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薩仁波切:太可怕了,我們都只是業力的副產品

  宗薩欽哲仁波切針對國內朋友(生活類)問題的回復

  問題1:我想仁波切,在你看來生活的意義是什麼?

  仁波切答:在佛教生活的「意義」並不重要。如果你問我生活的「目的」,作為一個佛教徒生活目的就是不要陷入固執,不痴迷,沒有特定的習慣,不偏執,只有這樣才能通向自由——涅槃

  問題2:如何對治無聊?

  仁波切答:實際上,無聊是覺醒的前奏。我們唯一需要的是真的看著無聊的這種戒律。這很難。我採用的是傳統的禪修方法,持續進行短時、多次、精準的修持

  問題3:我一直很脆弱,經常為一些小事心裡糾結,我怎樣可以讓自己的內心變得強大?

  仁波切答:如果你喜歡被表揚,不喜歡批評如果你只是想得到,害怕失去,如果你尋求被注意,憎恨被忽視,如果你過分尋找快樂偏執害怕如果你深陷這八種狀態你就會變得脆弱。如果你不會,就將變得強大。例如:嬰兒,在他們成熟前他們真的不在意那麼多的表揚和批評,你告訴嬰兒你太胖了,但他們不知道胖是什麼意思。所以這些話不會打擾到他們。因此我認為超越這八種狀態你就會變得強大。

  問題4、我是一個博士生,患有強烈的拖延症——不能控制自己去面對要做工作,總要拖到最後一刻,甚至拖到最後一刻也不做。據我所知,學生尤其是研究生中,有這一問題的人不在少數。國內的媒體也有報道。請仁波開示,要如何做才能幫助克服這個習慣呢?

  仁波切答:習慣的養成大部份是隨著因緣而來的。沒有任何習慣是沒有來由的。我們所有的習慣都是我們起先只一點一點地做,之後它就根深蒂固了。所以我們也應該用同樣的方法來對治這個習慣你應該試著開始慢慢地慢慢地完成一些事,然後過一陣子,你就會變得很準時。

  問題5:我有時在街上給路邊的乞丐一些硬幣。朋友說你要有選擇地給他們,因為大部分是騙子我還給他們硬幣。我想如果懷疑他們是騙子,會削弱我的慈悲心我想問你:第一個,我給乞丐是在助長有些騙子嗎?我是在惡業嗎?第二個,我是是因為失去了所謂的慈悲心這樣做的,我沒有真正的慈悲心嗎?

  仁波切答:首先,我們只能盡力而為。究竟誰是真正需要幫助的人,誰又是否為假乞丐,這真的很難判斷。而且老實說,我們永遠不知道自己所給與的這些幫助,是否真的幫了對方或其實傷害了他們。我們也不知道應該要拿一塊人民幣給路邊的乞丐尤其是那些小孩們,或是給他們好好上一課。我們有什麼資格去做這樣的裁判呢?所以,對我你這樣的人來說,最好的修行就是培養良善動機,真正地發心

  問題6,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或遲或早對工作感到困擾,他們有自己的興趣和志向,但是許多工作未能滿足興趣和志向,以至於為了應付生計不得不長期甚至一輩子耗在工作上。他們該考慮生計呢?還是尋找突破口鏈接到興趣和志向?如果一時找不著突破口,如何在自己並不喜歡工作上奮斗?

  仁波切答:發願發願有一天他們能做比現在更有意義如法之事,他們能為自己所願作些事。

  問題7:我信佛教,我先生信基督教,我該怎樣引導他信佛教?

  仁波切答:我們不應該勸別人也加入我們的信仰,絕對不要用強迫性的,也不要用引誘的。信佛教的媽媽要在襪子里放糖,然後在第二天早上告訴小朋友那是給他的。

  問題8:我的好朋友認為:女人就應該在年輕的時候,迅速把自己嫁給一個大款,獲得以後生活的保障,您怎麼看?

  仁波切答:如果她們能夠咬緊牙根的話,就這么做吧。如果她們可以忍受的話。但是付出的代價很高的,特別是如果你執著自己的想法的話。

  問題9:我身邊朋友包括我都對婚姻感覺困惑,如何成功的經營婚姻?

  仁波切:兩千年前跟現在的婚姻的定義很不同的。我們現在有許多挑戰。以前沒有電視,所以先生、太太和小孩晚上都一起彈鋼琴,而現在的婚姻,先生太太必須以工作為生,因此他們有不一樣的工作,他們還有兩個電視,各看各的節目,這些狀況自然就產生一些力量來重新定義婚姻這是半開玩笑的:婚姻應該以這樣來了解,把它想成像一個公司一樣,為了經濟與人力節約的原因有一些規條;而作為一個佛教徒我要婚姻最主要的目的,應該是夫妻之間相互給予對方自由而不是互相限制、管束。

  問題10:怎樣做才可以讓自己更美?我說的不是外表,是內在。

  仁波切:我認為信心讓人更美。信心並不來源於比較,一個人應該對自己有信心,不要跟別的人和事比較。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類人,走在大街上,對自己很有自信,他們很美。

  問題11,在我生病非常痛苦時,如何保持快樂心情?

