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凈土攝機,確實很廣了,我不敢再議論了。但也曾經聽到有唯心凈土,本性彌陀的說法,我暗中歡喜了。當我看到凈土經論,所謂的凈土,就是十萬億土外的極樂啊。所謂的彌陀,就是極樂國中的教主啊。這個卻是他我分明,遠在唯心本性之外了,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答:你的話有局限了,不了解你的心是廣大而明妙的了。《楞嚴經》說:「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身體以及外面的山河虛空大地都是妙明真心中的東西)又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怎麼會有佛土不在人心中的呢?當知凈土唯心,心外沒有土,如大海的出現群泡,沒有一泡能在海外啊。唯心凈土,土外沒有心,猶如眾塵的依靠大地,沒有一塵不名叫地啊。又當知先聖有說過,唯有這一心,具有四種土。一是凡聖同居。二是方便有餘。三是實報無障礙。四是常寂光啊。
一凡聖同居土,自然分為二類。一是同居穢土,二是同居凈土。一同居穢土,就是娑婆世界之類啊。居住其中的,有凡有聖,而凡聖各有二部分。凡的二部分,一是惡眾生,就是四惡道啊。二是善眾生,就是人天啊。聖的二部分,一是實聖,就是四果阿羅漢和辟支佛,通教的七地,別教的十住,圓教的十信後心。通惑雖然盡了,報身還在,都名叫實啊。二是權聖,就是方便、實報、寂光土中法身菩薩以及妙覺佛,為了利益有緣眾生,應化生到同居土,都是權巧方便啊。這是與凡共住,所以說是凡聖同居。四惡道共住,所以說是穢土啊。二是同居凈土,就如極樂國,雖然果報殊勝,不是其它可比,但也是凡聖同居,為什麼呢?雖然沒有四惡道,卻有人天,因為生那國土的,未必都是得道的人。如經上說,犯重罪的,臨終懺悔念佛,就能往生,所以知道雖然具有煩惑污染,也能住啊。聖人居住權實,類比前面可知。但因為四惡道,所以名為凈。有人說,具體查明土相,又多有不同。如無動界,雖然是凈土,還有男女以及須彌等。凈土既然有不同,穢土也應當有不等啊。
二方便有餘土。二乘,三種菩薩,證方便道的住處啊。為什麼呢?如果修空假二觀,斷見思通惑,斷盡塵沙惑,別惑無明沒有斷。舍分段生死的色身而生到三界外,受法性身,就是有變易,他們住的凈土,名叫有餘,無明沒有斷啊。名叫方便的意思,就是方便修行人的住處啊。所以《釋論》說:「出三界外有凈土,聲聞辟支佛出生其中。受法性身,非分段生也。」
三實報無障礙土。沒有二乘,純粹是法身菩薩居住的。破無明,顯法性,得真實果。而無明沒有斷盡,滋潤無漏的凈業,受法性報身,也名叫果報國。《仁王經》說「三賢十聖住果報」就是啊。因為觀實相,發真無漏,得到的果報,所以名叫實。修因沒有一定,色心沒有障礙,所以名叫實報無障礙土。《華嚴經》闡明「因陀羅網世界」就是啊。
四常寂光土。是妙覺極智所照如如法界的理,取名為國。也名叫法性土。只是真如佛性,不是身不是土,而說身土,離了身沒有土,離了土沒有身。取名身土,是一個法二個意義。普賢觀察到,是毗盧遮那佛的住處,名叫常寂光。
前二土是應,就是應身佛住的。第三土也是應也是報,就是報身佛住的。第四土只是真凈,不是應不是報,法身佛住的。又說:「常即法身,寂即解脫,光即般若。」如世間的三點,不是縱橫並別,名叫秘密藏。諸佛如來游居的地方,真常究竟,極為凈土。這樣看來,所謂十方微塵國土,只是我心中的土啊。三世恆沙那麼多的諸佛,只是我心中的佛啊。知道這點,就知道沒有一土不是依我心而建立,沒有一佛不是由我性而發現。那麼十萬億外的極樂世界,卻不是唯心的凈土嗎?極樂國中的教主,卻不是本性的彌陀嗎?又當知只有這一心,具足包含十法界。身與土融通,重重無盡沒有障礙。又當知心佛眾生,這三方面沒有差別。眾生與佛互現,念念交互融通。所以說:「諸佛心內眾生,塵塵極樂。眾生心中諸佛,念念彌陀。」又說:「十方凈穢,卷懷同在於剎那。一念色心,羅列遍收於法界。」並且天真本來具有,不是緣起新成的。一念是這樣,一塵也是如此。所以能夠每一塵中一切剎,每一心中一切心。每一心塵又互相周遍,重重無盡無障礙。一時頓現不是隱顯,一切圓成不是勝劣。如神珠的頓時包含眾寶,如帝網的交映輝映。我心既然如此,眾生與佛的體性同等。這樣看來,那麼才明白了遷移神識過億佛土,實在是生到自己心中。孕育九品蓮花,哪裡逃出剎那的邊際內。又說:「極樂遍在一切處,舉一而全收也。」如帝釋殿上,千珠寶網。千珠光影都進入一珠,一珠光影遍入千珠。雖然每珠互相遍照,這珠不可當作是那珠,那珠不可當作是這珠。參而不雜,離而不分。每一個遍彰,也沒有所在。極樂凈土,就是千珠之一。十萬億國,也是各千珠之一。至於三乘人天,下到地獄餓鬼畜生修羅,每一個無非是千珠之一。阿彌陀佛,也是千珠直接顯示一珠。見一佛,就是見十方諸佛,也見到十方九界眾生。微塵剎海,十世古今,一印心中頓時圓滿,沒有多餘的法了。如上面引用的,都是佛祖聖賢傳遞相互發揚的明訓啊。知道這個理,就知道所有剎所有塵,每一塵都是唯心的極樂啊。一塵一佛,每一佛都是本性的彌陀啊。又有什麼疑惑呢?
