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法師:念佛600問(八)

  350、善導為什麼提倡專修?永明為什麼提倡圓修?

  修有專圓,由眾生根器不一,致諸祖立法不同。善導乃彌陀化身其所示專修,最吃緊。

  卐蓮凈土詩小序,前兩行發明遮表一心,亦屬謬論。善導專修凈業,可名表專一心。永明萬善圓修,何名遮專一心?直是一錯到底。當雲凈土法門,修有專圓,由眾生根器不一,致諸祖立法不同。善導令人一心持名,莫修雜業者,恐中下人以業雜致心難歸一,故示其專修也。永明令人萬善齊修,迴向凈土者,恐上根人行墮一偏,致福慧不能稱性圓滿,故示其圓修也。要之人未到大徹大悟地位,其立言決難無弊。譬如井蛙,只見一井量之青天而已。(《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34頁 復永嘉居士書二)

  今為汝寄新印《文鈔》一部,及善導《觀經疏》一部。善導乃彌陀化身其所示專修,最吃緊。在上品上生章注中,祈詳閱之。(《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873頁 復沈授人居士書)

  351、修凈業者如何處理專修與圓修的關係?

  隨己身分而立功課。但決定不可不依信願念佛,迴嚮往生一法耳。能專念佛,不持咒,則可。若專念佛,破持咒,則不可。況往生咒,系凈土法門之助行乎。

  修行唯隨己身分而立功課,非可執一以論。但決定不可不依信願念佛,迴嚮往生一法耳。一門深入,萬善圓修均可。若棄捨凈土,於別種法門一門深入,並萬善圓修,均不可。以仗自力,決難現生了脫故也。

  一句佛號,包括一大藏教,罄無不盡。修凈業者,有專修、圓修種種不同。譬如順水揚帆,則更為易到。亦如吃飯,但吃一飯,亦可充飢。兼具各蔬,亦非不可。能專念佛,不持咒,則可。若專念佛,破持咒,則不可。況往生咒,系凈土法門之助行乎。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822頁 復卓智立居士書三)

  金剛等持誦亦不必廢。但以持經咒之功德,通用於迴嚮往生,則六度萬行,皆為往生助緣,是為圓修。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九第1276頁 復慧海居士書五)

  352、念佛欲得一心應該怎樣行持?

  發真實心,真為了生死念佛時必須字字句句從心而發,從口而出,從耳而入。一句如是,百千萬句亦如是。又須善於用心,勿致過為執著

  念佛欲得一心,發真實心,為了生死不為世人謂我真實修行之名。念時必須字字句句從心而發,從口而出,從耳而入。一句如是,百千萬句亦如是。能如是,則妄念無由而起,心佛自可相契矣。又須善於用心,勿致過為執著,或致身心不安,或致起諸魔事。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依此而行,決無歧誤。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50頁 復永嘉周群錚居士書)

  353、為什麼念佛有一心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

  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況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諸魔事,破壞凈心。一心之後,定有感通,感通則心更精一。

  接手書,知發大菩提心,誓證念佛三昧。刻期掩關,以祈遂此大願。光閱之不勝歡喜。所謂最後訓言,光何敢當,然可不盡我之愚誠以奉之乎?雖固知座下此種絡索不著,而朋友往還,貧富各盡其分,則智愚何獨不然。但盡愚誠即已,不計人之用得著與否耳。竊謂座下此心,實屬不可思議。然於關中用功,當以專精不二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議感通。於未一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後,定有感通,感通則心更精一。所謂明鏡當台,遇形斯映,紜紜自彼,與我何涉。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況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諸魔事,破壞凈心。大勢至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敢為座下陳之。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52頁 復弘一法師書)

  354、行起解絕的「起」怎麼解釋?一般念佛人有哪些通病?

  「起」之一字,義當作「極」。唯其用力之極,方能得其真實利益凈土一法,以信願行三法為宗。唯其具真信切願,方有篤行。行之極極,一心可得也。

  末法眾生,有如安卧積薪之上,其下已發烈火,但全然不知。故禍害迫切,便能誠懇,優遊無事便寬緩,此凡夫通病也。

  凈土一法,以信願行三法為宗。唯其具真信切願,方有篤行。禍害迫切,便能誠懇,優遊無事便寬緩,此凡夫通病也。然當今之時,其世道局勢,有如安卧積薪之上,其下已發烈火,但未燒至其身,轉瞬則全體熾燃,遍界無逃避處。尚猶悠忽度日,不能專志求救於一句佛號,其知見之淺近甚矣。佛法諸宗修持,必到行起解絕,方有實益。不獨凈宗修觀為然,宗家以一無義味話頭,置之心中,當作本命元辰,不計時日,常為參叩。待至身心世界,悉皆不知,方能大徹大悟,非行起解絕乎?

  六祖謂但看《金剛經》,即能明心見性,非行起解絕乎?愚謂「起」之一字,義當作「極」。唯其用力之極,故致能所雙忘,一心徹露。行若未極,雖能觀念,則有能有所,全是凡情用事,全是知見分別,全是知解,何能得其真實利益。唯其用力及極,則能所情見消滅,本有真心發現。故古有死木頭人,後來道風,輝映古今,其利益皆在極之一字耳。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302頁 復范古農居士書一)

  355、為什麼勸修凈業尤須以事為修持之方?

  若理事未能大明,一聞理持,便覺此義深妙,兼合自己懶惰懈怠、畏於勞煩持念之情,遂執理廢事。既廢於事,理亦只成空談矣。願以圓人全事即理,為一切人勸,則利益大矣。

  又今人多尚空談,不務實踐。勸修凈業,當理事並進,而尤須以事為修持之方。何也,以明理之人,全事即理。終日事持,即終日理持。若理事未能大明,一聞理持,便覺此義深妙,兼合自己懶惰懈怠、畏於勞煩持念之情,遂執理廢事。既廢於事,理亦只成空談矣。願閣下以圓人全事即理,為一切人勸,則利益大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304頁 復范古農居士書一)

  356、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是什麼境界?

  是一心境界此種境界,殊不易得。不可妄會。

  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者,乃念到相應時,雖常念佛,了無起心動之相。(未相應前,不起心動念念,則不念矣。)雖不心動念,而一句佛號,常常稱念,或憶念。故雲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也。無念,不可認做不念。無念而念,謂無起心動念之念相,而復念念無間。此種境界,殊不易得,不可妄會。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489頁 復馬契西居士書五)

  357、記數念佛,吸念六句,呼念四句,如何?心既記數,又念佛,又須想佛乎?

