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薩的故事:指出衣珠—無著禪師

指出衣珠—無著禪師 
      
唐朝時,有位無著禪師,是永嘉董氏之子。從幼小時即天資聰穎才學出眾,和大家相比,有如鶴立雞群,顯得特別出色,到了十二歲,皈投在本州龍泉寺猗律師那兒,披剃出了家,每天念誦大乘經典,達數萬偈之多。

天寶八年,因為道業甚優,那一年剛好二十一歲,剃度師便把衣缽傳給了他,由他擔負起寺務暨度化的工作

他既精於戒律,因為仰慕金陵牛頭山慧忠禪師的德名,於是前往參訪求學,在慧忠禪師那兒學習禪宗心要,用功得片刻光陰也不肯空過。

但是慧忠禪師卻這樣對他說

「人家唯恐不夠聰明,而你卻是聰明太過,才不能通達禪理,如果不是過份的聰明心地早就通快淋漓了。要知三世諸佛,於眾生心外,無有一可得,心裡的幻象如果消除,那幺虛空原本凈無一物,就毫無可執的了!」

無著在慧忠禪師一言之下,頓然開了法眼證得心要。

從此他倦遊五湖四海,一心一意的在山林泉水的天然環境里,到處參訪著,這對他本身的道業,有著極大的益處。

大歷二年的夏天,抵達清涼山,就在華嚴寺內掛單,並在藏經樓前結跏趺而坐,禪寂三日以後,於後半夜見到一道白光從東北方直射而來,照耀在他的頭頂上面,很久很久才消失不見。

過了這道白光的洗禮,身心覺得清涼自在,得到很大的法喜。第二天凌晨,他回憶白光來處,就向東北而行,到了樓觀谷口,心裡想著聖境,就頂禮數百拜,然後跏趺坐著養息。

這時忽然傳來有人叱喝牛群之聲,一驚而醒,見到一位老人衣著樸素,牽著牛走著,來到無著的面前,無著向他禮拜問道:

長者是從什幺地方來的?」

我是從山中來的。」老人回答。

「您家住在什幺地方?」

「就這山谷裡面啊!」

老人接著反問他:

「你呢?你準備到什幺地方去呢?」

「想到金剛窟去,可是找不到路徑。」

「那幺,何妨到敝舍休息片刻,喝一點茶?」

無著就跟著老人走,北行五十步左右就到了,老人向門內喚了一聲,應聲而走出一個童子,打開了門從老人手中接過牛牽了進去。老人就請無著進屋內,但見這房間的地十分平整,呈琉璃色,廳堂卧室、擺設都不像世間人所使用的樣子

坐定之後,老人再問無著:

「你從何方來的?」

「南方。」

你有沒有好的念珠呢?」

「祇有粗糙一點的念珠罷了。」

「請拿出來給老朽看看吧!」

無著就拿出念珠老人看。

要把屬於你自己的拿給我才是啊!」

「這分明是屬於我的啊!」

「如果說是屬於你的,怎幺是從南方來的?」

人對談的當時,童子捧來兩個玻璃杯子,杯里盛滿了酥蜜,一杯敬奉無著,一杯呈給老人

老人舉起杯子問:

「南方有這個嗎?」

無著看了看這個杯子很精緻,樣式也很特別,就回答老人說

「南方並沒有這種杯子啊!」

「既然沒有這個,用什幺來吃茶?」

無著也不知該怎樣應對才好。

老人便再問他:

「你南方的佛法,是怎幺樣宣揚的?把情形給我聽吧!」

「很可惜,末法時代比丘們奉持戒律的很少。」

有多少受持戒律?」

「大致有三百五百人左右。」

無著答了以後,接著反問

「這邊呢?這邊的佛法,是怎幺個宏揚的情形?」

「龍蛇混雜,凡聖交參。」

有多少學佛人?」

「前三三與後三三。」

無著沉默了下來。老人又問他:

「你經常作些什幺事?」

「以般若熏心,可是卻自感不得要領。」

「你所說不得要領即是得到要領啊!」

老人又問下去:「你最初出家,志求什幺事啊?」

「欲期證得佛果啊!」

「這很好!只要能維持初發心就必然能證得佛果的。」

再問:「你今年幾歲?」

「我三十一歲了。」無著答道。

「到了你三十八歲的時候,自然會有福氣降到你的身上了,現在你僈僈的前行,不要自己憂傷感到不滿足,我疲乏得很,想要睡了,你請便吧!」

無著說:

「天氣已經相當晚了,能否讓我在這裡留宿一晚呢?」

老人卻拒絕說:

你有兩位伴侶這是執著留戀之處,所以你不應留宿。」

「我本來並無伴侶,而且也沒有什幺留戀執著啊!我不明白您的話。」

老人便說:

「你既然心中沒有留戀的念頭,又何必要求住在這裡?既然有了留戀和需求,不是等於身邊有了兩個伴了幺?」

這一說,無著不知要說什幺好了

老人再問:

你有沒有隨身帶著衣缽之類呢?」

「自從受具足戒以來,我平常帶著的。」

不料老人不以為然地說:

沙門並無難事,應知能舍即舍,連衣缽都不舍,你好走了。」

臨拜別時無著誠懇的要求:

「我現在心中還有疑問,敢乞大德垂示,五濁惡世眾生,實在少有善根,應當怎幺樣的做法,才能使他們得到解脫呢?」

老人於是為他說了一偈:

「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寶塔畢竟化為塵,一念靜心成正覺。」

意思是:如果人能夠靜靜地禪坐,哪怕是一刻間的功夫,勝過造那恆河沙的七層寶塔啊!要知道寶塔究竟有一也會化為塵土的,然而我人心中誠摯的一念為基礎,卻可以使自己日後完成正覺大道

說完這首偈之後就叫童子送無著出門。

無著趁機問童子說:

「剛才主人說的前三三與後三三,是多少數目呢?」

童子回答他:

「金剛背後的。」

無著心中惘然,還是不清楚

又再問童子

「請問你,金剛窟在什幺地方呢?」

孩童忽然用手指指背後:「這個是般若寺。」

當無著回頭看的時候,童子與房舍都消失了,祇見山色蒼蒼,密密的林木鬱郁的樣子,一時悲傷、悵惘、留戀、欽慕,種種情緒湧上心頭。

仿徨久久,忽然看見天空中祥雲密布,雲層上現出了圓光,像鏡子似的懸掛著,彷彿有很多菩薩影子隱隱約約的映現在圓光之內,並且映現出藻瓶錫杖蓮花師子的形狀,這時他真是悲喜交集,不能自製。

過一回兒,一切又恢復了原狀,無著心裡感慨得很,就很自然寫了一首偈語:

「廓周沙界顯伽藍,滿目文殊接對談;言下不知開何印,回頭祇見舊山岩。」

說完了偈語,尋路回到大華嚴寺,對寺眾提起遇見菩薩這件事的前後經過。無著禪師最終在金剛窟前立化了。

後來雪竇禪師作了首偈頌道:「千峰盤曲色如藍,誰謂文殊是對談;堪笑清涼多少眾,前三三與後三三。」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