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道眾生的故事:魔鬼阿波羅

魔鬼阿波羅

有一位名叫阿波羅大臣,因為犯了貪污的重罪,結果被國王流放到荒蕪的邊疆自生自滅。放逐的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坐吃山空也不辦法身邊的米糧早晚有吃完的一天,為了活命,阿波羅只好出去行乞。好不容易找到幾戶人家,也只得到了一些野獸的骨肉。
他感到十分奇怪,為何這裡的居民只願意施捨肉給他而不願意施捨五穀雜糧類的糧食呢?

「什麼是五穀雜糧?」出來應門的主人十分疑惑的說:「可憐的人,我們這裡向來是以捕食野獸充饑的,從來沒看過什麼米糧之類的食物啊!」

波羅感到相當驚奇!觀察了地形幾天,他發現,遠方有一大河,但是這裡的人們不知道如何利用,「怪不得這裡的人煙稀少,荒蕪凄涼呀!我為什麼不用自己的智慧,把這裡變得富足起來呢?」

波羅運用自己以往的經驗,把這裡居住的幾戶人家串聯起來,用自己所剩不多的糧食種子,帶領他們,開渠引水,開墾荒地。經過一年的辛勤勞動,第二年秋天便得到了大豐收,他們繼續努力,耕地越擴越大,糧食越來越多

每天都有許多慕名而來的投奔者,幾年功夫,這裡便有三四千戶人家。

大家為了感念聰明的阿波羅國家繁榮富庶的恩德,便推派三位長老代表,請他們傳達人民希望阿波羅國王心意

「如果要我做這個國家國王,」阿波羅思索了一下說:「首先要像其它的國家一樣,建立國法、頒布制度、建王宮、設大臣百姓每年要進奉貢品,交納稅租,還要挑選美女進宮。」

「這很合理!」三位長老討論了一番,便答應了他的條件

波羅雖然聰明,卻十分自私與貪婪,當了國王沒多久,過去貪污的習性又跑出來,開始強迫百姓繳納繁重的稅金,並且不停的興建宮殿,收括各地財寶,使得人民怨聲載道。

「當初真不應讓他國王!」宮中幾位正義的大臣看到國王貪圖享樂,濫傷無辜,便趁阿波羅國王打獵的時候,謀殺了國王,為民除害。

誰知,阿波羅因為內心憤恨,死後成了厲鬼,不但佔據了整座皇宮,還將皇宮內所有的大臣、宮女以及隨從們通通殺了。這樣還無法平息他心中怨恨,他到街上見人就殺,使得整個國家路上屍橫遍野,百姓嚇的足不出戶。

為了解救眾人的性命,三位長老便冒著生命危險,把自己用繩索捆綁起來,走到波羅面前求情:「要殺就殺我們泄恨吧!國王百姓是無辜的啊!」

波羅說:「我現在不是什麼國王我是吃人肉、喝人血的羅剎。看在你們三位以前推舉我做國王的份上,我今天不殺你們,你們快些回去吧!」

其中一位長老說:「你剛來的時候,使這塊不毛之地,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足之鄉,難道你現在又要親手毀掉自己創立的基業嗎?」

另一個長者也說:「不管你是人是鬼,過去你對我們的恩德百姓們是永遠不會忘記的。」

第三個長老看到阿波羅已有所動心,就進一步勸導說:「你不分青紅皂白地殺人,只會為你留下抹煞不掉的臭名啊。」   

聽完三位長者的話,阿波羅心想:「我這樣殺人,早晚也有殺光的時候。那時,如果餓了,該拿什麼充饑呢?不如我現在要他們每天挨家挨戶的送嬰兒給我吃。有美食,又不用勞動,不是一舉兩得嗎?哈哈哈!我阿波羅真是聰明絕頂啊!」想到這兒,他忍不住得意的笑了出來。

於是,阿波羅向三位大臣說了心中的奸計,大臣聽了一時不知如何是好。

「與其讓他這樣肆無忌憚地殺人,不如先答應他這個條件,先用緩兵之計穩住這個食人的羅剎,以後再想辦法。」於是,長老們就答應了阿波羅條件。     

「第一天該是誰家的嬰兒供品呢?」每戶有嬰兒的人家都推來推去,不希望是自己的孩子送去當祭品,大家的想法都是能拖一天算一天。

有一位佛弟子妻子生下一名嬰兒。這個虔誠佛家弟子為了解救別人,就決定先把自己的孩子代替一戶人家送給阿波羅

當天晚上,他望著淚流滿面的妻子和哇哇啼哭的嬰兒,心痛的他便對佛陀居住的方向頂禮膜拜,說:「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世尊啊!我是虔誠信徒,今天我把自己的孩子羅剎食用,只是想解救別人的孩子,但我只有這么一個孩子,如何解救得了如此多無辜的嬰兒呢?」

聽到佛弟子虔誠祈求的聲音世尊便來到阿波羅王宮中。

波羅佛陀耀眼的光芒照射得睜不開雙眼,又見世尊神態非凡,心裡想:「該不會是這裡的百姓請來降服我的仙人吧?哼!」

波羅先假裝對佛陀行禮,然後趁機走到世尊跟前,猛地伸出雙手直刺佛陀的雙眼,同時張開大嘴,想要吃佛陀。這時,阿波羅突然感到佛陀身上釋放出一種無形的力量,自己費盡了力氣也不能得手,而佛陀卻依然神態自若。

波羅知道今天碰上的不是一般的仙人,心想:「這位仙人有無窮的威力,如果我一心對抗,弄不好要丟掉性命的。」

佛陀洞悉阿波羅的心思,雖然阿波羅做了許多壞事,但本性仍存有善念,現在是勸導他走向正道的時機了。於時,在世尊慈悲言語教化下,阿波羅感受到佛法不可思議,並且聽從佛陀的教誨,當下受了五戒,成為佛陀弟子

改過向善的阿波羅立即將原本准備食用的嬰兒歸還給他父母,並且告訴所有的人,從今以後再也不食人肉,並且要以佛法治國。人們聽聞此事,個個驚喜萬分,紛紛皈依佛陀座下,從此全城百姓們又回到安和樂利的生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