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凈法師:日念三萬以上,是上品上生人其意何在?

問:觀念法門》所言「日念三萬以上,是上品生人」,其意何在?

有人看了句話,不能融會貫通,就被文面的意思卡住了,以為日念三萬以上是上品上生,以念佛數目判定品位高低,甚至要去追求念佛三昧,因此落入自力行道的范疇而不知。不曉得念佛是無上功德而不念佛數目才是上品上生;也不曉得「念佛三昧」有兩種:一種是聖道門禪定功夫念佛三昧,另一種是他法門念佛三昧也就是本願稱名的念佛三昧

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念念不舍,這就是念佛三昧。只要信受彌陀救度,各在其士農工商的崗位上,不管是專心念還是散心念都是念佛三昧

學這個法門不了解這個道理,就無法專學專持,就會偏失。

答:此文用意有二:一對外,二對內。

對外有二:一為引導要門,二顯念佛功勝。

一為引導要門。善導大師為了對外引導觀佛入念佛,特將「觀、稱」作難易、勝劣之比較,亦即「觀佛難」,故言「三昧難成」;「念佛易」,故言「唯須」。

這可以參考《觀念法門》那段文。《觀念法門》那段文主要是引導「要門」進入「弘願」。善導大師解釋「要門」有兩種,一種是息慮凝心,修習十三種定觀;一種是廢惡修善。剛剛講的息慮凝心是定善的范疇,廢惡修善是散善的范疇。不過這裡所講的「要門」是屬於定,也就是觀佛的范疇。

要門和弘願是相對的。對外,善導大師是為了引導觀佛(要門)進入念佛(弘願)。本願稱名是弘願,所以,進入念佛就是進入弘願。

善導大師特別將觀佛的要門跟稱名的弘願作比較:一種是就難易來比較,難易是就根機比較;一種是就勝劣來比較,勝劣是就法門的比較。

善導大師說觀佛非常困難,所謂「三昧難成」。自古以來,修行三種定觀成就的不多;不用說十三種定觀全部成就,就說最初的「日觀」,或是最後的「雜想觀」,自古以來觀成就的非常稀少,何況其他觀!而念佛很容易。所以善導大師在《觀念法門》這段文中就說:你只須念佛,人人當下都能成就

般若經》說:「如以箭射物,或中或不中;以箭射地,無不中者。」除非是箭手,否則我們要射中靶心很不容易;可是如果射大地的話,就很容易了,不必是神箭手,即使盲人也能射中。所以釋迦牟尼佛就說,如以箭射地,一射即中。

念佛就像以箭射地,因為只要開口念就對了,一念就是佛,念念都是佛。

二顯念佛功勝。觀佛得成,僅言「上品往生」,何況未成者,比比皆是。而念佛精進,則言「上品上生」。以此比較,顯明念佛行易功高,勝於觀佛;並以此方便,引導觀佛入念佛,亦以之引導自力難行之聖道門進入他力易行凈土門。

善導大師在《觀念法門中說,觀佛能夠成就的話,僅是上品往生,並沒有說上品上生;何況觀想沒有成就的,比比皆是,表示觀佛不僅方法困難成就上也不高。就念佛來講,善導大師說念佛精進的話就是上品上生,以此來比較,顯示念佛行易功高。

所以,善導大師之解釋「日念三萬以上是上品上生」,對外來講是為了:第一,引導要門;第二,顯明念佛功德超勝。

對內有四:一防懈怠,二防雜修,三防一念邪義,四防錯解曲解。一防懈怠

願言「乃至十念」,釋言「稱佛名號」「念念不舍」,欲人念念不舍,故言日念三萬則上品上生,以策勵念佛。則終日無事之人,自不懈怠;而多忙之人,亦知忙裡偷閑、鬧中取靜以念佛

善導大師為什麼說日念三萬以上是上品上生?對學這個法門的人,第一是防範懈怠。第十八願說「乃至十念」,善導大師解釋「乃至十念」就是稱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也解釋為「念念不舍」。既然是稱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而且是念念不舍,為了讓人家念念不舍,所以說每天念三萬聲就是上品上生。這有什麼用意呢?就是策勵人家念佛。若這樣實行,終日無事之人就不懈怠,想到上品上生,正好可以每天念三萬聲;多忙之人,他想到三萬聲可以上品上生,就可以忙裡偷閑、鬧中取靜來念佛。可是到極樂世界上品上生嗎?其實到那裡是超越上品上生的。懂得這樣的道理,曉得善導大師這樣的解釋是要我們不懈怠,就要盡量念念不舍,不要懈怠————應該取它的精神

二防雜修。《大經》第十八願唯言「念佛」,不說余行;《觀經》流通分唯囑「持名」,不說余行;《小經》往生正因唯標「執持名號」,不說余行。三經唯在念佛一行,不在雜修雜行。無事之人,若能日念三萬以上,自無雜修之暇;而多忙之人,亦可得守專一之行。如是則三心、四修、五念皆是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第二是為了防範雜修。為什麼不可以雜修?因為《無量壽經》第十八願只說念佛,沒有說其他法門;《觀經》「流通分」也只付囑持名,不說余行;《小經》往生的正因,也只標舉執持名號,沒有說其他法門。所以凈土三經都一致地只說念佛一行,不說其他修行。善導大師為防範我們雜修雜行,要我們固守三經,專修專行,所以說日念三萬以上是上品上生。無事之人如果能日念三萬以上,就沒有時間修其他法門了;即使多忙之人也可以守專一之行,因為他沒有時間修其他法門,每日念三萬都來不及了。能夠這樣的話,三心(第十八願的「至心、信樂、欲生」,也是《觀經》所講的「至誠心、深心、迴向願心」)、四修(恭敬修、無餘修、無間修、長時修)、五念(五正行都是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都是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三防一念邪義。願文說「乃至十念」,成就文說「乃至一念」,為防偏執「一念」邪義,而廢「乃至」之稱名,故勸言日念三萬等,一念邪義自破。

成就文」解釋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而說「乃至一念」。後來有少數人就專重「成就文」的「乃至一念」,認為「乃至一念」就是信心的一念,進一步解釋為體驗的一念,更進一步解釋為:「所謂往生就在於體驗的一念,只要有體驗的一念,往生就決定了。所以往生不在於念佛,只要有這一念。因此,必須去追求這體驗的一念,有這體驗的一念就萬事具備了。學佛目的聽聞佛法目的,就是在這一念;人生目的也在這一念,不在於其他」————偏執「一念」邪義,而廢「乃至」之稱名,這就很極端了。因此善導大師提出日念三萬,這樣的話,「一念邪義」自自然然不攻自破了

四防錯解曲解。本願文「乃至十念」,自力道門之人易作他解。今言日念三萬以上,自無錯解曲解之虞。

第十八願本願文的「乃至十念」,善導大師解釋為稱名————稱念彌陀名號,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五聲、一聲念佛。在善導大師之前,也有許多大師作各種不同的解釋,譬如解釋為起慈心、悲心等十念,與「成就文」的念不一樣,與「下品下生」的念也不一樣,與《阿彌陀經》的念也不一樣,與《易行品》的念也不一樣,很明顯是錯誤的。表示他們當時並沒用下品下生」的經文來對照,也沒用龍樹菩薩易行品》來對照,所以產生那樣的錯誤。通過善導大師的解釋,那些誤解、錯解、曲解自自然然就破除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