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誠法師:「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前言-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泛指自己經歷的事,自己知道甘苦。

  出自一: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某甲雖在黃梅隨眾,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受入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行者即是某甲師也。」

  出自二:唐·裴休《黃櫱山斷際禪師心法要》:「 明於言下忽然默契,便禮拜雲:『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某甲在五祖會中,枉用三十年工夫。』」

 

  1、網友請問法師,從無力擔責,到不敢擔責,到當仁不讓,心的狀態感覺,經歷了哪些變化?

  學誠法師鹽是什麼滋味?咸。咸是什麼滋味?只有自己嘗過才能回答。

 

  2、網友極樂是怎樣一種體驗?

  學誠法師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等你證到了,才能體會到。

 

  3、網友怎樣才能區分感情是被壓抑了還是釋放了?

  學誠法師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是看別人,是要看自己的心。

 

  4、網友近看印祖文鈔,得知若肯至誠念佛觀世音菩薩必有感應,若泛泛悠悠感應也如此,請法師開示兩者區別?

  學誠法師悠悠泛泛還是至誠恭敬都是自己內心狀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祈求三寶如同叩鍾,大叩大應,小叩小應,不叩無應,佛菩薩無分別,全看自己的心有幾分信敬。

 

  5、網友如何理解「說即是錯」?

  學誠法師佛法最深的境界,是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必離言而顯。若執著言說,就落入了分別的窠臼,求第一義則難到。但要注意這句話是為了破除對言說的執著,並不是要否定語言作用,若執為「言說無益」,又進入了另一個執著。言說與義,非異非不異。

 

  6、網友想請問您,為什麼我看見一些學佛的人恐懼地獄,為什麼我覺得他們並不快樂;為什麼我看見一些學佛的人無情無義,說臨死的時候誰也不走,會拖累自己。我去寺廟里,看見他們早早的起床了,可是白天還是困;聽見他們討論神神叨叨的,帶些緊張色彩。難道學佛不該使人快樂嗎?

  學誠法師學佛給人帶來究竟快樂,眼前可能會有一外在的苦。但如果修行對路,當下內心就是光明快樂的。你所見的只是一部分表面現象,一則,這些人是就能代表學佛」?二則,你不了解他人的過去、不知道他經歷過的一切,也沒看到他的內心

  學佛修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僅各人情況不同,每個人修行過程中會有起伏、有進退,如果挑選有問題的部分去看,就會覺得都是問題;如果挑選好的一面去看,就會得出相反的答案。我們所見的,其實都透過了自己「思維」的濾鏡。真的想知道學佛是怎麼樣的,唯有自己去體驗、去感受。

 

  7、網友我在快樂中才能努力工作,如果是壓力就不行,不明白是為什麼?是過去工作中總完不成目標,對目標恐懼嗎?該怎麼解決?

  學誠法師:不要多想「完不成怎麼辦」,要多想「怎麼才能完成」。

 

  8、網友弟子因為學佛窮盡究竟,橫向無邊無際縱向無始無終地把這個世界想了個明明白白生死無別無二。弟子雖少煩惱了,可是仍然不得喜樂弟子不知道該怎麼活了,就這樣活著嗎?

  學誠法師:「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

 

  9、網友弟子平時總覺得昏沉沉的,想聞思修也提不起心念身體雖然沒有病,但是總想躺著弟子實在想調整,但是總感覺身體不聽指揮,請問師父,該怎樣用佛法調整自己?

  學誠法師多幹活。為父母、為三寶、為大眾去承擔、服勞。

 

  10、網友如何凈除內心煩惱?

  學誠法師煩惱的根源是我執,凈除了我執,一切煩惱都無處可依。但這是不容易達到的,所以我們才需要不斷修行

 

  11、網友上師,如何才能放下,改變自己的認知嗎?改變之後我還是我嗎?

  學誠法師你現在的認識,跟一歲、十歲時候的自己一樣嗎?我們的身體天天都在改變,念頭、認識也天天都在改變,本來無我,哪裡有一個「我」可以執著、擔心失去的呢?既然「我」都沒有,又有什麼人事放不下呢?

 

  12、網友學佛意義什麼呢?讓人快樂解脫嗎?我覺得我好像學偏了。

  學誠法師學佛意義,根據自己的發心不同,有三層。第一層,斷惡修善、助人為樂,積累福報,讓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滿;第二層,勘破生死,永斷輪迴;第三層,推己及人,自己得到究竟解脫還不停止,要幫助一切眾生都斷一切苦、得究竟樂。如果自己目標不明確,學一學就會內心沒有力量,走不下去,沒有很真實、很踏實的感覺這一點,必須要依靠善知識的引導,長期聞思修,才能慢慢建立起來。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修行。不要抓著一個點,聽了一句佛法,就急急忙忙去「修行」了,卻連修行目標不清楚。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