,意根也攝住了;至於眼鼻身長三根,一定也都攝住了。為什麼呢?因為有目如不見,有鼻如不嗅,有身若不觸。這不是凈念相繼。因為一念攝則一念相繼,這樣,便可縱貫四智,橫徹四土了。

  四智就是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四土便是凡聖同居土、方便聖居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

  為什麼能橫徹四土呢?《阿彌陀經》說:“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所謂善人,是大菩薩;上善人,是等覺菩薩。等覺菩薩是居住常寂光土的。與等覺菩薩“俱會一處”,就是住常寂光土了。從而可知往生彼國,便可橫徹四土。

  象這種甚深微妙法門,釋迦世尊大悲心中說出來,可說是方便中的大方便,圓頓中的最圓頓。現在竟然有人不相信,不相信不要緊,還要加以毀謗,能不令人痛心流涕嗎!

  所以我們應該以念佛心關閉六窗,以成所作智直指佛心。這樣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一定能往生凈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