  念佛記數,為妄心難制者設。此系隨便念,何論呼之與吸。

  念佛記數,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何定呼吸?汝系學煉丹運氣之人,故稍見一二字相似於彼,即謂是彼之功夫念佛記數,為妄心難制者設。能如是念,如是記,如是聽,決定心漸調伏,此處誰令汝加一想佛二字乎?此系隨便念,何論呼之與吸。呼吸若使之長久,則傷氣受病,不可不知。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二第928頁 答曲天翔居士二十七則)

  358、念佛最妙的方法是什麼?

  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能常常凈念相繼,則一心不亂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

  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攝六根,凈念相繼。都攝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專註於佛名號,即攝意根。口須念得清清楚楚,即攝舌根。耳須聽得清清楚楚,即攝耳根。此三根攝於佛號,則眼決不會亂視。念佛時眼宜垂簾,即放下眼皮,不可睜大。眼既攝矣,鼻也不會亂嗅,則鼻亦攝矣。身須恭敬,則身亦攝矣。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為凈念。六根不攝,雖則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紛飛,難得實益。若能常都攝六根而念,是名凈念相繼。能常常凈念相繼,則一心不亂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36頁 復幻修大師書)

  所言念佛妄想多,當一心念,攝耳諦聽,字字句句,勿令空過,久而久之,心自歸一。此念佛最妙之法也。《楞嚴經•大勢圓通章》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聽即都攝六根之法。此法無論上中下根人,用之皆有益而無弊,凡一切人皆以諦聽告之。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72頁 復拜竹居士書三)

  359、念佛只圖快、圖多有什麼缺點?

  圖快圖多,隨口滑讀,故無效也。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聽得清楚,方可謂為真念佛人。

  念佛之人,當恭敬至誠,字字句句,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果能如是,縱不能完全了無妄念,然亦不至過甚。多有隻圖快圖多,隨口滑讀,故無效也。若能攝心,方可謂為真念佛人。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84頁 復又真師覺三居士書)

  念佛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聽得清楚。從朝至暮念,從朝至暮聽。比貪多貪快,而含糊不清,功效懸殊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219頁 復唐能誠居士書)

  360、念佛人為什麼不要染上虛張聲勢、自誑誑人的壞習氣?

  染之則徒勞無功,小則無而為有,大則以凡濫聖,非徒無功,其罪有不可盡言者。

  一日念佛三十萬,則是意根舌根俱利。然不可徒羨其所念多,當致力於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而已。又今之泛泛然修行者,多多皆是不修實行,止圖虛名。光曾見許多日課十萬彌陀者,皆屬虛張聲勢,以自誑誑人耳。此種習氣,染之則徒勞無功,小則無而為有,大則以凡濫聖,非徒無功,其罪有不可盡言者。現今僧人雖多,能弘法者甚少,由請法師不易,故致如是。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第1441頁 復周群錚居士書)

  361、念佛最切要之妙法是什麼?何為學佛人日用所當遵守之洪猷?

  如子憶母,憶佛念佛,都攝六根,凈念相繼。

  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如子憶母,憶佛念佛,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為一切人念佛最切要之妙法。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學佛人日用所當遵守之洪猷。自行如是,化他亦然。倘舍此而欲越分立功,縱有小益,必伏大禍。且勿謂為老僧迂談,則幸甚幸甚。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177頁 致崔德振居士書)

  362、「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具體怎麼做?

  攝耳諦聽。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行住坐卧,均如是念、如是聽。大聲、小聲、心中默念,均如是聽。

  念佛之法,各隨機宜,不可執定。然於一切法中,擇其最要者,莫過於攝耳諦聽。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行住坐卧,均如是念、如是聽。大聲、小聲、心中默念,均如是聽。默念時,心中猶有聲相,非無聲也。《大勢圓通章》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佛時能攝耳諦聽,即都攝六根之法。以心念屬意根,口念屬舌根,耳聽則眼不他視,鼻不他嗅,身必不放懈怠故名都攝六根。攝六根而念,則雜念漸息,以至於無,故名凈念。凈念能常相繼不間斷,便可得念佛三昧。三摩地,即三昧異名。吾人隨分隨力念,雖未能即得三昧,當與三昧相近。切不可看得容易,即欲速得,則或致起諸魔事。得念佛三昧者,現生已入聖位之人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四第323頁 復徐志一居士書)

  363、「都攝六根」的下手處是什麼?

  攝耳諦聽,志心諦聽,久久便可都攝六根,凈念相繼。

  念佛之要,在於都攝六根。當念佛時,攝耳諦聽,即是都攝六根之下手處。能志心諦聽,與不聽而散念,其功德大相懸殊。此法無論上中下根人皆可用,皆可得益,有利無弊,宜令一切人皆依此修。(《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295頁 與張靜江居士書)

  念佛下手,最要莫過於聽。聽則心沉而一,所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者。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23頁 復常逢春居士書七)

  364、怎樣才能攝心歸一?為什麼不可定求瑞相?

  欲得攝心歸一,需生死心切懇切至誠,著實從心中念,切勿滑口讀過。或依《文鈔》十念記數之法,自可易於歸一也。若不以心歸一為事,常想見瑞相,或起魔事,不可不知。

  欲得攝心歸一,第一要為生死心切,第二要懇切至誠,第三要著實從心中念,勿只滑口讀過。若再不能歸一,當依《文鈔》十念記數之法,自可易於歸一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322頁 復朱德大居士書)

  凈土法門,其大無外。無知識人,每每小看。汝已持名,而心不歸一,以業障深故。念時,要心存敬畏,念起於心,聲出於口,音要入耳,要使句句聽清楚。從朝至暮,無用心事,則常念。大聲、小聲、心中默念,都要聽。以心一起念,便有聲相。自己之耳,聽自己心裡之聲,乃極明了事。早晚立一功課,或念《彌陀經》一遍、《往生咒》三遍,即念贊佛偈,念佛或一千、八百、五百,隨各人工夫立。若忙極,則用晨朝十念法念。除早晚功課外,行、住、坐、卧都要念。只求心歸於一,不必定求瑞相。以心若歸一,自與心浮散時不同。若不以心歸一為事,常想見瑞相,或起魔事,不可不知。至誠懇切聽,決不至起魔事。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乃念佛最妙之法。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401頁 復吳希道居士書)

  365、為什麼說聽之一法,實念佛要法?

