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故事:《二十四恥》【初集卷八】

初集卷八 《二十四恥》 

  恥篇
  
  一、【成湯放桀】
  成湯救世。誓師於郊。自謂慚德。放桀南巢。
  【原文】
  商湯、契之後。初為諸侯。居亳。三使聘伊尹。尹就湯。湯薦尹於桀。自亳凡五適夏。告以堯舜之道。桀終不聽。暴虐愈甚。湯乃誓師攻鳴條。放桀於南巢。自以為有慚德。曰、予恐來世以台為口實。仲虺乃作誥以明之。
  
  湯三聘得伊尹。薦於桀。蓋其心以為伐桀救世。不若使尹事桀。以止其亂。志正不在興商也。至萬不得已而放桀。獨為有慚德。是故征誅吊伐。有湯之德則可。無湯之德則篡也。其不為口實者幾希矣。
  
  【白話解釋】
  三代時候。商朝的湯王。就是契的後代。起初是在夏朝做著諸侯。居住在亳的地方。差了人、用了聘禮、去聘請伊尹三次。伊尹才到湯王那兒來了。湯王就把伊尹薦到桀王那邊。打從亳的地方到夏朝里。前後一共走了五次。把古時代唐堯虞舜做人君的大道理、告訴桀王。桀王終於不肯聽他的話。反而愈加暴虐了。湯王不得已、才發了誓、與兵去攻打鳴條地方。把桀王流放到南巢地方去。湯王既然流放了桀王。自己以為這樁事。未免有傷德性。很為慚愧。說道。我恐怕後世的人。把我當做話柄。於是仲虺就做一篇誥文。來表明他。
  
  二、【夷齊採薇】
    伯夷叔齊。潔身如玉。餓於首陽。恥食周粟。
  【原文】
  殷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讓國逃隱。聞文王作。同歸於周。武王伐紂。夷齊叩馬而諫。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亂。夷齊恥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遂餓死山下。
  
  伯夷遵父命而逃。孝也。叔齊亦不立而逃。悌也。皆求仁得仁也。叩馬而諫。忠也。亦義也。餓死首陽。其以伐紂為不仁不義乎。夫以獨善其身仁義者。學夷齊可。以兼善天下仁義者。則學武王也。
  
  【白話解釋】
  殷朝末年間的時候。有兩個著名的隱士。一個名叫伯夷。一個名叫叔齊。是孤竹國里君主的兩個兒子。他們為了辭讓國君位子。逃去隱下了。聽得了周文王的興起。兩個人就同到周文王那兒來。後來周武王去討伐紂王。伯夷叔齊就在馬前諫勸著。武王身邊的人。就要用兵器來打他們了。姜太公道。這兩個人是很有義氣的人呵。就把伯夷叔齊好好的扶了去。等到武王平定了殷朝的亂事。得了天下這就是周朝了。伯夷叔齊覺得很羞恥。就不肯吃著周朝的粟米。兩個人同到首陽山裡去隱下了。采了薇草來吃著。後來就在首陽山下餓死了
  
  三、【句踐嘗膽】
   越王句踐。焦思苦身。不忘國恥。嘗膽卧薪。
  【原文】
  周越王句踐之困於會稽也。喟然嘆曰。吾終於此乎。大夫種曰。何遽不為福乎。吳既赦越。句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汝忘會稽之恥耶。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卒沼吳以雪恥。
  
  國恥不可不雪也。但雪之貴有道。句踐卧薪嘗膽。生聚十年。教訓十年。五問於包胥。五對於大夫。內命夫人、外命大夫、曰。內有辱、子也。外有辱、我也。徇於軍者十次。故能一舉而雪會稽之恥焉。
  
  【白話解釋】
  周朝時候。越國的君王名叫句踐的。被吳國打敗了。圍困在會稽地方他就嘆著一口氣說道。我難道就這樣的完了嗎。他的臣子做大夫官、名叫種的說道。講不定這個也是福呢。後來吳國饒了越國。越王句踐回到了國里。就非常刻苦。勞動他的身子。運用他的心思。把一個苦膽放在自己坐的地方。每逢坐的時候。和睡的時候。就仰望著這個苦膽。喝的和吃的時候。也嘗著這個苦膽。並且自己對自己說。你難道忘記了會稽地方的羞恥嗎。費了十年工夫、生養百姓們。又費了十年工夫、教訓百姓們。終於把吳國宮室滅了、變做污池。洗凈了當時在會稽地方的羞恥。
  
