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請問師父,弟子在網路上看到有人說,不管在家人還是出家人,只要是宣講正法,都應該尊其如法師。但是有人又說,只有出家僧人講經才能尊其為法師,在家居士怎麼可以呢?弟子不解,請師父為我等解惑。
答:對於這個問題,本幻實在不願意正面解釋。特別在這個末法時期,正法衰弱,法弱魔強,大家多愛斗諍堅固。往往是人雲亦雲的便認為是對,倘所說與大眾認識的不大一樣,便指為非法。但是學佛法,決定要依法不依人。究竟不管在家人還是出家人,只要是宣講正法,都應該尊其如法師,這個觀點正不正確?我們絕對要依從聖言量,要看看佛在經中,究竟是怎麼說的?佛怎麼說,我們就要怎麼聽,如果佛經中說的很清楚,而我們卻以種種理由加以違背,那是不是離經一字,即同魔說呢?
佛在《佛說未曾有因緣經》中說到,在無數劫以前毘摩國的陡陀山中,一天有隻野干(形似狐狸,但體形較小的動物)被飢餓的獅子追趕捕食,慌忙之中墜落到一口井中,無法出來。經過三天的時間,野干已無生望,於是說道:遇到這樣的災禍,我的生命就要在這井中結束。一切萬物都是無常變幻的,可是我這個身體不僅沒有做一點功德,臨死還要沾污井水,還不如當初讓獅子吃掉。我的心已清凈,向十方諸佛皈依懺悔,願身口意造作的罪業於今生全部籌償,三業清凈,心住真實,生生世世遇到明師,如法修行速證佛果。
這時帝釋天主聽到野干稱念十方諸佛的名字,霍然想起過去諸佛,思忖自己沒有教導的明師,沉迷五欲享樂,不能脫離恩愛的牢獄,不禁潸然淚下。於是帶領八萬天人來到野干所處的井邊問訊法要。帝釋天主看到野干在井底兩手攀爬土壁無法出井,就想聖人應化沒有固定的方法可循,我現在看到的雖然是野干形象,但一定是菩薩化現。應當向其請教除我疑惑,也讓諸位天人聽聞佛法。
天帝說:「已經很久沒有聽到殊勝的佛法,我們處在沒有明師教導的黑暗之中,剛才您所說的絕非普通,希望能夠為天人宣講佛法教化。」
野干抬頭回答:「你身為天主卻無禮儀規矩,不看時宜,愚痴傲慢。那裡有法師在下,請法的卻人在上。連恭敬都談不上還請教佛法?佛法如清凈之水,能夠滋潤利益於人,怎麼想學習卻又心懷貢高。」
帝釋天主聽了十分慚愧。諸天隨從不禁愕然失笑,這次天主下到人間不僅白費功夫,還被教訓得慚愧起來,真是可憐。帝釋天主告訴諸位天人:不要為此奇怪,的確是我的舉止行為不妥,慚愧自己的錯誤才能讓我們聽聞佛法要旨。於是立即垂下自己的天衣,把野干接出井中。並禮敬道歉,叩頭懺悔,恭請說法:我們的確如您所說,因為沒有明師教導我們苦樂無常的道理,沉醉於五欲享樂之中。諸天為野干准備美妙的食物,野干吃後不再絕望,意外的災禍卻帶來了這樣的好事,心中充滿激動和慶幸。
野干心中想到:在畜生中沒有比野干更加醜陋粗鄙的,憑著智慧的力量才會是現在這樣。又想:我本就不喜愛這殘缺的身體和生命,之所以高興是因為這些愚痴的天人承蒙帝釋天主有一點般若智慧,帶領眾人前來聽聞佛法,讓我有了宣揚佛法的機會。於是感嘆到:妙啊,再沒有比這更另人欣慰的,我今應當宣揚佛法,成就功德。又念:今天的恩惠都是由於我的教授師傳授智慧方便所致。皈依我師,皈依我師,皈依般若智慧,皈依般若智慧。雖然我因為過錯墮落到惡道中,但卻能了知宿命因緣。般若智慧的力量能夠讓眾多天神下降人間,接濟供養於我,而且還有宣揚佛法的機會,得償心願。