  因為聽之一法,無論何人,均有利無弊,功德甚深。不比觀想等法,知法者則得益,不知法者多受損。

  念佛之時,必須攝耳諦聽,一字一句,勿令空過。久而久之,身心歸一。聽之一法,實念佛要法,無論何人,均有利無弊,功德甚深。不比觀想等法,知法者則得益,不知法者多受損。以故不可令不知教理、不明性體之人,修觀想等法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478頁 復劉惠民居士書)

  366、念佛時如何消滅妄念?

  欲消滅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別種念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如此念之,決有凈念常存,妄念全無之一日。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

  欲消滅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別種念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則妄想自漸漸消滅矣。即默念,也要聽。以心一起念,即有聲。自己的耳,聽自己心裡的聲,仍然明明了了。《楞嚴經》大勢菩薩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注重在聽。

  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心,即意根;口,即舌根;聽,即耳根心念、口念、耳聽,此三根一攝,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聞別的氣味,身也不敢放逸懈怠故名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自無污雜妄念故名凈念。凈念,必須要常常相繼不斷,故名凈念相繼。能凈念相繼,久而久之,則得念佛三昧。此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雲: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別名。如此念之,決有凈念常存,妄念全無之一日。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521頁 復修凈師書)

  367、為什麼念佛時反覺妄想多多?

  念佛知有妄,是念佛好處。不念佛時,完全在妄想窠里,故不知也。知妄想多多,故精進念佛,方謂真念佛人。

  又不念佛時,妄想雖多,無由而知,非不念時無妄想也。譬如屋中虛空,縱極好的眼,也看不見有灰塵。若窗縫中照來一線之太陽光,則見光中之灰塵,飛上飛下,了無止息。而光未到處,仍然不見有灰塵。是知念佛時,覺得有妄想,還是念佛好處。不念佛時,完全在妄想窠里,故不知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85頁 復又真師覺三居士書)

  念佛知有妄,是念佛好處若不念佛,汝何由知如是之多妄乎?(《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078頁 復溫光熹居士書一)

  368、念佛人應如何以身示法?怎樣才能令念佛不間斷?

  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常思己過,不論人非。常生慚愧心,及生懺悔心。只看好樣子不看樣子一句佛號,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

  無論在家在庵,必須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常生慚愧心,及生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誇。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樣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說而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961頁 複葉福備居士書一)

  369、念佛秘訣是什麼?

  信願行三,為凈土綱要。都攝六根,為念佛秘訣。竭誠盡敬,妙妙妙妙。知此者,更不須再問人矣。

  十餘年前與吳璧華書末雲:「有一秘訣,剴切相告,竭誠盡敬,妙妙妙妙。」《楞嚴經》勢至圓通末後雲:「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無選擇者,遍用根塵識大以念佛也。念佛仗佛力了生死,禪仗自力生死。今人能悟者,尚不可多見,況證四果(藏教)及七信(圓教)乎(四果七信,方了生死)?都攝六根,入手在聽。無論大聲念、小聲念、不開心中默念,均須字字句聽得清楚,此念佛秘訣也。信願行三,為凈土綱要。都攝六根,為念佛秘訣。知此二者,更不須再問人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28頁 復明性大師書)

  370、什麼是隨念隨聽之法?

  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者,即隨念隨聽之一法也。隨念隨聽,比隨息好。恐汝不善用,則但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即已。

  當念佛時,或聲或默,均須攝耳諦聽,不令一字一句,滑口念過。大勢菩薩所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者,即此隨念隨聽之一法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818頁 凈土法會課儀跋)

  念佛以志誠為主,若志誠,則不會大散。當用隨念隨聽之法。掐珠不過為防懈怠,掐之有礙,則不必掐。隨念隨聽,比隨息好。當雲隨息,不可雲數息。光《文鈔》隨念隨聽之法,恐汝不善用,則但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即已。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859頁 復周壽超居士書)

  371、為什麼說玉峰法師念佛四大要訣違背念佛宗旨?

  玉峰法師念佛四大要訣,教人不妄想不求一心,全體背謬,大違執持名號憶佛念佛之旨,其過何可勝言。由此可見,弘法利生,大非易事。稍有偏執,其弊叢生,不可不慎。

  玉峰法師行持雖好,見理多偏。其所著述,依之而修,亦可往生。但其偏執之語,未免有大妨礙。即如念佛四大要訣,其意亦非不善。而措詞立論,直與從上古德相反。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體背謬。經教人一心,彼教人不求。夫不除妄想,能一心乎?取法乎上,僅得其中,豈可因不得而不取法乎?若以不得而令人不取法,是令人取法乎下矣。大勢至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彼極力教人散心念,不贊揚攝心念

  念佛雖一切無礙,然欲親證三昧,能靜固好,不能靜,亦無妨即動而靜。彼直以靜為邪,謂大違執持名號憶佛念佛之旨,其過何可勝言。且念佛一法,圓該一代一切法門。而靜之一字,尚隔其外,豈可謂為凈宗真善知識。祈二次再版,刪去此四大要訣,庶初機不至受病,而通人無由見誚也。弘法利生,大非易事,稍有偏執,其弊叢生,不可不慎。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四第260頁 復丁福保居士書十)

  372、念佛與看書有什麼不同?

  看書與念佛兩不相同。念佛正行念佛之要,在都攝六根,凈念相繼。欲都攝六根,只長聽自念之佛聲,則得之矣。

  一心念佛,又不可專事閱覽。念佛正行,行路等何必看書,只好念佛。看書與念佛兩不相同。念佛行住坐卧都好念,看書,非凝神靜慮,不得其義意。念佛之要,在都攝六根,凈念相繼。欲都攝六根,只長聽自念之佛聲,則得之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21頁 復常逢春居士書五)

  373、修凈土人必須屏除萬緣才能念佛嗎?

  修凈土人,隨分隨力。豈必屏除萬緣,方能修持乎?但如能任憑日用紛繁,決不許忘其佛念,則得其要矣。

  修凈土人,隨分隨力。豈必屏除萬緣,方能修持乎?譬如孝子思慈親,淫人思美女,雖日用百忙中,此一念固無時或忘也。修凈土人,亦復如是。任憑日用紛繁,決不許忘其佛念,則得其要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212頁 復江有傳居士書)

  至於事牽,亦屬浮泛之遮護語,非實情也。今為一喻,如孝子思親,雖與人百凡應酬,其心中常常有思親之念,不能暫忘。又如貪淫之人,常想美女,彼雖終日各有事業,而其心中想美女之心,不能一刻相忘。汝能若臨陣之欲脫苦,孝子之思親,淫士之戀女,則一切時一切處,均能念佛,不能間斷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198頁 復智正居士書二)

  印光法師(1861~1940)傳為大勢菩薩化身,是近代絕無僅有的一位徹晤自心、圓悟藏性而為我佛教界所公認並奉為凈土宗第十三祖。大師一生潛修秘證,貫通宗教,但他卻專註弘揚凈土佛法門,並以書信方式細緻耐心地解答念佛人提出的各種疑難雜問。所寫書信、論文及開示法語,字字珠璣,語語見諦,被有慧眼之士匯集成《印光法師念佛600問》,被教內外大德、專家和學者們譽為是一部濃縮的藏經,視為珍寶。本刊分十二期全文刊出,歡迎學習與收藏。

  印光法師念佛600問(八)

  350、善導為什麼提倡專修?永明為什麼提倡圓修?

