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師說故事之積善篇

一、舜王捕魚

舜王年輕時有一次在家鄉看到一群人捕魚,有年輕的、有年老的。魚多的地方都被年輕人去了老人斗不過年輕人也不願意爭執,就到比較遠的、魚少的地方工作。舜看到這種情形他也去捕魚,實際上他的目的不是捕魚,而是去感化這一年輕人年輕人也有幾位會禮讓老人他就贊嘆;有些橫行霸道,他也不說,隱惡揚善。過了幾年,那些頑固不靈的人都被他感化了。可見只要以真誠心,假以時日,沒有不能感化的。如果不能感化,就要問自己,是否智慧不夠,耐心不夠,方法不夠巧妙。

不要說人能感化,就是蚊蟲跳蚤都會感化。印光法師傳記里記載,印光法師住的房子里沒有蚊蟲跳蚤,即使別人住的時候有,他去住就沒有了。老和尚一生從不傷蚊蟲跳蚤也不把它們趕走,而是以此為鑒,生慚愧心,精進修學,修清凈心,修慈悲心,以德行感化。他到七十歲之後,感化了這些小動物。所以,蚊蟲跳蚤都能受感動,人哪有不受感動之理!(節錄自『金剛般若研習報告』9-23-019)

二、與小動物平等相處

有一同修是管理高爾夫球場的工作人員告訴我球場有很多小蟲、蚯蚓,但是球場的主人丹斯里李金友居士一再囑咐不可以用農葯,不可殺生他說:『我總是盡量去做,但有時不得已,還是要殺生也不敢告訴李居士,怎麼辦?』我教他要與這些蚯蚓、病害蟲加強溝通。那個山很大,球場旁邊的樹木花草很多,你要叫那些蟲搬到那邊去,不要進進球場。能否做到?能!做不到,則是真誠心不夠。

諸位要知道,這些小動物都通人情,你愛護它,它也愛護你;你幫助它,它也幫助你。我們要和睦相處,平等對待。為什麼你趕不走這些小蟲?首先,你對待它不平等,『我是人,你是蟲』,它不能接受這種態度你要把它看作朋友,看作家親眷屬,真誠心愛護它,它會受感動。不但動物靈性花草樹木都有靈性石頭瓦礫也有靈性。為什麼它們會有靈性?《華嚴經》雲:『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無情』包括植物礦物,都是一個法性變現出來的,怎麼會沒有靈性

我們要把殺生』這個念頭內心裡拔除,才能真正做到自利利他。我們把煩惱從根本上拔除,我們的智慧開了自然就明了對人對事對物應當用什麼方法態度。然後展開經卷你就能懂得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節錄自《無量壽經》2-34-109)

三、放生

早年我們在台北放生有一次曾經邀請道安法師一起參加。我們在上游放生,下游的人在打魚。有同修看到就向老和尚報告,老和尚說照放。我們放生是修我們的福,他打魚是他造業,我們並不是放了故意給他打。所以,各人造各人的業,各人受各人的報。不能看到有人打魚就不放生這就把我們的一點善念善行全都送掉了。所以,做事要有定力,才不會受外界環境的影響。(節錄自《十善道經》19-14-092)

四、善因善果

宋朝曹彬是一名武將,下江南不冤殺一個人,這個很不容易!在中國歷史上,凡是武將善終的不多;曹彬不但善終,子子孫孫都很好這就是他懂得積功累德,愛惜人命。雖然他一絲毫不妄求,仍然享高官顯爵,這是後世應當效法的。規規矩矩的做人,把自己本分事情做好,如理如法這是積功累德,這才是善因善果。(節錄自《太上感應篇》19-12-121)

五、上品十善生天

小時候住在鄉下,大概六、七歲時,我們同一個村莊有一大戶人家,他們家的老太太過世的時候,我也在場,印象非常深刻。老太太臨走的時候,讓她媳婦給她梳頭、換衣服,整整齊齊,把家裡事情樣樣交代清楚,她就走了。她到哪裡去?這個人是善人,一生做好事,決定生天。我那時看到人走得這么灑脫,一點痛苦都沒有,在神智精神上決定看不出這個人要死。以後學佛,想到這個老太太很可惜,沒有機會遇到佛法;她要是有機會遇到佛法,決定往生西方。從前社會上品十善的人很多,常常可以見得到,現在很少了。他們死的時候,瑞相非常希有,預知時至,只是可惜沒有遇到佛法。(節錄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15-13-18)