這時,帝釋天主叮囑諸位天人:法師這樣說那就是一定會宣講佛法了,今天我們會得到很大的利益,應當人人禮拜,恭請請教。諸位天人都稱是,恭敬禮拜,圍繞野干,一起說道:「請和尚野干講解佛法,教導我們這些沉迷於五欲的蒙昧天人,恐怕一旦無常到來,福報享盡,墮落到三惡道,再也難以脫離。數萬億年我們才遇到這樣一次福田,希望您能開示佛法正見,不僅我們天人得到利益,一切眾生都會因此得福。願我們直至成佛和您永不相離,因為善知識難以遇到,所以要立下這個誓言。」
野干看到諸位天人殷勤勸請,想聽聞佛法,更加欣慰。告訴帝釋天主說:我曾經見到世人想要聽聞佛法,必先設置高大庄嚴的法座,然後才請法師登台說法。為什麼呢?經典佛法十分尊貴,禮敬就會得到福報,不要因為輕慢而損害了自己的利益。諸位天人聽了都立即脫下寶衣,層迭堆積成高大寶座,轉瞬之間寶座即成,庄嚴清凈無比。野乾落座,向帝釋天主說:我今天因為兩個緣故演說佛法。第一是教導天人福報無量;第二是為了報答大家布施飲食的恩情,怎能不說。
帝釋天主說:我們把您從井中救出,保全了您的性命,這個功德應該是最大的,為什麼您說報恩沒有涉及於此呢?一切眾生都希望能夠生命安樂,沒有願意死的,所以保全生命的功德應該很大啊?
野干答道:人們對於生死的喜好是各不相同的,有人貪戀生命,有人歡迎死亡。什麼人貪生怕死呢?在世的時候愚痴邪見,不信來世,遠離佛法,不遇明師,殺盜淫妄,無惡不作。這樣的人才貪生怕死。什麼人歡迎死亡呢?能夠遇到明師,奉侍三寶,改惡修善,孝養父母,禮敬師長,和睦妻子和眷屬奴婢,對人謙和恭敬。這樣的人厭惡身命,歡迎死亡。因為善人死後會因福報升天,享受五欲歡樂,惡人死後,會墮落地獄,受無量痛苦。善人歡迎死亡如同囚徒被釋放出獄,惡人害怕死亡如同被抓入獄的囚徒。
帝釋天主問道:如您所說,保全生命並無功德,的確是這樣。那麼其餘兩條原因有什麼功德呢?請您一並講一下,開導我們這些尚不明了的人。
野干回答:布施飲食能夠救濟人一天的性命,布施珍寶能夠給予人一輩子福報,但是這會讓對生死輪迴、業因牽纏更加嚴重,說法教化稱為法布施,能夠讓人脫離六道輪迴。脫離輪迴有三種人:一是羅漢,二是辟支佛,三是佛。這三種人都從聽聞佛法,如法修行而證果。眾生能夠免除三惡道的苦報,享受人天福樂都是由於聽聞佛法的緣放。因此以法布施功德無量。
野干說:是罪業報應所致,並非化現。眾天人聽了,很感驚訝和悲哀,不禁淚流,更加恭敬。對野干說:我原以為是菩薩聖者為了度化眾生而變化的形象,現在才知道是罪業報應。不知道這裡面有什麼緣故,望您慈悲,說說其中的因緣。野干說:你們這個要求很好啊,我現在就講給你們聽。
我前世曾經出生於波羅奈波頭摩城一個貧困的家庭,叫阿逸多,是剎帝利種性的貴族,聰明好學,十二歲跟隨師父在深山中勤奮學習,從不怠懈。師父亦不分日夜地教授我學問、智慧,恰當地給予指導。經過了五十年,九十六種經論、醫方、咒術、占相吉凶禍福都十分精通。其智慧學識名揚四方。那時阿逸多想:我有今天的成就都是由於師父教化的功勞,難以報答。但是家境貧困沒有能夠供養的,只有賣身報答。想到這他向師父頂禮,說道:弟子想賣身供養師父,以報答您的恩情。他的師父答道:我是山中的隱士,乞食就可以活命,沒有什麼缺乏的。你為什麼要把自己高貴的身體出賣來供養我呢?以你的智慧才學應該可以教化天下人,做佛法明燈,教化的功德足以報答我對你的恩情。千萬不要再動這樣的念頭了。阿逸多是有智慧的人,不會違逆老師的教誨,仍然留在山中乞食生活。