問:既然說凈土穢土融通,每一塵都是極樂,為什麼娑婆世界卻不免污穢呢?
答:凡夫業力感應,凈就是穢。佛眼看到的,穢都是凈。哪裡有釋迦如來的報境果然是穢呢?
問:含攝沒有多餘,我信唯心的廣大了。圓融沒有障礙,我信唯心的奧妙了。無奈的是尚且滯留迷情,沒有脫離穢業。那我唯心的土,怎麼能凈呢?
答:心垢土垢,心凈土凈。所以《維摩經》說:「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那麼要凈那心,舍離凈土的修法,沒有別的能夠了。
答:凈土沒有修,修是因為執迷有。法沒有高下,高下由於根性。根有多種不同,修就分有多類。整理那多類,總共有三門。一是觀想。二是憶念。三是眾行。都是依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作為宗主啊。
一是觀想。如《觀經》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所以你們心想佛時,這心就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所以應當一心繫念諦觀阿彌陀佛。」天台《觀經疏》說,「諸佛如來」以下,廣泛說明諸佛。「是故應當」以下,遍觀彌陀。「法界身」的意思,是報身佛的法性身啊。眾生心凈,就是法身自在,所以說「入」,如白日升天,影現百川,說明佛身自在,能隨物映現啊。又法界身是佛身,無處不在,法界為體。得到這個觀佛三昧,解入相應,所以說入眾生心想中啊。是心作佛的意思,就是佛本來是無,心凈所以有。是心是佛的意思,前面聽到佛本來是無,心凈所以有,便認為條理分明,所以說「即是」。開始學名叫「作」,最終成就是「是」。《妙宗鈔》解釋說,要想佛身,應當明白觀體。體是本覺,因緣生起成為能觀。本覺就是諸佛法界的身,因為諸佛沒有別的可證,完全證的是眾生的本性啊。如果始覺有功,本覺才彰顯,所以說「法身從心想生」。又彌陀與一切佛,是一身一智,應用也是一樣。彌陀身顯,就是諸佛身。諸佛相明,就是彌陀體。所以廣泛說明諸佛,作為彌陀的觀體。從「法界身」以下,是從感應道交解釋的。從「又法界身」以下,是從解入相應解釋的。《融心解》說,如果沒有前一個解釋,那觀就不是觀佛。如果沒有後一個解釋,那眾生與佛的體性不同。二種解釋相輔相成,就是今天的觀法。《妙宗鈔》又說,如今的心觀,不是直接在五陰觀照本性佛,而是托他佛顯示本性。所以先說明應身佛入我想心,其次說明佛身全是本覺。所以應身佛顯現,知道本性的光明。托外義的成就,唯心觀成立。如果論「作」「是」,就是不可思議的三觀啊。因為或破或立名叫「作」,就是空假二觀啊。不破不立名叫「是」,就是中道觀啊。全是而作,那三諦都是破都是立。全作而是,那三諦都不是破立。就是中道的空假名叫「作」,能破三惑(見思、塵沙、無明),能立三法(真諦、俗諦、中諦)。所以感應他佛法報化三身的圓滿應現,能成就我心的法報化三身當來的果報。就是空假的中道名叫「是」,那麼全惑就是智,全障就是德。所以心是應身佛,心是果報佛。所以知道「作」「是」是一心。修行這三觀,是諸觀的總體,一經的妙宗啊。又說,這觀能使四佛土清凈,這樣才是這部經的宗致。甚至說,這部經本來是因為韋提希夫人厭離同居穢土,要求同居凈土。所以談妙觀,觀極樂的依正。三觀如果成就,粗垢先落下,不是有餘凈土,更往生哪裡呢?須知正是為了往生同居凈土,所以立三觀。實在因為觀妙,能破三惑,不只是感應同居凈土,隨那惑斷的淺深處,自然感應有餘等三種凈土。如病須要用藥,本來是為了身安,卻求得仙方,修合服用,不但身安,並且能輕骨。身安可以比喻往生同居凈土,輕骨可以比喻感應上三種凈土。只是一葯,效果卻很深勝。如一妙觀,能清凈四土。解說,韋提本來要舍穢取凈,而佛的示觀法,舍穢必定徹底清盡,顯凈沒有遺漏。如月蓋為了免除毗舍離城的疾病果報,所以請求觀音。等到菩薩宣咒,卻能消伏三毒的根,具足五眼的果德。所以一心三觀求生凈土的人,把三惑作為穢土的因,把三諦, 作為凈土的果。所以別惑盡,就是寂光凈土,是究竟三諦啊。別惑沒有盡,就是實報凈土,是分證三諦啊等等。如上面說明的一心三觀,能破三惑,能凈四土。其中有惑還沒有破除而往生安養同居土的,依託勝境增修,那麼有餘等三凈土可以期待了。並且經教有說,五濁的輕重,感應同居土的凈穢。而圓觀的輕濁所感應的同居土,依報正報最清凈。比修戒善以及其餘經眾善法感應的安養土,那相狀是天地的不同。所以天台宗把圓觀作為定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