六、安分守己

《閱微草堂筆記》記載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在夜晚聽到房門外有聲音,於是點起蠟燭,問:『你到底是鬼還是狐狸?』

外面的聲音說:『是狐狸也是鬼。我本來是狐狸,被我的同類死了我現在狐狸鬼,所以說亦狐亦鬼。』

這個人不怕,繼續問:『你為什麼不到城隍土地那裡去告狀?』

狐狸鬼說:『我不敢去,去了沒用處。』

這個人又說:『你同類把你害死了,為什麼告狀沒用?』

狐狸鬼說:『狐狸要修煉成人要煉丹。如果這個丹完全是靠自己的力量煉成,任何人也搶不去;如果是曾經傷害過很多人的性命才煉成的丹,別人就可以搶去。我這個丹是過去采陰補陽,害死了不少人而煉成的,我要是一告發,自己的罪業就不得了,所以我不敢去告狀。』

這個人又問:『那你為什麼跑到這裡來找我?』

狐狸鬼說:『你的陽氣很盛,希望你搬遠一點,我們彼此不相妨害。』

這個人第二天就搬到外面一個房間,與他隔遠一點。

紀曉嵐這一故事的評語,說得很有道理。真正是自己修成的,這是自己的福報,別人奪不去;用其他手段搶來的,不是自己修的福,別人能搶去。因此,這個狐狸不守本分得來的,還是會失去;自己守本分苦練成的,則不會失去。我們想想,這個世間有多少確實是安分守己得來財富,真的不容易失去,他的福能享一代、兩代、三代。如果他是用種種欺騙的手段得來財物,固然得到很多,來的快也去的很快。(節錄自《彌陀經疏鈔》1-2-148)

七、真誠心得大福

我勸勉同學們,福報現前決定不要享受。為什麼?過去生中所修的福報很容易享完,享完以後怎麼辦?我們仔細觀察,社會富貴之人,今天擁有這些富貴都是前世所修的善因;可是一享受就不再修善。縱然他也做一些慈善福利事業這都是一些小善。

如何知道是小善?《了凡四訓》有一個小故事,有位家境清苦的女子身上僅有兩文錢,拿來供養三寶,老和尚親自為她迴向。以後她發達做了王妃帶著千金再到這個寺廟供養三寶,老和尚叫他的徒弟為她迴向。她非常驚訝,向老和尚請教。老和尚講:『過去你供養兩文錢是出自真心,那個功德大,我不親自為你迴向,對不起你;現在你帶的金錢雖然多,你的心沒有以前那樣真誠,所以布施的錢雖多,福報很小,我的徒弟給你迴向就夠了。』

從這個地方我們就知道什麼是修大福?真誠心。凡是大富大貴之人做這些好事,沒有真誠恭敬心,都是吩咐下面的人替他去辦,所以所修的都是小福。佛經講親手布施,誠誠懇懇,福報最大。(節錄自《無量壽經》2-34-127)

八、後一代超過前一代

古時候,政府官員戴的帽子稱為『進賢冠』。那個帽子像樓梯一樣,前面低,後面高出一層,代表前面是自己,後面是下一代。戴上帽子是提醒自己,希望下一代一定要高過我們這一代,這才是稱職,有成就。如果後面一代跟你差不多,你完全失敗,沒有成績可言。古人穿的衣服、戴的帽子都含有很深的教學意義佛法講『表法』,要懂得表法的意思,時時刻刻提醒自己。