過了沒有多久,國王就去世了。群臣商議,宣告國人,召集所有才學之士,一起演講辯論,獲勝者就擁立他為君主。阿逸多也應召前來,和諸位飽學之士有五百人,在七天中共同辯論,沒有能勝過他的。群臣十分高興,召集婆羅門等貴族,禮拜阿逸多,擁立為王。阿逸多看到這樣的情況,喜憂兼並,想到:如果作了君主,恐怕會產生驕慢習氣,貪求快樂,導致人民的痛苦,死後還會墮入地獄,受諸痛苦。如果不做這個君主,自己家境貧困,無力供養師父,報答他的恩情。思考再三,最後決定接受大家的擁立,為了能報答師父,供養自己的父母,決心稱帝。接受王位後,阿逸多王就派遣忠誠的大臣帶領座駕馬車,幢幅寶蓋,香花樂舞,種種飲食,到山中迎接師父,回到都城供養。另外建立庄嚴的七寶宮殿,雕花刻樓,繪畫彩色來裝飾。床卧被褥,飲食醫葯,園林花果,泉水浴池一切完備,供養師父。阿逸多王和舉國臣民,天人宮女,每日都跟從師父受持十善法戒,這樣過了一百年。
那時邊境上有兩個小國,互有仇怨,各自召集兵馬討伐對方,戰亂多年雙方都沒有獲勝。兩個國家,一個叫安陀羅,一個叫摩羅婆耶。安陀羅王召集大臣商議,讓大家獻計獻策,用什麼方法能夠吞並佔領對方。大臣們說:阿逸多王出身微賤,雖然身居王位,寒微之意尚有。身居帝位以來奉持十善,從不邪淫,雖然有宮女,一年當中也親近不了幾次。按我的想法,我們從國中挑選美貌可人,端正年少的女孩一百人,打扮漂亮,派遣忠誠使者,附帶貴重寶物和秀女,前往貢奉。如果他接受了,請他派遣百萬強兵,幫助我們攻打,一定可以攻克。
於是按照這個計策,寶物美女很快備好,派遣使者前去奉獻給阿逸多王。阿逸多王得到眾多的美女寶物後十分高興,便問:你們大王送給我這麼好的禮物,想要有什麼報答呢?使者稟告說:摩羅婆國是大王管轄統治的地方,但是他們的國王十分奸詐狡猾,不知化度國民,自己荒淫無道,不整頓國政,人民被他毒害,看到他猶如敵人一樣。所以特地請大王派遣百萬強兵,協助我們降伏他。我們奉獻寶物秀女表示誠意,正是這個緣故。阿逸多王說:很好。遂即派遣精銳兵士百萬眾。安陀羅王也從自己國中派遣百萬人馬,一起合力前往討伐。經過一百天的戰鬥,傷亡過半才獲勝,摩羅婆王和其宗族都被殺死,數千萬人的生命就這樣沒有了。阿逸多王自從得到了眾多美女,情意迷亂,忘記了自己原來的初衷。奢侈荒淫,貪諸享樂,不理國政,百官群臣竟相作亂,搶掠百姓為奴,風雨不調,饑民遍野,他國乘機前來侵掠。阿逸多王從此亡國,自己也死了。
阿逸多王死後墮入地獄,受到種種痛苦茶毒。由於前世學問智慧的力量得知宿命,懺悔自責所做罪業,立即從地獄命終,生到餓鬼道。在餓鬼道中仍能得知宿命,懺悔罪業,修十善業。便立即從餓鬼道脫離,投生道畜生道成為野干。由於智慧的力量,仍然知曉前世宿命,改過修行,奉持十善,也教化同類修行十善業道。這次遇到獅子捕食,一時恐懼墜落井中,安心待死,希望離苦得樂,往生天界。由於你們救我出井,讓我的願望沒能實現。我經受的辛勞痛苦什麼時候才能結束啊。所以說你拯救我的性命是沒有什麼功勞的。
帝釋天主說:您所說善人喜歡死亡怕是不對,為什麼呢?法師您在井底,如果不投入我們垂下的天衣就無法出來,也就不能得救。您之所以得救是因為法師自己的主動。可見並非不願繼續您的生命,怎麼說不貪戀生命呢?
