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問:「見聞二偈,欣賞佳句,卻難入意境;即『滿意本來意已滿,不敢自昧喚滿意。』『當月獨照無非有,一把撒卻絕古今。』故請指點一二。」能否共同品評一下意境呢?
答:一見充滿禪機的偈語,即知一定源於佛教故事。是什麼樣的佛教故事,你等可査找參學。就偈義本身而言,顯有教化初學之義。雖在教化初學,卻含無限禪機,將佛法義理隱於字句之間,將禪行見地隱於意境之後;既有創意,又有新義。創意可善巧表達知見,新義可引人生起好奇。在禪師創意中,有呵責義又在自謙,化人棄慢又不聞聲;借景明心又破有相,比喻無常又立話題。在有學好奇中,既可生善心,又明擇法眼;既尋善知識,又為明志向。可謂:耐人尋味意悠長,欣賞品評現神形;古今機鋒誰家巧,各有千秋能變數。辭藻華美文飛揚,氣質高端句內藏;別於風雅另開智,不同格調會法堂。
「滿意本來意已滿,不敢自昧喚滿意。」諸有學人中,在諸有學處,當為有學時,大忌自意滿;滿意認同感,驕傲易招損,聖賢不敢昧,謙下多受益。在諸法修行中,驕慢為第一失智,是得少為足的表現,是愚痴自損的言行,是萬事失敗的開始,是一切勝行的隱患。其危害在於,用己知去推論一切未知事項,用書本知識去套用一切實踐方法,用想當然去認知不斷變化的事物,用世間常理去否定實際存在並發揮作用的規律。其必然結果是,自找苦吃,自生事端,自我碰壁,自心煩惱。而謙下為第一美德,是積極進取的良好心態,是接近明師善友的誠摯方法,是受教行持的具體展示,是成就道業的有效途徑。其益處在於,可得眾人自願擁護贊嘆,可調整身心適應不同環境,可及時補充精勤道業所需資糧,可防範心生放逸懈怠於未然。其必然結果是,易於成功,減少挫折,不損他人,利益自我。其實,證悟虛空三昧的修行人,知語業諸行幻化如虛空,不生憎愛,不留痕跡,不執諸有,不見垢染;心如靜水,何有驕慢之說,自處謙下常態。
「當月獨照無非有,一把撒卻絕古今。」學佛人修行道業,是自己的生死大事,證悟境界唯心自明,行住坐卧時身心安穩,他人無法理解,也無法替代。清凈明亮的月光,當空獨照不留痕跡,可以比喻禪心,而又不是自心;只能為身見的存在之有,也寓為寂定心光清涼之境;可當無常之身撒手人寰時,卻要謝絕古今如常的明月;此身所悟境界,也隨之破滅而絕別古今;此身所證功德,也隨心識而去又不礙古今。可在當下,修行人雖證悟如此境界,覺知生滅法無常,又可離生滅法有常;但心如死而身還活,尚須依法精進禪行,所學不知止足,直至成就慧德菩提;尚須持戒善行,廣積無量福德,直至成就圓滿菩提。這就是為師者的良苦用心,字字有義,句句含理;既引領弟子入門,又指導善行功程;既鼓勵精進禪行,又加勉守持戒儀。
在末法時代狀況下,一些眾生耽染無窮,物慾橫流,狂妄自大,惑亂心迷,造作惡業,業習加重,逆反正法,不順佛教;如此不良習氣也熏染了少數初學人,於諸事處理及言行交往中,特別要面子而不受呵責,自恃才高而不受教化,依背景大而不肯謙下,養尊處優而不願苦行等,少有古門宗風,很難從善如流;故見聞如此義理後,應受古人啟迪,行持亦然。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