  四、【丘明素臣】
    丘明所恥。匿怨友人。巧言令色。足恭異倫。
  【原文】
  周左丘明、受經於孔子。因春秋作傳。杜預雲。仲尼為素王。丘明為素臣。孔子嘗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宋元豐中。詔左丘明從祀。封瑕丘伯。
  
  孔子而不作。所作者春秋。左丘明懼妄意失真。具論其語而作傳。孔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丘明傳春秋。則亂臣賊子當更懼矣。孔子所恥。丘明亦恥之。杜預謂為素王素臣。義自當也。
  
  【白話解釋】
  周朝時候。有一個姓左名叫丘明的。在孔夫子的那兒學習經書。就因了孔夫子做的春秋那一部書。做了傳文去解釋他。後來晉朝的杜預說道。孔仲尼是不登王位的素王。左丘明也就是不曾做官的素臣子了。當時孔夫子曾經說道。凡是一個人、說話說得好聽。面色妝得好看。做出過分謙恭的樣子。左丘明對於種人得很羞恥。我對於種人也覺得很羞恥的。隱藏了心裡的怨恨、又去親近他的、這種人。左丘明覺得他們很羞恥。我也覺得他們很羞恥的。後來在宋朝元豐年間。皇帝下了詔。把左丘明在孔夫子大成殿里祔祭著。並且追封他做瑕丘地方的伯爵。
  
  五、【相如稱疾】
  相如忍辱。秦不加兵。廉頗感化。請罪負荊。
  【原文】
  周藺相如、廉頗、同仕趙。相如位居頗上。頗欲辱之。相如每稱疾引避。人皆恥之。相如語舍人曰。秦不敢加兵於趙。以吾兩人在也。吾所為者。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頗聞之。肉袒負荊。造門請罪。遂為刎頸交。
  
  藺相如完璧歸趙。人皆以為難。而相如不以為難。引疾避頗。人皆以為恥。而相如不以為恥。蓋其所恥者。惟恐君國受辱。身辱猶其次也。卒至廉頗感悟。負荊請罪。人可不以國恥為重乎。
  
  【白話解釋】
  周朝戰國時候。有一個姓藺名叫相如的。和那個姓廉名叫頗的。一同在趙國里做官。藺相如的官比廉頗大。廉頗心裡氣忿。想要羞辱藺相如一番。可是藺相如每次總推說有了疾病開了。人家頗覺得替他羞恥。藺相如就對他的左右親近的人說道。秦國所以不敢用兵來攻打趙國。就是為了我們兩個人在著的緣故我所做的事。一定先做著國家裡的要緊事。然後去報私仇的。廉頗聽到這番話。就自己解去了上身的衣服。負了荊杖。到藺相如的門上去請罪。終於兩個人。結成了同生共死、割斷了首級、也沒懊悔的好朋友
  
  六、【孟孫克己】
  孟孫克己。盛德孔多。助人采果。且避偷禾。
  【原文】
  漢淳於恭、字孟孫。家有山田果樹。人或侵盜。輒助為收采。見偷禾者。念其愧。因伏草中。盜去乃起。里落化之。王莽末。恭兄崇。將為盜烹。恭請代。得俱免。後崇卒。養孤教誨。有不如法。恭用杖自箠。兒慚而改過。
  
  淳於恭專以克己利人為務。未嘗欲激人之知恥。而人受其感化。則羞惡之心。莫不油然作矣。且當遭寇之時。眾莫事農桑。恭獨力田。人曰。死生未分。何空自苦。恭曰。縱我不得。他人何傷。尤無我相也。
  
  【白話解釋】
  東漢朝時候。有一個雙姓淳於。名叫恭的人。表字就叫孟孫。家裡有的山田和果子樹。人家或者去偷盜他的果子淳於恭就每每幫了他們採下來。又看見有來偷他田裡稻子的人淳於恭恐怕偷稻的人慚愧他就自己伏在草裡面。等那偷稻的人去了。才起來。於是他鄉里的人。都受了他的感化。在王莽末年間的時候。淳於恭的哥哥名叫淳於崇的。被強盜們捉了去。將要把他煮熟著吃了淳於恭就去請求、自己代替哥哥死。因此兄弟都得免了。後來淳於死了淳於恭教養孤兒。倘若有了不合法。淳於恭就用了杖打著自己。孤兒見了慚愧。就改過了
  