  修有專圓,由眾生根器不一,致諸祖立法不同。善導乃彌陀化身其所示專修,最吃緊。

  卐蓮凈土詩小序,前兩行發明遮表一心,亦屬謬論。善導專修凈業,可名表專一心。永明萬善圓修,何名遮專一心?直是一錯到底。當雲凈土法門,修有專圓,由眾生根器不一,致諸祖立法不同。善導令人一心持名,莫修雜業者,恐中下人以業雜致心難歸一,故示其專修也。永明令人萬善齊修,迴向凈土者,恐上根人行墮一偏,致福慧不能稱性圓滿,故示其圓修也。要之人未到大徹大悟地位,其立言決難無弊。譬如井蛙,只見一井量之青天而已。(《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34頁 復永嘉居士書二)

  今為汝寄新印《文鈔》一部,及善導《觀經疏》一部。善導乃彌陀化身其所示專修,最吃緊。在上品上生章注中,祈詳閱之。(《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873頁 復沈授人居士書)

  351、修凈業者如何處理專修與圓修的關係?

  隨己身分而立功課。但決定不可不依信願念佛,迴嚮往生一法耳。能專念佛,不持咒,則可。若專念佛,破持咒,則不可。況往生咒,系凈土法門之助行乎。

  修行唯隨己身分而立功課,非可執一以論。但決定不可不依信願念佛,迴嚮往生一法耳。一門深入,萬善圓修均可。若棄捨凈土,於別種法門一門深入,並萬善圓修,均不可。以仗自力,決難現生了脫故也。

  一句佛號,包括一大藏教,罄無不盡。修凈業者,有專修、圓修種種不同。譬如順水揚帆,則更為易到。亦如吃飯,但吃一飯,亦可充飢。兼具各蔬,亦非不可。能專念佛,不持咒,則可。若專念佛,破持咒,則不可。況往生咒,系凈土法門之助行乎。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822頁 復卓智立居士書三)

  金剛等持誦亦不必廢。但以持經咒之功德,通用於迴嚮往生,則六度萬行,皆為往生助緣,是為圓修。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九第1276頁 復慧海居士書五)

  352、念佛欲得一心應該怎樣行持?

  發真實心,真為了生死念佛時必須字字句句從心而發,從口而出,從耳而入。一句如是,百千萬句亦如是。又須善於用心,勿致過為執著

  念佛欲得一心,發真實心,為了生死不為世人謂我真實修行之名。念時必須字字句句從心而發,從口而出,從耳而入。一句如是,百千萬句亦如是。能如是,則妄念無由而起,心佛自可相契矣。又須善於用心,勿致過為執著,或致身心不安,或致起諸魔事。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依此而行,決無歧誤。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50頁 復永嘉周群錚居士書)

  353、為什麼念佛有一心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

  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況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諸魔事,破壞凈心。一心之後,定有感通,感通則心更精一。

  接手書,知發大菩提心,誓證念佛三昧。刻期掩關,以祈遂此大願。光閱之不勝歡喜。所謂最後訓言,光何敢當,然可不盡我之愚誠以奉之乎?雖固知座下此種絡索不著,而朋友往還,貧富各盡其分,則智愚何獨不然。但盡愚誠即已,不計人之用得著與否耳。竊謂座下此心,實屬不可思議。然於關中用功,當以專精不二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議感通。於未一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後,定有感通,感通則心更精一。所謂明鏡當台,遇形斯映,紜紜自彼,與我何涉。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況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諸魔事,破壞凈心。大勢至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敢為座下陳之。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52頁 復弘一法師書)

  354、行起解絕的「起」怎麼解釋?一般念佛人有哪些通病?

  「起」之一字,義當作「極」。唯其用力之極,方能得其真實利益凈土一法,以信願行三法為宗。唯其具真信切願,方有篤行。行之極極,一心可得也。

  末法眾生,有如安卧積薪之上,其下已發烈火,但全然不知。故禍害迫切,便能誠懇,優遊無事便寬緩,此凡夫通病也。

  凈土一法,以信願行三法為宗。唯其具真信切願,方有篤行。禍害迫切,便能誠懇,優遊無事便寬緩,此凡夫通病也。然當今之時,其世道局勢,有如安卧積薪之上,其下已發烈火,但未燒至其身,轉瞬則全體熾燃,遍界無逃避處。尚猶悠忽度日,不能專志求救於一句佛號,其知見之淺近甚矣。佛法諸宗修持,必到行起解絕,方有實益。不獨凈宗修觀為然,宗家以一無義味話頭,置之心中,當作本命元辰,不計時日,常為參叩。待至身心世界,悉皆不知,方能大徹大悟,非行起解絕乎?

  六祖謂但看《金剛經》,即能明心見性,非行起解絕乎?愚謂「起」之一字,義當作「極」。唯其用力之極,故致能所雙忘,一心徹露。行若未極,雖能觀念,則有能有所,全是凡情用事,全是知見分別,全是知解,何能得其真實利益。唯其用力及極,則能所情見消滅,本有真心發現。故古有死木頭人,後來道風,輝映古今,其利益皆在極之一字耳。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302頁 復范古農居士書一)

  355、為什麼勸修凈業尤須以事為修持之方?

  若理事未能大明,一聞理持,便覺此義深妙,兼合自己懶惰懈怠、畏於勞煩持念之情,遂執理廢事。既廢於事,理亦只成空談矣。願以圓人全事即理,為一切人勸,則利益大矣。

  又今人多尚空談,不務實踐。勸修凈業,當理事並進,而尤須以事為修持之方。何也,以明理之人,全事即理。終日事持,即終日理持。若理事未能大明,一聞理持,便覺此義深妙,兼合自己懶惰懈怠、畏於勞煩持念之情,遂執理廢事。既廢於事,理亦只成空談矣。願閣下以圓人全事即理,為一切人勸,則利益大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304頁 復范古農居士書一)

  356、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是什麼境界?

