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慧法師:凈心音聲外,大空不覺塵

  第八十九問:「在諸見聞中,有三疑未能盡詳,懇求解惑;即『死中得活易,活中得死難!二者俱打卻時如何?』既活不起又死不起,又不想活又不想死時如何面對?『前塵影事不論禪。霧里看花不言道。』如何確切理解其義理?『眾生平等,本自具足,』那人動物的根本差別是什麼?」問義頗深,請為釋解。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答:禪者參話頭,明疑自醒悟,所問義境深,理竟知見同。交流非勝人,互學有促進,凈心音聲外,大空不覺塵。此處只依佛法,不論世俗意思。

  『死中得活易,活中得死難!二者俱打卻時如何?』既活不起又死不起,又不想活又不想死時如何面對?死中得活易,活中得死難!可為人處絕望時,接近死亡或求死關頭,讓人生起活下去的念頭,或得到活下去的理由容易;而當人活著時,不論有多麼痛苦或遇多大困難讓人生起放棄生命念頭,或得到速求一死的決定非常難。這是由人喜生懼死的本能決定的,可超越思維意識。二者俱有,生不起又死不起,又不想死又不想活時;或生不如死,死又不甘等;當處如此境地時,應知既為業習感召,又為因果所至;既為心迷妄執,又為無智愚痴。該當如何,應知生則順應天命生,死則輪回解脫死;生則求道了業生,死則證悟明白死;生則慧命延續生,死則菩提不斷死;生則慈悲喜捨生,死則梵行清凈死。生亦理得,死亦安然;生亦無畏,死亦不懼;生亦禪悅,死亦離苦;生亦滅己,死亦寂樂。學佛人看破生死不為妄生而生不為枉死而死;不為欲求而生不為失意而死;切莫緋徊在生死之間用心,切莫執著生滅之中求樂;當下一清凈無生,禪至明心見性不滅,次第道果入涅槃,常樂我凈殊勝覺。入深般若境界,不執三界諸有;當觀五蘊皆空放下我法為道。有我有道為礙,無心無道遍通;一門深入精勤,前行須除顧慮如有一人急於成道,可欲速不達,常遇魔事,多遭逆緣,苦厄纏身,生死煎熬;可謂修道難、持戒難、諸事難、生死難。在師導引下,戒急用忍,化繁為簡,淡化名相,一切坦然,經過一段調整,身心恢復常態禪行。

  『前塵影事不論禪。霧里看花不言道。』如何確切理解其義理?法語遍滿禪機,明師鄭重警示,有學同修共參,說法論道應慎。虛觀影事膚淺,霧花模糊不真。禪行境界未證晴空覺明,觀諸世間山河大地如鏡明鑒時,論禪義有誤解,言道理有誤差,說法不昧因果,故應如語真實;切勿依文解義,僅憑世智聰明,論禪高峰之巔,言道海闊之畔。前塵影事,為往世塵緣今生諸境,如浮雲過目,多為夢幻虛影,非禪定智觀。霧里看花,為心光不明,對教義法理難辨真偽,似懂非懂,無法準確權衡。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皆與未真修實證,便論禪言道有關。

  『眾生平等,本自具足,』那人動物的根本差別是什麼?處處受生者,名為眾生;眾生平等,為自性平等,慧命平等,皆可成佛。本自具足,為自性功德具足,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人與動物的根本差別,略講有十;一是法界不同,形態各異,各依主宰;二是業習不同,因果感召,自入諸趣;三是因緣不同,恩怨相報,情仇相纏;四是功德不同,善惡有別,清升濁降;五是命運不同,福壽相差,趣味懸殊;六是受報不同,有智有愚,有禮有痴;七是心用不同,自然選擇,適應規律;八是情感不同,文明道義,本質高低;九是觀念不同,追求異曲,知識天壤;十是苦樂不同,環境條件,所依諸法。總之,根本由法則差別在名相。

  學佛人所處不同,所疑不同;所悟不同,所解不同;只能各依因緣善根,各自參學行受。2016/4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