  七、【劉寬多恕】
    劉寬示辱。僅以蒲鞭。失牛誤認。徒步歸焉。
  【原文】
  漢劉寬、溫仁多恕。有失牛者。就寬車認之。寬下駕步歸。有頃。失牛者得牛送還。謝曰。慚負長者。隨所刑罪。寬曰。物有相類。事容脫誤。幸勞見歸。何為謝之。州里服其不校。典歷三郡。吏民有過。但以蒲鞭示辱。
  
  逯鄉侯事有功善。推之自下。災異或見。引躬自責。見父老慰以農田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訓。夫人慾試寬、令恚。使婢奉肉羹。污其朝衣。寬曰。羹爛汝手乎。人感德興。日有所化。余取其以恥德化人者。
  
  【白話解釋】
  東漢朝時候有個劉寬。他的為人溫和仁厚。又很寬恕。有個人遺失了一隻牛。就把劉寬駕車的牛、認做了他的牛。劉寬就下了車。一步一步的走回到家裡過了一回兒。失牛的人、把自己的牛尋著了。就把劉寬的牛仍舊送回來、還給劉寬。並且謝著罪說道。我很慚愧。對不住你長者。隨你辦什麼罪好了。劉寬說道。東西或者有相像的。事情或者有錯誤的。既然你很辛苦地來送還了我。何必還要謝罪呢。那地方的人。很佩服劉寬的不計較。後來劉寬歷任做了三郡的太守官。每逢下屬們和百姓們有了過失。只用了蒲草做的鞭兒打他們。表示一種羞辱。
  
  八、【甄宇瘦羊】
  博士甄宇。恥眾分羊。特取瘦者。千古名揚。
  【原文】
  漢甄宇、字長文。建武中。每冬日。詔賜博士一羊。羊有大小肥瘦。諸博士爭羊不已。欲殺羊分肉。宇時為博士。以分羊為恥。因先自取其最瘦者。乃免爭。後帝知其事。因呼宇為瘦羊博士
  
  孔融四歲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人問其故。答以我小兒當取小者。千古傳為美談。而甄宇於賜羊。特取其瘦者。諸博士且因之而息爭。於以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無非為名利二字所蔽耳。
  
  【白話解釋】
  東漢朝時候。有一個人。姓甄。單名叫一個宇字的。表字就叫做長文。在光武皇帝建武年間。每逢冬天寒冷的時候。皇帝下詔賞賜五經博士們、每人給羊一頭。可是羊有大小肥瘦的不同。因此許多博士們。大家爭奪那些大的肥的羊。鬧的不得了。甚至於要把羊先殺了。大家再均均勻勻的分肉。以免得互相爭奪。這時候、甄宇也是做著五經博士的。覺得殺羊分肉、是很可羞恥的事。因此就自己先揀了一隻最瘦小的羊。於是才免了這種無謂的爭執。後來光武皇帝曉得了這一回事就把甄宇叫做瘦羊博士
  
  九、【王烈遺布】
  彥方盛德。化及盜牛。使人遺布。激改愆尤。
  【原文】
  漢王烈、字彥方。鄉里有盜牛者。主得之。盜請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彥方知也。烈聞。使人謝之。遺布一端。或問其故。烈曰。盜懼我聞其過。是有恥心。恥惡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後有人遺劍於路。盜為守之。
  
  許止凈謂王公不過在野一匹夫。而能使竊盜之徒。寧受刑戮。惟恐其知。非所謂君子不怒而民威於鈇鉞乎。化一盜賊。而一縣景從。遠夷遵奉。盛德之感人。過於刑罰爵祿。信哉。
  
  【白話解釋】
  東漢朝時候。有一個王烈。表字就叫彥方。他的鄉里有個偷牛的人。把人家的牛偷了去。牛主人把這個偷牛的人捉到了。那個偷牛的人。就告了罪說道。我偷了你的牛。現在受你的刑罰我是甘心願意的。可是請求你千萬不要給王彥方知道了。王烈聽到了這一回事。就差了一個人去謝那偷牛的人。並且送了他一疋布。有人問王烈。這是什麼緣故。王烈道。偷兒恐怕我曉得他的過失這就是有了羞恥的心。既然對於惡事、有了羞恥的心。就是能夠改善了。所以我用了這個法子去激厲他的。後來有一個人。把一柄寶劍遺失在路上。那個以前偷牛的人。就替他看守著。
  
  十、【管寧善化】
  管寧割席。以愧希榮。牽牛代牧。備汲息爭。
  【原文】
  漢管寧、少與華歆同席肄業。有乘軒過門者。歆廢書往觀。寧遂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鄰有牛暴田。寧為牽牛著涼處牧之。牛主大慚。若犯嚴刑。里中有井。汲者爭先而斗。寧多買汲器。置井旁。乃各自悔責。
  