  是一心境界此種境界,殊不易得。不可妄會。

  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者,乃念到相應時,雖常念佛,了無起心動之相。(未相應前,不起心動念念,則不念矣。)雖不心動念,而一句佛號,常常稱念,或憶念。故雲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也。無念,不可認做不念。無念而念,謂無起心動念之念相,而復念念無間。此種境界,殊不易得,不可妄會。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489頁 復馬契西居士書五)

  357、記數念佛,吸念六句,呼念四句,如何?心既記數,又念佛,又須想佛乎?

  念佛記數,為妄心難制者設。此系隨便念,何論呼之與吸。

  念佛記數,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何定呼吸?汝系學煉丹運氣之人,故稍見一二字相似於彼,即謂是彼之功夫念佛記數,為妄心難制者設。能如是念,如是記,如是聽,決定心漸調伏,此處誰令汝加一想佛二字乎?此系隨便念,何論呼之與吸。呼吸若使之長久,則傷氣受病,不可不知。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二第928頁 答曲天翔居士二十七則)

  358、念佛最妙的方法是什麼?

  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能常常凈念相繼,則一心不亂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

  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攝六根,凈念相繼。都攝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專註於佛名號,即攝意根。口須念得清清楚楚,即攝舌根。耳須聽得清清楚楚,即攝耳根。此三根攝於佛號,則眼決不會亂視。念佛時眼宜垂簾,即放下眼皮,不可睜大。眼既攝矣,鼻也不會亂嗅,則鼻亦攝矣。身須恭敬,則身亦攝矣。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為凈念。六根不攝,雖則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紛飛,難得實益。若能常都攝六根而念,是名凈念相繼。能常常凈念相繼,則一心不亂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36頁 復幻修大師書)

  所言念佛妄想多,當一心念,攝耳諦聽,字字句句,勿令空過,久而久之,心自歸一。此念佛最妙之法也。《楞嚴經•大勢圓通章》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聽即都攝六根之法。此法無論上中下根人,用之皆有益而無弊,凡一切人皆以諦聽告之。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72頁 復拜竹居士書三)

  359、念佛只圖快、圖多有什麼缺點?

  圖快圖多,隨口滑讀,故無效也。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聽得清楚,方可謂為真念佛人。

  念佛之人,當恭敬至誠,字字句句,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果能如是,縱不能完全了無妄念,然亦不至過甚。多有隻圖快圖多,隨口滑讀,故無效也。若能攝心,方可謂為真念佛人。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84頁 復又真師覺三居士書)

  念佛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聽得清楚。從朝至暮念,從朝至暮聽。比貪多貪快,而含糊不清,功效懸殊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219頁 復唐能誠居士書)

  360、念佛人為什麼不要染上虛張聲勢、自誑誑人的壞習氣?

  染之則徒勞無功,小則無而為有,大則以凡濫聖,非徒無功,其罪有不可盡言者。

  一日念佛三十萬,則是意根舌根俱利。然不可徒羨其所念多,當致力於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而已。又今之泛泛然修行者,多多皆是不修實行,止圖虛名。光曾見許多日課十萬彌陀者,皆屬虛張聲勢,以自誑誑人耳。此種習氣,染之則徒勞無功,小則無而為有,大則以凡濫聖,非徒無功,其罪有不可盡言者。現今僧人雖多,能弘法者甚少,由請法師不易,故致如是。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第1441頁 復周群錚居士書)

  361、念佛最切要之妙法是什麼?何為學佛人日用所當遵守之洪猷?

  如子憶母,憶佛念佛,都攝六根,凈念相繼。

  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如子憶母,憶佛念佛,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為一切人念佛最切要之妙法。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學佛人日用所當遵守之洪猷。自行如是,化他亦然。倘舍此而欲越分立功,縱有小益,必伏大禍。且勿謂為老僧迂談,則幸甚幸甚。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177頁 致崔德振居士書)

  362、「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具體怎麼做?

  攝耳諦聽。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行住坐卧,均如是念、如是聽。大聲、小聲、心中默念,均如是聽。

  念佛之法,各隨機宜,不可執定。然於一切法中,擇其最要者,莫過於攝耳諦聽。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行住坐卧,均如是念、如是聽。大聲、小聲、心中默念,均如是聽。默念時,心中猶有聲相,非無聲也。《大勢圓通章》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佛時能攝耳諦聽,即都攝六根之法。以心念屬意根,口念屬舌根,耳聽則眼不他視,鼻不他嗅,身必不放懈怠故名都攝六根。攝六根而念,則雜念漸息,以至於無,故名凈念。凈念能常相繼不間斷,便可得念佛三昧。三摩地,即三昧異名。吾人隨分隨力念,雖未能即得三昧,當與三昧相近。切不可看得容易,即欲速得,則或致起諸魔事。得念佛三昧者,現生已入聖位之人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四第323頁 復徐志一居士書)

  363、「都攝六根」的下手處是什麼?

  攝耳諦聽,志心諦聽,久久便可都攝六根,凈念相繼。

  念佛之要,在於都攝六根。當念佛時,攝耳諦聽,即是都攝六根之下手處。能志心諦聽,與不聽而散念,其功德大相懸殊。此法無論上中下根人皆可用,皆可得益,有利無弊,宜令一切人皆依此修。(《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295頁 與張靜江居士書)

  念佛下手,最要莫過於聽。聽則心沉而一,所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者。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23頁 復常逢春居士書七)

  364、怎樣才能攝心歸一?為什麼不可定求瑞相?

  欲得攝心歸一,需生死心切懇切至誠,著實從心中念,切勿滑口讀過。或依《文鈔》十念記數之法,自可易於歸一也。若不以心歸一為事,常想見瑞相,或起魔事,不可不知。

  欲得攝心歸一,第一要為生死心切,第二要懇切至誠,第三要著實從心中念,勿只滑口讀過。若再不能歸一,當依《文鈔》十念記數之法,自可易於歸一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322頁 復朱德大居士書)

  凈土法門,其大無外。無知識人,每每小看。汝已持名,而心不歸一,以業障深故。念時,要心存敬畏,念起於心,聲出於口,音要入耳,要使句句聽清楚。從朝至暮,無用心事,則常念。大聲、小聲、心中默念,都要聽。以心一起念,便有聲相。自己之耳,聽自己心裡之聲,乃極明了事。早晚立一功課,或念《彌陀經》一遍、《往生咒》三遍,即念贊佛偈,念佛或一千、八百、五百,隨各人工夫立。若忙極,則用晨朝十念法念。除早晚功課外,行、住、坐、卧都要念。只求心歸於一,不必定求瑞相。以心若歸一,自與心浮散時不同。若不以心歸一為事,常想見瑞相,或起魔事,不可不知。至誠懇切聽,決不至起魔事。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乃念佛最妙之法。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401頁 復吳希道居士書)

  365、為什麼說聽之一法,實念佛要法?

