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印光大師言:「雖常念佛,心不依道,或於父母,兄弟,妻室,兒女,朋友,鄉黨,不能盡分,則心與佛背,便難往生。以自心發生障礙,佛亦無由垂慈接引也。」這一段說明心不慈悲,便難往生。可是,《觀經·下品下生》犯五逆重罪的眾生都能往生。善導大師《觀經疏》言:「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各位祖師的本意是什麼?惡人念佛一定往生嗎?
大安法師答:看這些佛言祖語要有智慧的眼,要知道這些佛言祖語,它就像看廬山,它的角度不一樣。「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雖然各不同,但是它談的都是廬山的那個山景的情形。所以你不會看,你就會覺得,怎麼橫著看廬山的描述跟豎著看廬山的描述自相矛盾?其實它並沒有矛盾,只是角度不一樣。所以,很多人就容易製造這些矛盾。
那你看這個,印光大師和善導大師他說的並沒有矛盾。印光大師在說什麼呢?就是我們一個念佛行人在平時舉心動念,我們都要以無量光壽的無上之道作為自己所依之境。那所依之境,在現實的生活當中就是凈業三福,凈業三福的人天福就談儒家文化的主要核心,你要孝順,你要恭敬,你要慈悲,你要修十善業。如果你連儒家的人天福都不能去修,你當下這個心就跟佛心相違悖了。相違悖,去念佛就不能感應了。因為佛是什麼?佛離不開我們現前的念頭,一切佛呈現的佛的境界或者形相,都是依我們的心識的心呈現出來的。你當下這個心識都沒有至誠,都不去奉行凈業三福,跟佛性嚴重相悖,難以感應道交。所以這就印祖說,你當下的心發生了障礙了。發生障礙了,障礙了阿彌陀佛的那種慈悲光明了,在你的心性上呈現不出來了。不是佛不慈悲,是你接納不到了,所以「佛亦無由垂慈接引也」。這就告訴我們,平時念佛,一定要修凈業三福,一定要有佛心的那種氣氛,去感應。
那這裡還是談至誠心問題。那《觀經·下品下生》談五逆重罪的眾生都能往生,不要以為五逆眾生的情形,他就是有障礙,其實五逆重罪是他生前造的五逆重罪,但是他在臨命終時那一刻還是具備了三心了,就是至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他蒙善知識開導,當下他能相信,他以猛利的心去念阿彌陀佛名號,至誠懇切地求往生,當下這個心就是至誠的,就能感得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的加被,就能往生。所以這裡面,不要以為五逆重罪就障礙很大,實際上臨命終時最後的那個大心就能突破它。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善導大師在《觀經疏》裡面談的,一切凡夫,不管他造了多少的罪業,或者他是福報多麼大,念佛的時間有多長,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就是要一心專念,決定能往生。這個惡人是他生前的造惡,臨命終時他一念的反轉過來,一念的覺悟,他當下這個惡人就是善男子善女人,就是一個善人,而且是一個妙善人。所以,惡人念佛一定能往生。
但是,又不要理解為只有惡人更容易往生,善人還不大容易往生。又不是這個意思。這個惡和善,在蕅益大師註解當中,非常明確地告訴我們:具足凈土的信願的人,哪怕是五逆十惡的罪人,他也是善男子善女人。如果不具足信願,哪怕他五戒十善修得很好,他在凈土法門當中都夠不上善男子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