野干說:我之所以投衣得救是為了三個重要緣故。第一個緣故是為了不違背帝釋天主您的願望。違背他人的良好意願,導致其不能實現,會受苦報。給他人帶來苦惱,生生世世自己所希求的願望都得不到實現,等於是給自己苦惱。並非為了貪戀生命。第二個緣故是見到諸位天人是想聽聞佛法,為了給大家宣講正法,做法布施的緣故。如果應當說而不說就是吝嗇佛法智慧,這樣的果報是生生世世盲隆黯啞,六根不靈,生活在偏僻的地方,沒有智慧。雖然所處的地方是不錯,但是心智不開,學什麼都不能成就。這也等於是給自己帶來苦惱。並非是為了貪戀生命。就如同世人由於前世布施修善,由於福報得生為人,各種願望都得到滿足,擁有眾多財富。有貧困的人來乞求施捨卻因為吝嗇的心不肯布施,貪吝的果報會轉世生於餓鬼道中,時常飢渴,冬日沒有衣物禦寒,夏天沒有陰涼避日。這樣痛苦的日子要數千萬年才能結束,然後轉生到畜生道,吃草飲水,愚痴無知。或在污穢的泥濘中進食。貪吝佛法智慧的罪過就是這樣。第三個緣故是為了教化宣說佛法,利益一切天人大眾,另大家智慧增長,這是法布施,是功德無量的事情。
野干答道:宣講正法,能夠讓人們知道有來生後世,作善會得福,作惡會受報,修行可以得道。由此功德後世會智慧明達,了知宿命。如果轉生天界就能成為天人的導師。如果生在人間就是轉輪聖王,用十善教化天下人民。如果是國君,會以正法治理國家,通達宿命。因為了知宿世因緣,心不會放逸。身居尊貴,享受五欲快樂就會有魔事擾亂毀壞,讓人迷惑造作惡業。一時犯錯受到惡報的時候,由於智慧力的緣故能夠迅速兔除苦報,轉生天界,智慧光明會逐漸增長,成就菩薩道,所以佛說教化的福報無量無邊。
帝釋天主聽後十分喜悅,說道:好啊,好啊。就像您說的,我們這些天人,今天才知道財布施和法布施的區別。財布施如同豆綠大的燈光在很小的房間中,法布施如同太陽的光芒照耀天下一切,所到之處黑暗消失,因為日光的本性就是光明的,所以能夠照耀一切事物。法師您今天也是這樣,由於從前修習正法,智慧通達,現在又以智慧光明解除眾生愚痴的黑暗。
帝釋天主說完這番話後,八萬天人都肅然起立,端正衣服,恭敬頂禮。
大家自己想一想,野干是畜生因為知道佛法,為帝釋和諸天人講法,尚要尊其為法師,對它恭敬頂禮供養,又更何況是人呢?有人指出,在家居士縱然宣講正法,也不能尊其如同法師,我不知道他這種說法,是違背佛言,還是遵從佛言呢?學佛的人,不依佛經所說,只依個人情見,究竟是正見還是錯見呢?要知道「經法貴重,敬之得福,不宜輕心,自虧福也。」凡是認為僧人說法可以尊他如法師,而居士講法則不以為然,甚至輕慢誹謗,這正是佛經中所說的不宜輕心自虧福也!乃到僧人現僧人相講法時則會恭敬,若僧人一退隱僧相再講經,縱然講法已比之前更加殊勝,則全然不屑一顧,還要攻擊破壞。不想想帝釋天王和眾天人,在知道野干不是菩薩化身,是罪業報應所致時。眾天人聽了,不但沒有輕慢,反而很感驚訝和悲哀,不禁淚流更加恭敬。這與那些輕慢在家人說法的所謂的學佛人相比,真是天地之別!真學法與假學法,由此也可見了。