  好視喜聽。少年常情耳。乃寧以慕榮為恥。竟至割席。且嘗鋤園得金。寧不顧。歆則捉而擲之。蓋優劣顯判矣。厥後魏主征為大中大夫不受。歆以太尉讓寧。亦辭。年八十四卒。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白話解釋】
  東漢朝的末年間。有個管寧。幼小時候。和華歆同一隻桌子讀書。有個做官的人。坐了車子經過他的門口。華歆就拋了書本去看。管寧因此就和華歆割絕了交好。大家分開桌子各自獨坐了。管寧並且對華歆說。你不是我的朋友呵。鄰舍人家有一隻牛在田裡亂跑。妨害了田稻。管寧就牽著牛、到清涼地方放著。並且自己替他們看守著。牛主人就大大的慚愧。好像犯了嚴厲的刑罰一樣。鄉里有一口井。汲水的人大家為了搶著先。因此爭鬥了起來。管寧就買了許多汲水的器具。盛了水。放在井旁邊。於是搶先汲水的人大家都自己悔悟著。自己責問著。
  
  十一、【王濟不屈】
  王濟不屈。知恥直陳。尺布斗粟。未使親親。
  【原文】
  晉王濟、尚常山公主。帝嘗謂和嶠曰。我欲罵濟而後官爵之。何如。嶠曰。濟恐不可屈。帝因召濟切讓之。既而曰。知愧否。答曰。尺布斗粟之謠。嘗為陛下恥之。他人能令疏親。臣不能使親親。以此愧陛下矣。帝默然。
  
  王武子風姿英爽。好弓馬。勇力絕人。善易及庄老。與娣夫和嶠裴楷齊名。以尺布斗粟之謠為帝恥。以不能使帝親親為己恥。可謂知恥者矣。古雲、知恥近乎勇。信然。世之兄弟不睦者。聞濟言當愧矣。
  
  【白話解釋】
  晉朝時候。有個王濟。娶了常山公主妻子的。有一次。皇帝對和嶠說。我要把王濟先罵了一番。然後再給他的官爵。你看怎麼樣。和嶠說。恐怕王濟是一個不可屈服的人呵。皇帝就把王濟召了來。切切實實的責備他。然後又說道。你曉得慚愧了嗎。王濟就對答道。從前漢朝淮南王的時候。有一種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人不相容。的童謠。這個是做臣子的替陛下很羞恥的。別人家能夠使得皇上疏遠親族。可是做臣子的、不能夠使得皇上親睦親族。這個也是做臣子的、很慚愧對陛下的呵。皇帝聽了這一番話。一聲也不響了。
  
  十二、【朱沖送牛】
  晉有朱沖。償犢高風。送芻無恨。化及羌戎。
  【原文】 
  晉朱沖、好學而貧。以耕為事。鄰人失犢。認沖犢以歸。後得犢於林下。大慚。以犢還衝。竟不受。有牛犯其禾稼。沖屢持芻送牛。而無恨色。主愧之。不復為暴。詔補博士。稱疾不應。逃入深山。居近夷俗。羌戎奉之若君。
  
  許止凈謂古之高人。多有因人疑己而償物。及其既悟。返物不受者。如姜肱桑虞皆然。夫因人疑而償其物。蓋與世無爭矣。故一匹夫伏處深山。化及羌戎。下至毒蟲猛獸。非盛德至善而能若此乎。
  
  【白話解釋】
  晉朝時候有個朱沖。很喜歡讀書。可是家裡很貧苦。就靠著耕田過生活。鄰舍人家失去了一頭小牛就把朱沖的小牛去了。後來那一隻失去的小牛。在樹林下面找到了。於是鄰舍人家。覺得自己的舉動太猛浪了。大大的慚愧就把朱沖的小牛送回來還給朱沖。朱沖竟不肯收受。另外又有一隻牛。踐踏朱沖田裡稻子。朱沖屢次拿了飼牛的草去給牛吃。一些兒也沒怨恨的神色。牛主人也覺得慚愧就不再放縱這頭牛為害了。後來朝廷下了詔。叫朱沖去做博士。朱沖推說有病。不肯就。逃到深山裡去。住的地方、近著外國風俗外國的人。敬奉他像君主一樣。
    