我最近遇到小時候的同班同學,關長全先生,他是南京一中的校長,培育出來的學生有一很有成就,像現在揚州大學校長是他學生。我贊嘆他:『你的教育成功』他說:『怎麼說?』我說:『你的學生做大學校長,你不過做中學校長,他超過你,就是你有成就。』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例子。《了凡四訓》中,袁了凡先生提到建甌(現在的福建)的楊榮。我在建甌住過六年,這個故事我很熟悉,我小時候去他家玩過。楊榮的曾祖父祖父都是擺渡的,以此謀生。有一年漲大水,許多的村莊被淹沒,淹死了不少人,許多財物隨著洪水到處漂流,有些人劃著船去撈取財物。楊榮的曾祖父祖父對於財物無所取,只有救人,積的陰德很大。到他父親的時候,家庭環境逐漸就好轉了,然後生了他。他二十歲考取進士,官做到少師(太子老師),位列三公。他對國家貢獻,所以皇帝加封他的父親祖父、曾祖父為少師。這就說明先人沒有做到這么大的榮耀,他做到了,他替父親祖父、曾祖父做到了。

佛門裡面,老師有行沒有證,學生能達到信解行證,這是老師成就。決定不能說,我的父親就是這個樣子我還能幹什麼?我的老師能說不能行,我也能說不能行就可以了,這樣就一代不如一代,錯了。做學生的千萬不能有錯誤觀念老師沒有做到,我為什麼要做?這是個墮落的觀念老師做不到,我要替他做到,這才是好學生,這個學生才是報恩,報父母恩,報師長恩。我們明白這個道理,自己要爭氣,奮發向上,從此地學習就對了。(節錄自『善財童子學報告』12-39-05)

九、改命運

我在台中求學的時候,留的那些老照片,諸位仔細看看,你可能不認識我,因為我那個時候乾瘦,一點福報都沒有。有不少看相算命的都算我沒有福報,而且短命他們的這些說法我都相信,我確實沒有福報,而且短命。我的祖父父親、叔伯都沒有超過四十六歲,都是短命死的,所以他們算我到四十五歲就要死,我相信。

那時我出家學佛,學得很精進,因為四十五歲就要死了四十五歲那一年,我在基隆大覺寺結夏安居,靈源老和尚請我講《楞嚴經》。《楞嚴經》十卷講到第三卷,我就生病了。我知道時間到了,不看醫生也不吃藥。因為醫生只能醫病,不能醫命,壽命到了,還有什麼好想?所以,就回去老實念佛,等死。念了一個月,病好了沒死,一直到現在都沒生病

我沒有求長壽,沒有求壽命學佛之後,大家給我一點微薄的供養,除了生活必需之外,全都印經布施。現在一年印經的費用,以台幣來算,總在三千萬以上。錢從哪裡來的?我也不知道,反正來了就做,做錄音帶、錄相帶,布施世界;其中以中國最多,所以我在大陸的法緣很殊勝。到南洋講經,我絕對不準他們做宣傳,不準在報紙上刊登廣告。不宣傳,聽眾有一千多人;宣傳之後,道場連站的地方都沒有。只要肯結緣,緣愈結愈殊勝,愈結愈生歡喜心,法緣盛是這么來的。(節錄自《普賢行願品輯要疏》菁華4-8-02)

十、廣結善緣

無論出家在家,德行學問成就時,一樣能教化眾生。我的老師李炳南居士是在家人,我親近他的時候,李老師在台中弘法已經十年,台中蓮社也建立了。我到台中參加慈光圖書館的籌備工作一個月後,圖書館開幕。李老師後來又辦了兩家托兒所、孤兒院,還辦醫院。台中蓮社的蓮友有姓名、地址的,有二十萬人老師講經教學十年,有這么多的聽眾

所以,在家居在一地方有如此的成就,凡事就更要小心謹慎。當時遇到一樁事情,有人供養花生給李老師,李老師吃得很高興,也分給大家吃。後來就傳說李老師喜歡吃花生,以後供養的花生就吃不完了。李老師真實智慧,把別人供養他的東西,分給學生,分給聽眾。因為吃的東西不能留,留久就壞了,東西是愈新鮮愈好吃。他決定沒有貪心,別人供養他,他供養大眾,廣結善緣,緣愈結愈廣,自己結了善緣,也代供養的人結了善緣,這都事實。所以,千萬不能有嗜好,一切都好,一切隨緣,不能說我喜歡這個、喜歡那個。你只要一有喜好,人家為投其所好,供養東西來了麻煩也隨著來了。(節錄自《華嚴經》12-17-0668)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