  因為聽之一法,無論何人,均有利無弊,功德甚深。不比觀想等法,知法者則得益,不知法者多受損。

  念佛之時,必須攝耳諦聽,一字一句,勿令空過。久而久之,身心歸一。聽之一法,實念佛要法,無論何人,均有利無弊,功德甚深。不比觀想等法,知法者則得益,不知法者多受損。以故不可令不知教理、不明性體之人,修觀想等法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478頁 復劉惠民居士書)

  366、念佛時如何消滅妄念?

  欲消滅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別種念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如此念之,決有凈念常存,妄念全無之一日。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

  欲消滅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別種念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則妄想自漸漸消滅矣。即默念,也要聽。以心一起念,即有聲。自己的耳,聽自己心裡的聲,仍然明明了了。《楞嚴經》大勢菩薩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注重在聽。

  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心,即意根;口,即舌根;聽,即耳根心念、口念、耳聽,此三根一攝,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聞別的氣味,身也不敢放逸懈怠故名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自無污雜妄念故名凈念。凈念,必須要常常相繼不斷,故名凈念相繼。能凈念相繼,久而久之,則得念佛三昧。此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雲: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別名。如此念之,決有凈念常存,妄念全無之一日。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521頁 復修凈師書)

  367、為什麼念佛時反覺妄想多多?

  念佛知有妄,是念佛好處。不念佛時,完全在妄想窠里,故不知也。知妄想多多,故精進念佛,方謂真念佛人。

  又不念佛時,妄想雖多,無由而知,非不念時無妄想也。譬如屋中虛空,縱極好的眼,也看不見有灰塵。若窗縫中照來一線之太陽光,則見光中之灰塵,飛上飛下,了無止息。而光未到處,仍然不見有灰塵。是知念佛時,覺得有妄想,還是念佛好處。不念佛時,完全在妄想窠里,故不知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85頁 復又真師覺三居士書)

  念佛知有妄,是念佛好處若不念佛,汝何由知如是之多妄乎?(《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078頁 復溫光熹居士書一)

  368、念佛人應如何以身示法?怎樣才能令念佛不間斷?

  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常思己過,不論人非。常生慚愧心,及生懺悔心。只看好樣子不看樣子一句佛號,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

  無論在家在庵,必須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常生慚愧心,及生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誇。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樣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說而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961頁 複葉福備居士書一)

  369、念佛秘訣是什麼?

  信願行三,為凈土綱要。都攝六根,為念佛秘訣。竭誠盡敬,妙妙妙妙。知此者,更不須再問人矣。

  十餘年前與吳璧華書末雲:「有一秘訣,剴切相告,竭誠盡敬,妙妙妙妙。」《楞嚴經》勢至圓通末後雲:「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無選擇者,遍用根塵識大以念佛也。念佛仗佛力了生死,禪仗自力生死。今人能悟者,尚不可多見,況證四果(藏教)及七信(圓教)乎(四果七信,方了生死)?都攝六根,入手在聽。無論大聲念、小聲念、不開心中默念,均須字字句聽得清楚,此念佛秘訣也。信願行三,為凈土綱要。都攝六根,為念佛秘訣。知此二者,更不須再問人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28頁 復明性大師書)

  370、什麼是隨念隨聽之法?

  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者,即隨念隨聽之一法也。隨念隨聽,比隨息好。恐汝不善用,則但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即已。

  當念佛時,或聲或默,均須攝耳諦聽,不令一字一句,滑口念過。大勢菩薩所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者,即此隨念隨聽之一法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818頁 凈土法會課儀跋)

  念佛以志誠為主,若志誠,則不會大散。當用隨念隨聽之法。掐珠不過為防懈怠,掐之有礙,則不必掐。隨念隨聽,比隨息好。當雲隨息,不可雲數息。光《文鈔》隨念隨聽之法,恐汝不善用,則但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即已。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859頁 復周壽超居士書)

  371、為什麼說玉峰法師念佛四大要訣違背念佛宗旨?

  玉峰法師念佛四大要訣,教人不妄想不求一心,全體背謬,大違執持名號憶佛念佛之旨,其過何可勝言。由此可見,弘法利生,大非易事。稍有偏執,其弊叢生,不可不慎。

  玉峰法師行持雖好,見理多偏。其所著述,依之而修,亦可往生。但其偏執之語,未免有大妨礙。即如念佛四大要訣,其意亦非不善。而措詞立論,直與從上古德相反。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體背謬。經教人一心,彼教人不求。夫不除妄想,能一心乎?取法乎上,僅得其中,豈可因不得而不取法乎?若以不得而令人不取法,是令人取法乎下矣。大勢至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彼極力教人散心念,不贊揚攝心念

  念佛雖一切無礙,然欲親證三昧,能靜固好,不能靜,亦無妨即動而靜。彼直以靜為邪,謂大違執持名號憶佛念佛之旨,其過何可勝言。且念佛一法,圓該一代一切法門。而靜之一字,尚隔其外,豈可謂為凈宗真善知識。祈二次再版,刪去此四大要訣,庶初機不至受病,而通人無由見誚也。弘法利生,大非易事,稍有偏執,其弊叢生,不可不慎。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四第260頁 復丁福保居士書十)

  372、念佛與看書有什麼不同?

  看書與念佛兩不相同。念佛正行念佛之要,在都攝六根,凈念相繼。欲都攝六根,只長聽自念之佛聲,則得之矣。

  一心念佛,又不可專事閱覽。念佛正行,行路等何必看書,只好念佛。看書與念佛兩不相同。念佛行住坐卧都好念,看書,非凝神靜慮,不得其義意。念佛之要,在都攝六根,凈念相繼。欲都攝六根,只長聽自念之佛聲,則得之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21頁 復常逢春居士書五)

  373、修凈土人必須屏除萬緣才能念佛嗎?