  十三、【道虔激恥】
  道虔送筍。捃拾自資。同捃爭穟。悉以與之。
  【原文】 
  南宋沈道虔、人竊其園菜。虔自逃隱。有拔其屋後筍。則買大筍送之。曰、欲竹得成林耳。盜慚不取。使置其門內而還。嘗以捃拾自資。同捃者爭穟道。虔諫不止。悉以所得與之。爭者愧恧。後每事輒雲。勿令居士知。
  
  道虔天心仁愛。孫恩亂後飢荒。與兄子共釜庚之資。郡州府凡十二命。皆不就。冬月無復衣。戴顒為作衣服。並錢一萬與之。虔悉分諸兄弟子無衣者。鄉里少年。相率受學。鹹得有成。其所以感人深矣。
  
  【白話解釋】
  南北朝時候。南宋朝有個宋道虔。有人把他園里的菜偷掘了。沈道虔反而自己逃著隱避了。有人把他屋後的筍拔去了。沈道虔就另外買了大筍。去送給那個拔筍的人。並且對他們說。屋後的筍。要他將來成就竹林的。偷筍的人。覺得很慚愧、不要他的筍。沈道虔就叫人把筍放在他們的門裡面。自己回來了。沈道虔平常拾取田裡遺下的穀粒。拿來做飯食的。有一班同拾遺谷的人。大家搶奪田裡邊有遺稻的路。沈道虔勸他們不住。就把自己拾來的谷。盡數給了他們。爭奪的人。大家覺得很羞恥。後來每每有了事。一定說、勿可給沈道虔曉得了。
  
  十四、【元琰避盜】
  元琰避盜。畏其愧恥。伐木為橋。盜風以止。
  【原文】
  南齊范元琰、字伯珪。錢塘人。累徵辟不就。性嗜學。博通經史。家貧。以園蔬為業。嘗出行。見人盜其菜。遽退走。母問其故。對曰。畏其愧恥故也。或涉溝盜其筍。元琰因伐木為橋以渡。自是盜者大慚。一鄉無復鼠竊。
  
  廉之至可以道不拾遺。恥之化亦可鄉無鼠竊。似廉之效力。勝於恥矣。但遺物之事、偶然耳。鼠竊則時有所聞。孰能使之有恥且格。元琰家素貧寒。且以蔬菜為業。乃畏人愧恥而不較。尤為人所難能。
  
  【白話解釋】
  南北朝時候。南齊有一個姓范的人。名叫元琰。表字就叫伯珪。是錢塘地方的人。屢次朝廷里叫他去做官。他終於不肯去。范元琰的生性。最喜歡讀書。對於經史的學問都能夠貫通精博。家裡很窮苦。就賣著園里種的菜蔬過日子有一次走出去。恰巧看見有人正在偷他的菜。范元琰就立刻退回來了。他的母親就問他為了什麼緣故。范元琰對答道。恐怕他們要慚愧緣故。有人渡過水溝來偷他家裡的筍。范元琰就砍了樹木來做一條橋。給他們渡過這個水溝。從此以後。偷筍的人。大大的慚愧。一村的人。就再沒有偷竊的事情發生了。
  
  十五、【弘景異操】
  弘景沖齡。即能明理。一事不知。以為深恥。
  【原文】 
  南齊陶弘景、幼有異操。讀書萬卷。一事不知。以為深恥。年十歲。得葛洪神仙傳。晝夜研尋。便有養生之志。曰、仰青天。觀白日。不覺為遠矣。梁武帝蚤與之游。即位。征之。不出。有大事。無不咨詢。時人謂之山中宰相
  
  讀書萬卷。一事不知。以為深恥。此一也。即孔子吾道一以貫之之一也。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而成聖。得其一。萬事畢。弘景得一了一。是以享壽八十五。無病而逝。顏色不變。屈伸如常耳。
  
  【白話解釋】
  南北朝時候。南齊有一個人。姓陶名叫弘景的。幼小時候。就有很奇怪的操守。讀了一萬的書。偶然有一事情不曉得。就很以為羞恥。到了十歲的時候。得到了葛洪做的一部神仙傳。陶弘景看了。非常歡喜。日夜去研究尋討。就有一要學家長生的志向了。他就說道。仰起頭來看著青的天。白的太陽就不覺油然地生了深遠的心意了。梁朝武帝起初時候。曾經和陶弘景交遊的。等到做了皇帝。就去召他。他不肯出來。每每朝廷里有了大事。沒有一不去詢問他的。所以當時候的人。都說陶弘景是山中宰相
  