  仁波切答:有很多種不同的方法:第一種方法:願眾生所有的痛苦疾病都轉移到你的身上,如此就不會有眾生需要受苦。第二種方法去想有我必須經歷的痛苦疾病都是為我過去的業力使然,希望我所有的惡業都到這個病痛上來,這樣才能縮短我的輪迴,了結我的惡業。第三種方法去想所有的苦痛都只是自心的顯現,都是虛幻的。我之所以感受到這些痛苦,是因為我對它們的空性了解不夠深入,我的了解只是在理論上。

  問題12:我們在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東西是什麼?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最重要的是自省。如果可能的話,不要讓任何其它東西來影響我們自省的過程--——不要被宗教、甚至不要被佛教來影響。比如說當我們生氣的時候,不要去想為什麼我在生氣,不要這樣想。只要看著那個憤怒,看它如何增長,如何影響我們,影響我們的喉嚨、舌頭讓我們口乾,就看看它怎麼影響我。不要自我批判,說:噢!我不應該生氣!不要被這些影響。這是我們不可或缺的。

  問題13:生活中,面對一些很小的事情情緒沒有任何徵兆的突然爆發,因生氣而造業,此時的業具足四力。每次都會念修金剛薩埵懺悔罪業,但這樣的習氣如何才能夠從根本上對治?

  仁波切答:要對治習氣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剛開始的時候,這需要一段時間要有耐心。就好像戒煙一樣。所以每一次你能處理你的情緒時,就算只有一點點,也同樣算數。

  問題14:我是學生,很多時候我想跟我朋友談論佛法我想結合科學觀點佛教見地,所以問題是如何結合才能讓學生更有信心?

  仁波切:佛教徒緣起相依見地非常具適應性。實際上,首先,我總是說應該是科學適應佛教而不是反過來。作為科學佛教間的橋梁,相對性哲學很重要。舉例而言,「空性」這個佛教詞語可以用例如「宇宙大爆炸」為類比作理解。我想如果你是個科學家,那麼你就必須是個數學家,對嗎?在數學當中,我認為矩陣非常重要。密乘可以用矩陣作類比解釋。例如,現在,你和我把這個看成是一杯咖啡,而若你我喝了太多中國餐館供應的紅酒,那麼你和我的矩陣將會改變,這就不再是一杯咖啡。若你能夠理解這點,那麼我們就能明白關於壇城、本尊等等的意念

  問題15: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便利,各種設施(汽車飛機)及更多的電子設備(例如蘋果手機等)讓我們越來越依賴,我們的生活正在悄悄的改變,但我很擔憂,面對這樣的生活大趨勢,我該怎樣做?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很感傷的,不曉得一般人在這種趨勢下,會花多少精力去發展內在的方面。就好像一個小孩,環繞他四周的都是好吃的巧克力糖,你卻想對他說 : 吃這些對身體不好(很難影響他)。現在我們周遭有這么多巧克力工廠,持續不斷地在做更多更好吃、更便宜的巧克力出來。有一辦法是我們像快速轉帶一樣,試圖迅速地先看到你生命終了時的狀況,看到這樣的結果,吃了這么多巧克力,不健康,然後你會後悔不該吃這么多巧克力糖。同樣我們可以將我們的生命往前快轉,看看我們被所有這些物質事物分心,是不是值得?我們是否失去了什麼更有價值、更重要的東西?不一定是精神方面的,也許只是在我們家附近的山上走走,這可能是我們一直很想做,但是我們一直忙著在做這些追逐而沒有機會去實現的事情。如果能夠的話,快速轉帶向前看,一旦知道那個結果以後,我們就把它倒帶回來,然後根據我們正常的步調去進行我們的生活

  問題16:很想了解同xing戀性行為有什麼樣的果報?

  仁波切答:同xing戀性行為只是另一種形式執著,它不應該被視做比有些人喜歡吃披薩,有些人喜歡檸檬飯糟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

  問題17:容易害羞臉紅的人修什麼法可以迅速得到處眾無畏加持?

  仁波切答:發菩提心

  問題18:我要怎樣處理自己無法滿足別人對我的預期時的罪惡感?

  仁波切答:在我們到達一地菩薩之前,我們都不可能滿足別人對我們的預期。即使你已經是一地菩薩你也還是無法完全滿足別人。所以最好把你的時間和精力放在發願,升起善念,與發菩提心上。因為即使有時我們真的能做到為別人做些什麼,它還是會在我心理升起某種傲慢,而這也不必然是好的。

  問題19:我總是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我知道這樣很不好,好想把自己放下。我該怎樣做呢?

  仁波切答:去回憶你自己曾經犯下的錯誤,對別人的誤解,與自己和他人曾經產生的誤會,然後用這些事情來提醒自己你也不完美的人

  問題20:我希望以後可以翻譯佛經工作父母很擔憂,怕我這樣的想法以後會受苦,我怎樣才能實現願望?有時候會覺得非常的悲傷,覺得沒能為父母做什麼,請問仁波切要如何才能從這樣的情緒里出離出來呢?