  修凈土人,隨分隨力。豈必屏除萬緣,方能修持乎?但如能任憑日用紛繁,決不許忘其佛念,則得其要矣。

  修凈土人,隨分隨力。豈必屏除萬緣,方能修持乎?譬如孝子思慈親,淫人思美女,雖日用百忙中,此一念固無時或忘也。修凈土人,亦復如是。任憑日用紛繁,決不許忘其佛念,則得其要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212頁 復江有傳居士書)

  至於事牽,亦屬浮泛之遮護語,非實情也。今為一喻,如孝子思親,雖與人百凡應酬,其心中常常有思親之念,不能暫忘。又如貪淫之人,常想美女,彼雖終日各有事業,而其心中想美女之心,不能一刻相忘。汝能若臨陣之欲脫苦,孝子之思親,淫士之戀女,則一切時一切處,均能念佛,不能間斷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198頁 復智正居士書二)

  374、念佛人應該怎樣做才能心佛相應?

  一是志誠懇切。二是聽,反聞念佛聲。誠聽兼到,昏散自除。

  念佛一法,理極高深,事甚平常。欲求心佛相應,第一是志誠懇切,第二是聽,反聞念佛聲。誠聽兼到,昏散自除。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第1457頁 復李覲丹居士書一)

  375、如何正確認識念佛之辛苦?

  此本非苦,以一向不慣,故以為苦,然此苦乃出苦之苦若不能受此苦,則將來之苦,蓋有說不能盡者。

  今夏各處水災饑民甚多,尚宜切戒家人認真念佛,以防意外之禍。如其不能受辛苦,當念饑民之苦,及富室或有被劫之苦,則自可忍此念佛之苦矣。此本非苦,以一向不慣,故以為苦,然此苦乃出苦之苦若不能受此苦,則將來之苦,蓋有說不能盡者。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15頁 復許止凈居士書)

  376、只有午夜才好念佛嗎?

  念佛一法,方便之極。一切時,一切處,均好念,何得午夜方念乎?

  念佛一法,方便之極。行、住、坐、卧,穿衣、吃飯,均好念,何得午夜方念乎? 一切時,一切處,均好念。潔凈處,出聲念默念均可。大小便時、不潔凈處、並睡時,只好默念。默念功德,仍是一樣。何只午夜好念乎?從前隱居山林則好,今則人心壞極,為幾升米、一件衣,就肯殺人。汝且在家念佛,勿萌隱居之念。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69頁 復沈凈心金談二居士書)

  第三章 諸惡莫作,眾善助行

  377、什麼是助行?為什麼說修一切行門及種種善根皆為凈土助行?而不知此義者則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見?

  所有修持功德,皆悉迴嚮往生。則一切行門,皆為凈土助行。

  發菩提心誓願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迴向,是大乘勝行。否則雖修妙行,感果卑劣矣。

  至於日用之中,所有一絲一毫之善,及誦經禮拜種種善根,皆悉以此功德,迴嚮往生。如是則一切行門,皆為凈土助行。猶如聚眾塵而成地,聚眾流而成海,廣大淵深,其誰能窮。然須發菩提心誓願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迴向,則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與一切眾生深結法緣,速能成就自己大乘勝行。若不知此義,則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見,雖修妙行,感果卑劣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00頁 與徐福賢女士書)

  378、如何處理正行與助行的關係?

  念佛之人,各隨己分。專念佛號亦好,兼誦經咒並廣修萬行亦好。但不可了無統緒,必須以念佛為主、為正行,余皆為賓、為助行。正助合行,則如順水揚帆,利益甚大。

  凡修行人,必須以念佛正行。以持咒誦經,及作種種利益事,為助行。正助合行,則如順水揚帆,在此生死苦海,速得入於薩婆若海矣。若不生發願,求生西方,泛泛然念佛持咒等,皆只為來生福報而已。……念佛之人,各隨己分。專念佛號亦好,兼誦經咒並廣修萬行亦好。但不可了無統緒,必須以念佛為主、為正行,余皆為賓、為助行,則善矣。否則如一屋散錢,皆不上串,不得受用。又如入海無指南針,無所適從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870頁 復沈授人居士書)

  修行人外功內功皆當修。汝一向多方幫助各善舉,乃外功;一心念佛,乃內功。外功為助行,內功為正行,正助合行,利益甚大。然人至半百,來日無多,固宜偏重內功,少作外功,庶不至被善舉所轉,終至仍在娑婆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880頁 復方聖照居士書五)

  379、為什麼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佛法大意?

  此惡字,通身口意。三德未圓,即是其惡。又九法界皆為惡,佛法為善。所以此兩句,便是佛法大意。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此是總戒律,能修到,則一切戒律,皆修到矣。如此等人,再來念佛,未有不生西方者。

  欲生西方,須做好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此二句,在字面上看來,固若容易。然究其實際,蘧伯玉行年五十,方知四十九年之非,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孔子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卒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若賢若聖,皆不能承當此二句者。昔白居易杭州太守,謁鳥窠禪師問曰:「如何是佛法大意?」答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此惡字,通身口意。無明四十一品,等覺大士,尚有一無明未破,三德未圓,即是其惡。

  又九法界皆為惡,佛法為善。所以此兩句,便是佛法大意白居易曰:「此二句三歲小兒亦能道。」師答曰:「八十老翁行不得。」此是總戒律,能修到,則一切戒律,皆修到矣。如此等人,再來念佛,未有不生西方者。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721頁 世界佛教居士林釋尊成道紀念日開示法語)

  現在殺劫尚盛,前途危險。當勸眷屬,及與鄉人,各各吃素念佛,以求往生西方。否則後世做人,不知又如何苦惱也。凡皈依者,令彼各各實行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事,以為世間善人。吃素護生,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以了生死。以此自行,復以化他,普令同人,同沾法澤。否則後來之苦,與眼前有過之無不及也。嗚呼哀哉!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163頁 復施宗導居士函)

  380、印祖為什麼勸念佛人注重敦倫盡分?欲得佛法真實利益必須要敦倫盡分嗎?

  修凈業人慾依佛法生死,必須敦行世間倫常,以為賢人善人。否則縱學佛法,亦難得真實利益。以根本既缺,便難完全得佛法之真利益也。

  須知佛法,原與儒教無異。凡佛弟子必須要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欲依佛法生死,必須敦行世間倫常,以為賢人善人。否則縱學佛法,亦難得真實利益。以根本既缺,便難完全得佛法之真利益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46頁 復陳謂恩居士書)

  光初出家至一居士家,其傢俱念佛,其婆媳二人兒女三四個各供一佛。供佛之棹,系一長棹,媳燒香供水撣灰,只在己佛前,婆之佛棹灰也不撣,光見之心痛。以為此種人,未聞善知識教訓,致以身謗法。此光注重於敦倫盡分之來由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11頁 復屈文六居士書二)

  381、什麼是「敦倫」?