  十六、【吉翂拒舉】
  梁有吉翂。孝行純篤。因父求名。引為恥辱。
  【原文】
  梁吉翂、字彥霄。馮翊人。天監初。父為奸吏所誣。罪當死。翂年十五。撾登聞鼓乞代。武帝釋之。丹陽令王志欲舉翂純孝。翂曰。是何量翂之薄也。父辱子死。道固當然。若翂當此舉。是因父求名。何辱如之。固拒而止。
  
  李文耕謂痛父之冤。而撾鼓求代。則得代固甘之。即不得代而與俱死。亦甘之。其心固不知天地間有生死禍福矣。況名譽乎。讀翂父辱子死之言。乃真見仁人孝子之心光明磊落。不雜一毫私意。
  
  【白話解釋】
  南北朝時候。梁朝有個吉翂。表字叫做彥霄。是馮翊地方的人。在天監初年間的時候。他的父親被奸臣誣陷了。罪名應當論死。這時候、吉翂的年紀才十五歲他就去敲著朝堂上伸冤的鼓。要求代替他父親的死罪。武帝把他父親釋放了。丹陽地方縣官。姓王名志的。要把吉翂當作純孝的人。薦舉到朝廷里去。吉翂說道。你為什麼這樣的小看我呢。父親有了恥辱。做兒子的代替去死。這是道理上應該當的。倘若翂應了這個選舉。那就是因了父親求名譽。天底下是沒有像這樣重大的恥辱了。吉翂固意的拒絕。王志才把薦舉的事停止了。
  
  十七、【於義決訟】
  於義決訟。分與家財。安等愧恥。風化大開
  【原文】
  北周於義、謹之子也。以父功封廣都縣公。遷安武太守。惟崇教化。不尚威刑。有郡人張善安王叔兒爭財相訟。義曰。太守德薄所致。乃以家財分與二人。喻而遣去。安等各懷愧恥。移居他州。於是風化大洽。
  
  許止凈謂民以財物爭訟。聽獄者出己所有以和解之。在法律家以為此風一長。聽獄者寧有多少賣兒鬻女錢耶。乃觀於公。不惟不長澆風。且使風俗大化。是知道德之教化。決非法律所能企及也。
  
  【白話解釋】
  南北朝時候。北周朝有一個姓於名叫義的人。就是於謹的兒子。他因為了父親的功勞。所以封了廣都縣的公爵。升做安武地方太守官。他的行政。只崇尚教化。不主張嚴厲的刑罰。有兩個安武郡里的人。一個叫張善安。一個叫王叔兒。為了爭奪錢財。兩邊打起官司來。於義說道。這是我做太守道德薄的緣故就把自己的家私。分給他兩個人。講解了一番。叫他們去了。張善安和王叔兒兩個人。都覺得很慚愧。很羞恥。就搬了家、到別地方去了。從此以後。安武地方的風化。就大大的和洽了。
  
  十八、【李泌報恩】
  李泌之馬。嚙應於野。閟而不言。愧其長者
  【原文】
  唐李泌、為相。帝曰。誰與卿有恩。朕能報之。泌曰。曩為元載所疾。謫江西。路嗣恭與善。臣常畏之。會其子應並驅。馬嚙其脛。臣惶恐不自安。應閟不言。勉起見父。臣常愧其長者。思有以報。即日加應宣歙觀察使。
  
  宦家子每倚父勢。將無作有。以陷賢者。況馬嚙其脛。泌又與其父異趨者乎。乃應能匿傷不語。弭禍無形。可謂干父之蠱。宜受美報。而鄴侯聰明蓋世。純粹無疵。尚愧其長者。則應亦足多矣。
  
  【白話解釋】
  唐朝時候。有個姓李名叫泌的。做了宰相皇帝問他道。那一個是對你恩德的人我能夠替你報答他。李泌道。從前做臣子的。很被元載嫉妒的。因此把我貶官到江西地方。路嗣恭和元載很要好。做臣子的心裡非常怕他。剛巧和路嗣恭的兒子名叫路應的一同跑馬。我的馬咬了路應的腳骨。做臣子的怕得了不得。心裡很不安。可是路應卻守了秘密。竟不說出這回事。並且忍了痛。勉強起來。去見他父親。做臣子的常常慚愧不及他的長者的行為。心裡思量著要報答他。皇帝於是馬上把路應加了官。做宣歙地方的觀察使。
  