另外,玄奘大師在印度學法時,曾親近過勝軍論師,勝軍論師他是一位居士。居士被人尊稱為論師,如果在今天恐怕要受到某些我慢人的批評了。又玄奘大師還去親近他學佛法,並且好多出家沙門、婆羅門、外道各派學者、國王、大臣、商主和豪門大族,都爭相前往求見,恭敬地向他請教,跟他學法的弟子,十戶中有六戶都是。如果在今天,恐怕又要受到某些我慢輩的攻擊了。在玄奘大師《大唐西域記》中言:「杖林中近有鄔波索迦闍耶犀那者,(唐言勝軍)。西印度剎帝利種也,志尚夷簡,情悅出林,跡居幻境,心游真際,內外典籍,窮究幽微,辭論清高,儀範閑雅。諸沙門、婆羅門、外道異學、國王、大臣、長者、豪右,相趣通謁,伏膺請益。受業門人,十室而六。年漸七十,耽讀不倦,余藝捐廢,惟習佛經,策勵身心,不舍晝夜。」
近代江味農居士,於《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中說:「若尚未正式三皈,只稱信士、信女。不稱佛弟子,及優婆塞、優婆夷也。優婆塞、優婆夷,皆可講經說法,而為法師。惟不可為皈戒師。因自己未受具足戒之故。三皈依,即是戒也。今世有向在家善知識請求皈依者,此誤也。當知請求皈依,乃是請求為傳三皈依戒。此事只可向出家善知識請求也。若向在家善知識請求講經說法,為其弟子,依以為師,則固無不可者。如其志願真誠,堪以教化。善知識亦不宜一味峻拒也。」
江味農居士說到,男居士女居士,都可以講經說法,而為法師。或許有些自以為是的人,要輕慢江味農居士,認為他只是一個在家人,又不是出家的高僧大德,所說的話不足為道。你或許自大狂妄,敢輕慢江味農居士,但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眾人所敬仰的印光大師卻對他贊嘆有加。印光大師在《江母郭太夫人西歸事略發隱》中說:「味農江居士,端莊謙遜,有古人風。其修持誠懇嚴密,唯期實益。凡談玄說妙,好高務勝之習氣,概無有焉。光雖欽其天性淳篤,意其家庭鈞陶,必有大過人處。及見太夫人西歸事略,知居士之資於母者獨厚。是知世有賢母,方有賢人。」又說到:「而味農居士,又特擴充母訓,精研佛學。」印光大師從不妄加贊嘆別人,但印祖說江味農居士,端莊謙遜,有古人的風范。他的修持誠懇嚴密,只求真實利益。凡是談玄說妙,好高務勝的習氣,一概沒有,且又是精研佛學的人。試問這們的一位修行人所說的話,豈可以一句不足為道而全然否定?
不管在家人還是出家人,只要在宣講正法,都應該尊其如法師。這話究竟是對還是錯,本幻已經引過佛經,和昔日大德的著述。心謙虛明道理的人,自然可以分辨事實真相。倘若佛金口所宣的法,不以為然,那就不是我能再說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