  仁波切答:祈請普賢菩薩加持你知道嗎?峨眉山?如同寂天菩薩及許多大乘先賢所說,雖然我們認為自己是為了父母好,所以給他們錢、蓋房子、送禮物給他們,但是這些事實上只是帶給他們更多的貪念、期待恐懼。因此,最好的禮物應該是菩提心。為此,你應該發願,希望有一你能真正地回報現在的父母,以及你過去世所有的父母對你的關愛。

  問題21,人類每天都在無理佔用天下的資源。我們的工作也好像在破壞著地球。作為一個年輕的修行人,我們要用什麼心態去面對這么多的不幸呢?!

  仁波切的開示發願。因為如果你要到外面去一個個教育他人破壞環境,就憑著人性貪婪和固執的這些特質,那是做不到的。所以我們還不如發願,讓這個願望在你過世之後還會開花結果。所以發願最好的選擇。

  問題22,本人習慣鑽牛角尖,經常無法理解一般人眼中一些很簡單事情,嚴重影響到工作,應該怎麼解決?

  仁波切答:你問這個問題就已經是想太多了。你就不要去這件事情當作是個問題,你想怎麼做怎麼做,不要管別人怎樣看你

  問題23,台灣高僧說在遊戲里殺過人死後下地獄上師如何看?

  仁波切的開示我不確定這樣會下地獄,但是一直去滋養我們暴力瞋恨的習性可能不是一件有智慧的事。

  問題24,在一企業做銷售工作工作中通過種種技巧與手段塑造客戶的不安全感危機感,從而刺激他們消費。這和我修持佛法矛盾嗎?我是在惡業嗎?我該以什麼樣的心態,繼續兜售我的產品呢?

  仁波切說:這就是輪迴的本質。你知道嗎?我不說你應該辭掉你的工作也不說你應該欺騙別人,讓別人沒有安全感我要的是作為一個無明眾生,有那麼多業障,我們都只是業力的副產品而已。因為如此,一旦業的輪子開始轉動,通常就會一直轉下去,而能停止它轉動的力量又如此薄弱。我們也就只能隨業流轉。

  但是你能有這樣的覺知力,發現我們正被困在業力當中,就已經是讓業輪變慢的開始,因此你應該這么去想,而且發願所有你所接觸到的人,你的顧客等等,最終都能接觸到佛法,並且證悟,試著去建立這種修行上的連結。但這不是要你到處去宣傳佛教,讓別人變成佛教徒

  問題25,我身體有殘缺,每天都生活焦慮和憂鬱里,非常悲觀,但是現實責任身份支撐著我繼續做著各種各樣的事情我覺得就像是一個活死人,不知道下一該如何繼續?

  仁波切答:你應該試著讓你生命變得有活下去的價值那就是去學習慈悲,學習慷慨,試著去跟隨佛陀的腳步,那會讓你生命得很價值。不然追求世間的一切最終還是會令人沮喪。

  問題26: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我覺得修行工作生活會有衝突?

  仁波切答:衝突或掙扎可能來自於我們已經把精神生活物質上的生活分離了,卻又想要把它在一起,想要兩者都有。而這是人類習慣,例如佛教徒家裡有個佛堂,還有個儲藏室,兩者是分開的,在某個程度這是必要的。然而,如果分離得過度,不能把儲藏室轉化成佛堂的話,那就會有這種衝突或掙扎。我們怎麼把儲藏室或者車庫變成佛堂呢?佛陀自己講的非常清楚。他說:只要有虔敬心,我就在那裡。佛從來沒說,我只待在佛堂里。所以只要我們有虔敬心,只要我們有慈愛、悲心、祥和時,無論我們身處何處,那就是我們的佛堂,那就是我們的精神空間或時刻。可以這樣講,即使只有一剎那仁慈那就是一個神聖的時刻;即使那一剎那很短,在這短短的時刻,這個人就是個神聖的人。像這種慈愛大悲狀態,不是每天隨時都有的,因為我們非常分心散亂有很多引誘我們的事情,所以我們需要有紀律,一步一步的,讓自己有這種高尚的情懷或念頭,也許開始時一個兩個,然後慢慢增加。

  問題27:我給自己設定了成功的目標,當我非常努力地達到後卻還有失落感?為什麼?

  仁波切:這又要回到莊子。我認為人們都該讀讀他的書就會找到答案在我看來整個經濟世界的現行秩序只是錯覺。這不是在佛教。在現實世界中我們之所以覺得這些是現實是因為我們都太努力,但就像你的問題一樣,沒有人真正有成就。我常在印度的大街上看到乞討的人,他們不在乎是否能討到西紅柿或土豆,他們無憂無慮,討到什麼就吃什麼。這都是相對的。變得成功、過上舒適的生活固然很重要,但弄明白成功和舒適的意義同樣重要,對人們的生活會有幫助。

  問題28,我們常聽到這樣的教學:不執著親友,我們在生活中該如何實踐,如何與自己的親友相處?

  仁波切的開示發願。在華嚴經凈行品中有智首菩薩文殊菩薩的一段非常好的經文你應該去讀這一品。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