  十九、【錢徽焚書】
  錢徽得書。取士無私。受誣不辨。出書焚之。
  【原文】
  唐錢徽、為禮部侍郎宰相文昌學士李紳並以所善委徽。求致第籍。徽不能如二人請。文昌即奏徽取士以私。貶江州刺史。或勸徽出文昌書自直。徽曰。苟無愧於心。安事辨證耶。敕子弟焚之。後拜吏部尚書
  
  今之暮夜苞苴。夤緣請託者。無論矣。而上以所善委其下。大率皆段文昌李紳也。誰敢違之。錢徽能不如所請。已為難能。乃受誣不自辨白。更焚其私書。此等度量。豈凡人所能及。文昌等真當愧死矣。
  
  【白話解釋】
  唐朝時候。有一個姓錢的人。單名叫一個徽字。他做禮部侍郎的官。那時候宰相、姓段名叫文昌的。和那個專管制誥的官、姓李名叫紳的。都把知好的名字委託錢徽。要求給他們及第。錢徽不肯依那兩個人的請求。段文昌就奏到皇帝里去。說錢徽的考取士子。完全是為了私下情面的。於是就把錢徽貶到江州地方去做刺史。有人勸錢徽把段文昌給他的信拿出去。表明心跡。錢徽說道。假使在心裡沒有慚愧。何必尋了證據去辯白呢。叫子弟們把那封信用火燒掉了。後來錢徽一直做到吏部尚書
  
  二十、【薛奎憂愧】
  薛奎參政。嘆息頻頻。廢食憂愧。不及古人
  【原文】
  宋薛奎、素剛毅端重。善知人。微時抱負非凡。仁宗朝。參大政。遂欲繩天下一入於規矩。往往不可其意。則歸卧於家。嘆息憂愧。輒不食家人笑其何必若此。公曰。吾慚不及古人。而懼後世我也
  
  人能懼當世之譏。自不致為無恥之行。故君子必慎其獨。庶衾影無愧。可以對天地。可以質鬼神。而薛奎乃懼後世之譏。以不及古人為慚。甚且嘆息不食。是猶顏淵學虞舜之心爾。
  
  【白話解釋】
  宋朝時候。有一宰相。姓薛。單名是一個奎字。他的為人。一向是剛方堅毅。端莊厚重。最能夠鑒別人材。在微賤的時候。就有非常的抱負。和普通人大不相同了。仁宗皇帝的時候。拜了相。他要把天下的人。一個個都就了范圍。守著規矩不做那非法的事。往往遇到了不滿他心意事情他就回到家裡躺著口裡嘆著氣。面上憂愁。心裡很慚愧。每每連飯都不吃了家裡的人都笑著問他。你何必要弄到這個樣子呢。薛奎說道。我很慚愧。及不來古時間的人。恐怕後世的人要譏笑我呀。 
  
  二十一、【廬革避試】
  廬革應舉。恥薦以私。去弗就試。上諭嘉之。
  【原文】
  宋廬革、字仲辛。吳興人。少舉童子。知杭州馬亮見所為詩。異之。時值貢舉。亮戒主司勿遺革。革聞曰。以私得薦。吾恥之。去弗就試。後二年。遂首選。至登第。年方十六。神宗宰相曰。雅聞革廉退士也。宜拜嘉郡守。
  
  許止凈謂科舉時代。幸進者仰人捉刀。賄通關節。已覺廉恥道喪。然猶守秘密。畏人指責。迨清季改科舉為選舉。乃金錢購買。威力劫持。明目張膽。恬不知恥。廬革而在。真當乘桴浮海。不與中國矣。
  
  【白話解釋】
  宋朝時代有一個姓廬、單名叫一個革字的人。表字就叫做仲辛。是吳興地方的人。幼小的時候被舉了童子杭州地方知府官。姓馬名叫亮的。看見了廬革所做的詩句。覺得很奇異。這時候、剛剛逢著了考試。馬亮就叮囑考試官。不要遺下了廬革。廬革聽到了就說道。因了私托考取了。這是我所羞恥的。就回去了不赴考試。後來過了兩年、才去考。竟中了一名。到了及第的時候。年紀還只有十六歲。神宗皇帝宰相說。一向曉得廬革是一個有廉恥、重恬退的讀書人。應當叫他做嘉郡地方太守官。 
  
  二十二、【純仁無愧】
  宋范純仁。坦白胸襟。不援維例。無愧於心
  【原文】
  宋范純仁、嘗與司馬光論役法。不合。後朝廷司馬黨。韓維以執政日與光不合。得免。或勸純仁援維為例。純仁曰。吾昔與君實同朝論事不合。則可。以為今日解脫地。則不可。有愧心而生。孰若無愧心而死乎。
  