  孝親敬長,善教兒女即為敦倫。尤其善教兒女,實為敦倫之大者。以兒女既皆賢善,則兄弟、姊妹、妯娌、兒孫,皆相觀而善。從茲賢賢相繼,則賢人多而壞人少,壞人亦可化為賢人善人天下太平,人民安樂之基,皆於教兒女中含之。

  所言敦倫,恐汝不會其意,今為略釋。世人多多不知敦倫之義,包括得廣,但以能孝親敬長,遂謂敦倫。是亦甚是,然是小焉者。善教兒女,俾彼悉皆為賢人為淑媛,實為敦倫之大者。以兒女既皆賢善,則兄弟、姊妹、妯娌、兒孫,皆相觀而善。從茲賢賢相繼,則賢人多而壞人少,壞人亦可化為賢人善人

  天下太平,人民安樂之基,皆於教兒女中含之。能孝親敬長及外面一切都善,而不能善教兒女此人亦未可直名為能敦倫之君子。如能孝親敬長與一切通皆如法,又能善教兒女,其人即居家無所作為,其培植國家社會也大矣。今世亂已極,究其本原,皆為父母者不善教兒女之過使人各善教兒女,何得有此種惡劇?以極力扮演而促行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27頁 復神曉園居士書)

  382、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算是敦倫盡分嗎?

  果能如是,又能以此自行,復以化他。則病者愈,弱者健,愚者慧,諸凡順遂。家縱貧不至有禍,亦不至凍餓。可謂真佛弟子矣。

  又修凈業人,必須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真信願持佛名號,決定求生極樂世界。自行如是,化他亦然。果能如是,則病者愈,弱者健,愚者慧,諸凡順遂。家縱貧不至有禍,亦不至凍餓。以真實修持,必蒙三寶加被,不令過為困苦故。(《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四第307頁 復羅省吾居士書二)

  佛法雖為出世間法,實在世間法中做出。凡蓮友必須勸其力敦倫常,恪盡己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果如是,則可謂真佛弟子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五第488頁 復周伯遒居士書二)

  學佛之人,務須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以此自行,復以化他,則生為聖賢之徒,沒入如來封疆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96頁 復隆智居士書)

  383、吾人學佛為何要從倫常上講究、起心動念處體察?欲了生死一定要注意倫常嗎?

  克盡倫常之道即為世間賢人善人。賢善之人念佛,易於感佛,蒙佛垂慈接引,令其帶業往生也。故欲了生死,不可不注意倫常也。

  欲皈依佛法,了生脫死,超凡入聖必須要克盡倫常之道。倘不能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則根本欠缺,與佛不相應,何由蒙佛垂慈接引,令其帶業往生也。是故必須要孝親敬長,兄弟姊妹,夫婦主僕,一一各須盡自己之職分。能於各宗,盡其職分即為世間賢人善人。賢善之人念佛,易於感佛。欲了生死,不可不注意倫常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380頁 復金益平居士書一)

  吾人學佛若不認真從倫常居心動念處講究,則自己工夫亦難得益。他人見聞,或生閑議。是以須要從倫常上講究,從起心動念處體察,則本立而道生。世人見聞,不知不覺相隨而學,譬如風行草偃,水到渠成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九第1316頁 復朱石僧居士書一)

  384、學佛人為什麼要首先打好做人的基礎?基礎含義是什麼?

  欲修萬丈高樓,必先堅築地基。學佛者亦復如是。故克盡人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方可趣向。否則雖終日奉佛,佛豈佑之哉?

  至於學佛一事,原須克盡人道,方可趣向。若於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等事,一不實踐,雖終日奉佛,佛豈佑之哉?良以佛教該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故於父言慈,於子言孝,各令盡其人道之分,然後修出世之法。譬如欲修萬丈高樓,必先堅築地基,開通水道,則萬丈高樓,方可增修,且可永久不壞。若或地基不堅,必至未成而壞。語雲,選忠臣孝子之門學佛者亦復如是。昔白居易問鳥窠禪師,曰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429頁 與丁福保居士書)

  又念佛固貴專一,然居士上有父母,下有妻室,分外營謀,妄希富樂,實所不應。至於分內所當為者,亦須勉力為之。非必屏棄一切,方為修行也。若屏棄一切,能不缺父母妻室之養則可,否則便與孝道相背。雖曰修行,實違佛教,是又不可不知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55頁 復鄧伯誠居士書二)

  385、念佛人盡誼盡分的要求是什麼?如何落實到行為上?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然士農工商,各務其業,以為養身養家之本。隨分隨力執持佛號,決志求生。凡有力能及之種種善事,或出資,或出言,為之贊助。否則發隨喜心,亦屬功德。以此培植福田,作往生之助行。

  念佛之人,必須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即教我之師,及有道德之人),慈心不殺(當吃長素,或吃花素。即未斷葷,切勿親殺),修十善業(即身不行殺生、偷盜、邪淫之事。口不說妄言、綺語、兩舌、惡口之話。心不起貪欲、嗔恚、愚痴之念)。又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仆忠,恪盡己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決定臨終,即得往生。以其心與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雖常念佛,心不依道,或於父母兄弟妻室兒女朋友、鄉黨,不能盡分,則心與佛背,便難往生。以自心發生障礙,佛亦無由垂慈接引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2頁 一涵遍復)

  然人生世間,不可無所作為。但自盡誼盡分,決不於誼分之外,有所覬覦。士農工商,各務其業,以為養身養家之本。隨分隨力執持佛號,決志求生。凡有力能及之種種善事,或出資,或出言,為之贊助。否則發隨喜心,亦屬功德。以此培植福田,作往生之助行,如順水揚帆,更加櫓棹,其到岸也,不更快乎。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432頁 復寧波某居士書)

  386、為什麼說不盡己分,妄說大話,皆自欺欺人之邪惡敗類?

  修行之人不盡己分,不但不易感佛,而且易招譏毀。在家人如是,出家人亦然。

  凡對在家人說法,必須先要令彼各盡其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倡婦隨,主仁仆忠。能如是則為世間善人。再加以戒殺放生吃素念佛,方可不愧為佛弟子。每見修行之人多於倫理有愧,不但不易感佛,而且易招譏毀。在家人如是,出家人亦然。凡一切人,不盡己分,妄說大話,皆自欺欺人之邪惡敗類,尚不得名之為好人,況可以冀其了生死乎。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