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凈土百問(2)

  問:關於臨終往生是否需要正念「憶佛念佛」的問題。是否只要平時具足信願持名,臨終不論什麼情況,乃至昏迷,亦得往生?

  答:這個問題實際上涉及到往生條件問題。往生條件乃是信願持名。有一觀點認為臨終時一定要有正念,一定要念頭落在阿彌陀名號上才能往生。否則便不能往生。這個說法聽起來好象蠻有道理。然就凈土特別法門往生而論,卻要慎言。如果凈業行人念佛功夫良深,臨命終時,正念在阿彌陀佛上,則決定往生。對此我們要提倡,要鼓勵。身體力行。但是卻不能把這視為往生的唯一標準念頭沒有放在彌陀佛上就不往生正念才能往生,意味著把自力功夫還是放在了第一要素。真如此,則在往生這一緊要關頭,阿彌陀佛在起什麼作用呢?難道阿彌陀佛那麼的被動?五劫的思惟無量劫修行,整個的大願都是要救度每一個眾生法界當中不遺留一個眾生滑入輪迴。有著這樣的大悲心,難道在我往生之時不施展威神願力,予以幫助,這可能嗎?我們平時只要具足信願持名,臨命終時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便會法爾自然地展現在被救的眾生身上令其往生凈土。這是有聖言量依據的。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支婁迦讖譯),是五種譯本中最早的譯本。其中談到三輩往生邊地疑城的情況。先看中輩和下輩疑城往生情況,以明了阿彌陀佛在眾生臨終時是如何令其往生的。

  經中談到中輩往生時,主要是指不能出家行作沙門者,然應飯食沙門,建造佛寺佛塔燒香散花燃燈等等。然這類行人平時做這些功德,「若其然後中復悔,心中狐疑不信分檀布施作諸善後世得其福,不信有無清凈佛國,不信往生國中。」他中間有懷疑了,不信這些事了。或者「暫信暫不信」,他便或不念佛了,或以輕浮心來念。那麼「其人壽命病欲終時,無量清凈佛,則自化作形象令其人目自見之。口不能復言,就心中歡喜踴躍」,此人臨命終時自因業力必然會下三惡道,阿彌陀在這個時候開始他的願力作用了。就自己變化成佛形象,讓這個亡者親眼目睹。這個人口裡都不說話了,但是心裡非常踴躍。同時他後悔原先的疑心,悔過原來的過失並懺罪,接續念佛求生。這樣,「其人壽命終盡,則生無量清凈佛國,不能得前至無量清凈佛所」。生到邊地疑城,不能見佛,不能聞法,不能親近比丘僧。這種人生到邊地疑城是由生前修凈土法門時,心口各異,沒有真誠心狐疑佛經所述的西方極樂世界的存在,求往生志向不是很堅定這種人按自因自果,應當落三惡道中。阿彌陀佛哀愍之,以威神願力接引他的神識到西方極樂世界。那麼這句「威神引之去耳」,證知往生全憑佛力,無關行人有否自力正。即有正念,也是阿彌陀加持所致。

  下輩往生條件中,如連中輩往生者那種廣做福德條件也不具備。沒有能力飯食沙門、廣修供養、建塔建寺等,然而宜應專心致志地念佛。「要當齋戒,一心清凈晝夜常念,欲往生無量清凈佛國,十日十夜不斷絕,我皆慈哀之,悉令生無量清凈佛國」,是阿彌陀佛哀愍令他生到西方凈土!甚至於十日十夜念佛亦不堪,經中又開出了更方便的方法。「下當絕念去憂,一心齋戒清凈,至意念生無量清凈佛國。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壽終皆得往生其國」。只要我們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斷絕念佛,阿彌陀佛悉能令行人生安養剎土。因為佛力佛智不可思議啊!

  臨命終時,當我們的神識最後離開身體的時候,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會在亡者最深層的阿賴耶識中產生作用,引導神識回歸凈土。《普賢行願品》中談到臨命終時引領神識往生一事。「若復有人聞此願王,一經於耳」,他只是一經於耳的功德就能夠超過微塵數佛剎相續不斷地上供諸佛下化眾生所有的功德那是「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說明一經於耳的功德這么大。然後「或復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它就能夠消除宿世的業障,能夠得到人天恭敬,能夠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唯此願王不相舍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證知,聞到十大願王,乃至書寫一四偈,其願王能夠滲入眾生阿賴耶識中,臨命終時引導神識到西方極樂世界中去。同樣阿彌陀佛五大劫思惟的的大悲願力,我們常常去讀誦它,常常去思惟它,依教奉行,亦能夠在我們一切諸根悉將散壞,一切親人悉將舍離,一切都不復相隨的時候,這個四十八大願王,引導我們一剎那中到西方極樂世界中。要知道阿彌陀佛是以眾生心為心的,阿彌陀佛所有的法身報身化身和四十八大願的全體願力都在我們眾生的心內。我們的業報身以何種形式死亡,何時死亡?這都虛幻的泡影。我們認為的非正常死亡,在阿彌陀佛眼裡它都的很正常的。吾人生生世世曾造作諸多的惡業還會有多少善終的呢?但是阿彌陀佛就要救度我們這些不得好死的人。他的願王力量已經達到我們阿賴耶識的深層。臨終的昏迷是第六意識的昏迷,而滲入藏識中的彌陀願力會為離體的神識導航的。