  忠宣公嘗自言平生所學。得之忠恕二字。一生用不盡。戒子弟曰。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恕己則昏。苟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聖賢地步。家訓如此。是以畢生無愧於心也。
  
  【白話解釋】
  宋朝時候。有一個封做忠宣公的人。姓范名字就叫純仁。曾經和司馬兩個人講論力役的征法。意見不同。後來朝廷里處治司馬光一黨的人有一個姓韓名叫維的。為了從前做官的時候。和司馬光意見不合。因此得能夠免了。有人勸范純仁根據了韓維的前例。去要求免罪。范純仁說道。我從前和司馬君實兩個人。同在朝廷里論事。意見不合。那是可以的。要把這個當做現在脫罪的地步。那是不可以的了。況且一個人。與其有了慚愧心的活著。還不如沒有慚愧心的死去好呢。
  
  二十三、【杜淦勞力】
  杜淦勞力。墾耕起家。嗟彼忍恥。視妻如花。
  【原文】
  宋杜淦、江夏人。自稱蕉陰老人。居泗水上。烈日笠首。躬督墾耕。起家十五年。遂致富。嘗謂人曰。夫忍恥入仕。不因妻子者幾希。但彼乃忍恥。我則勞力。所為者皆衣食耳。顧我何如哉。
  
  仕非不可也。當視所因何如耳。家貧親老。寧得以祿養為恥。然祿養亦視其得之何如耳。若果蠅營狗苟以養親。豈非恥乎。乃有百計鑽謀。以為其妻子者。恥孰甚焉。杜淦之言可為忍恥入仕者誡。
  
  【白話解釋】
  宋朝時候有一個人。姓杜。單名是一個淦字的。是江夏地方的人他自己取了一個別號。叫做蕉陰老人。居住在泗水的河邊。雖然有了很猛烈的太陽。他仍舊是頭上戴著笠帽。親自用力。並且監督工人去開墾、和耕種田地。等到工作完了以後。仍舊不廢讀書的功課。這樣的治家有十五年家裡就弄得很有錢了。杜淦曾經對人家說道。凡是忍了羞恥去做官。不是為了妻子的。有幾個人呢。但是他們是忍了羞恥。我卻是自己辛苦些氣力。大家無非都為了著衣和吃飯吧了。和我比起來。覺得怎麼樣呢。
  
  二十四、【王恕羞贄】
  太宰王恕。羞言贄儀。輒引古訓。以告人知。
  【原文】
  明王恕、嘗語人曰。宋人有言。凡仕於朝者。以饋遺及門為恥。仕於外者。以苞苴入都為恥。今動輒曰贄儀贄儀。而不羞於人。我寧不自恥哉。生平奏疏甚多。貴近側目。卒年九十三。謚端毅。五子十三孫。多賢且顯。
  
  仕朝以饋遺及門為恥。仕外以苞苴入都為恥。宋人此言可為萬古官箴。王恕不忘此訓。且嘗為人道之。故宏治二十年間。眾正盈朝。職業修理。號為極盛者。恕力也。盛德所至。天乃報以富貴壽考耳。
  
  【白話解釋】
  明朝時候。有個姓王名叫恕的。他曾經對別人說道。宋朝的人一句話說。凡是在朝廷里做官的人。覺得饋送的物品。拿到門口來。是很可羞恥的。在外邊做官的人。覺得用私下的東西。送到京城裡去。是很可羞恥的。可是現在做官的人。動著就說贄儀贄儀。人家雖然不來羞我。難道我自己也不覺得羞恥嗎。王恕生平上到皇帝里去的奏疏很多。朝廷里的大臣、和皇帝身邊的親信人。都懼怕得不敢正眼去看他。王恕死的時候。年紀已經九十三歲了。皇帝賜他謚法。就用端毅兩個字。王恕有五個兒子。十三個孫子兒孫裡面。很多賢良、並且顯貴的人
  
  【緒余】
  夫恥、德之基也。說文。恥、辱也。從心、耳聲。會意。取聞過自愧之義凡人心慚、則耳熱而赤。是其驗也。乃教人知羞免愧。歸乎天良也。蓋人性本善。習而為惡。天能使人性有善而無惡。不能使人有習而不為惡。故賦以羞惡之心。俾起一惡念、則驚。行一惡事、則恐。既驚且恐。則必速止其惡。以返於善而性乃不為習所奪。故恥大有功於性。恥心發現即是天良即是明德基本。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