  只要平時具足信願持名,乃至一晝夜工夫。阿彌陀佛保任我們往生經典是說,我們還耽什麼心呢?甚至睡夢中亡故,也能往生。睡夢時,亡者第六意識都在睡眠狀態他是怎麼往生的呢?對此,我們得站在彌陀佛的大悲願力的角度去思惟。我們與阿彌陀佛是同體的,佛憐念我等,如母憶子。我們平素信願持名已經盡了最大努力,至少念過一晝夜佛號了,阿彌陀都能夠保證我們往生。我只要在因地當中符合一晝夜念佛條件,阿彌陀佛決定保證我們往生經典是說,吾人亦當如是信順,深信佛智。

  第十八大願:「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請注意這個乃至十念。這個十念通平時,也通臨終啊。通平時有很多的包括宗門教下的祖師大德,只要修十念法門都能往生。對阿彌陀為我們設立的底線往生保要有決定信心。這樣才能得到安心,得到安樂。如果堅執臨終一定要正念才能往生,或雲要有清凈心才能往生,或雲功夫成片才能往生,如果被這些觀點牢籠,我們就難免憂慮恐懼、不安,如是便偏離了凈土法門安樂的特質,亦有違於阿彌陀佛「一切恐懼為作大安」的悲願。吾人當服膺永明大師「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的慈示(信願稱名即為凈土),老實念佛,莫換題目。自知當往生心生歡喜。因彌陀大悲光明,攝持不舍吾等眾生故。

  問:對於一個初學者,我應該上哪一類課程才能夠多了解佛法?而能應用在生活上呢?如果上課時候感覺很困,這是不是表示我與佛法暫時還沒有緣分?

  答:學佛同修,一接觸到大海般的佛法就想博覽遍學,順應這個因緣,各佛教機構亦開辦種種學習班,開設種種課程這是佛教興盛的表現,吾人宜隨喜贊嘆。然選擇哪些佛法課程來修學,卻要自揣根機,審慎抉擇。吾人生斯濁世,慧淺福薄,壽命短促,如欲遍學諸法,恐不堪勝任。宜選擇應機法門一門深入,庶幾獲得佛法之實益。如仁者真為生死來修學佛法,便宜選擇凈土念佛往生一法。念佛法門無論是久修還是初學,也無論是上智還是下愚,悉皆能得利益。所謂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根利智念佛,不會有下抑之羞憾;下下根人念佛,卻有高攀之榮耀。若念佛者,能與諸上善人觀音、勢至等聖眾作勝友,是何等地慶幸!是故,初機行人宜對凈土主要經論加以了解。諸如凈土五經一論與中國凈宗祖師的著述,像《印光法師文鈔》、《凈土十要》、《龍舒凈土文》等。通過這些基本典籍的研讀,對凈土法門植下堅固信根後,方可涉獵大乘方等經典。尤其重要的是,要將聖言量與祖師開示落實在生活行持中。奉行凈業三福老實執持名號,或一萬、或三萬,念佛能開發般若智慧。日常生活智慧行,便得自在安樂。以智慧做事,無論是從政、經商、治學、務農,還是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都能發心性深潛之能量,令我們的事業做得更卓越,對人就慈悲卑以自牧,謙光可掬,好事與他人,壞事留自己,自可營造出和諧的人關系。如是佛法提升世法,相得益彰,才是我們學佛真正的利益所在。

  至於聽經時感覺發困,是由昏沉重,宜生至誠恭敬心自愧自責,加以對治。對講法者作醫師想,對所說法作良藥想,對自己作患者想,對佛法稀有難遭想。攝耳聆聽,自可排遣睏乏,安享法味,獲致法益。

  問:法師慈悲,我們常聽您講念佛感應道交,到底怎麼才算是感應上了彌陀慈悲願力?

  答:我們講念佛法門的奧妙,理則是感應道交,這是這個世間上,這個法界當中,最深邃的心性上的學問,屬於這種悟境的范圍,不是屬於第六思維邏輯范圍。就是用我們至誠懇切念佛的心,這叫「能感之機」。法界在一種所應之力量,這種力量就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的願力,這就是所應。這個道,是吾人現前一念心性,與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的願體乃是同體這就是深邃之道,或曰清凈之道。透過這樣的同體的渠道,我們跟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能交融在一起,能互動,能溝通,這就感應道交。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我們念佛也不要去追求什麼境界你說念佛的時候,能在這佛號當中找到一種安心,獲得一種歡喜,就跟阿彌陀感應道交了,歡喜就在我們身上體現了。我們這句佛號能夠念得綿綿密密,不中斷,相繼,那麼這是彌陀名號當中的不斷光在加持我們了,我跟彌陀感應道交上了。在念佛的時候,這句名號讓我生起了這種慚愧心、悲痛心、感恩心,這些都是彌陀佛的力量願力名號在我心性上開顯出我們自性的一些善的力量這就是感應道交了。這是一般的用平常心去理解感應道交。再就是如果從瑞相上來看、靈驗上來看,也是具有的。但這不要去追求。比如我們念得比較清凈的時候,會忽然聞到一種異香。這個如果是有心去求,一定聞不到。往往在無心的時候,會忽然傳過來。名號溝通著娑婆世界極樂世界在我們的一種無作妙用心性當中,名號法爾自然地西方凈土的寶香傳到我們這個地方音樂光明蓮華,這些也都是存在的。你出現這些境界也不要去執著它;沒有出現這個境界也不要懊惱。我在彌陀心中念佛,佛在我心中應和;即念即應,妙感難思。是故,念念都是彌陀佛,就是最好的境界也就算最妙的感應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