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法師:釋迦牟尼佛傳 僧團中的爭執與安樂

僧團中的爭執與安樂

    佛陀傳道初期,常隨眾的比丘弟子,光是度了三迦葉舍利弗和目犍連以後,就有千餘人之多,隨後又有很多的求道者加入僧團,這麼多的比丘在一起,常有些意見的爭執,這自是免不了的事。

  皈依佛陀弟子,要求一下就變成清凈理想聖者這是錯誤想法。十個指頭有長短,再好的良田,種植上等的禾苗,仍然會有幾根稗草雜在其中。佛陀弟子中,也是有種種不同的人物,就是行十惡佛弟子也不能說沒有。不過,這不能算是真正的佛弟子,他表面上的名義是的,但實際上他還是人。並不是說佛弟子,於一眨眼之間就能超凡入聖佛陀弟子,遵照佛陀的指示,精進向上,證得正覺的人不在少數,但不依照佛陀的指示而行,墮落了的當然也有人在。

  有一次,佛陀在俱睒彌的地方說法的時候,弟子群中發生很強烈的爭執,爭執的人互不相讓,佛陀就集合大眾說教道:

  『你們不要爭,用爭來止爭是不能止的,唯有能忍才能止爭。我希望你們都要尊重忍的德行

  『過去憍賞彌國有一國王,名叫長壽王,他的鄰國波羅奈國的大王名叫梵豫王,有一天,梵豫王率領大軍侵犯憍賞彌國,長壽也就領兵抵抗梵豫王。結果長壽王生擒活捉到梵豫王,而長壽王不但沒有殺害梵豫王,他反而把他釋放,並對他說:「你的生死在我的手中,我赦免你,你從今以後可不要再興起戰爭!」梵豫王當時也很歡喜的叩謝,但他逃回國不久,又興起大軍要前來報仇雪恨。

  『長壽心中就這樣想:「我雖然能勝過他,但他不服輸,我再戰勝他,並不是難事,但是他心中永遠不服,而且戰爭是惡的行為。我要勝他,他要勝我;我要加害他,他也要加害我。他為著要侵吞我的國土使他和我的民眾受苦,這是多麼不值得呢?他既是要我國土,那麼讓給他,不要戰爭,不要讓我的人民受苦。」長壽王有這樣的想法他就大臣把國事交給梵豫王管理,自己帶領王後太子坐著車子,走向別的王城,隱藏起自己的身份

  『長壽王把國家讓給梵豫王以後,他和王後反而到梵豫王的國境之中生活,他改名換姓,穿起平民的服裝,研究學問,學習技能,遍走各大都市,和顏悅色的用音樂舞蹈勞各地民眾,把自己的太子給別人養育。

  『後來,梵豫王得悉情報,知道長壽王改名換姓潛居自己的城中,他即刻下令把長壽王逮捕,一般民眾看到長壽王被捕都悲不成聲。長壽王的太子名叫長生童子,寄養在別處,聰明伶俐,通達百藝,聞悉父王被捕,他化裝成樵夫,前來探望父王長壽王見到自己的孩子,像沒有發生什麼似的對他說道:「忍!忍!這就是孝道!不能結怨的因果,要緊的是慈悲的大願。含凶、懷毒、結恨、惹怨,種下萬載的禍根,這不是我的孝子你應該知道諸佛慈悲,包含天地,怨親都是平等。我尋道問真,捨身救眾,尚且怕不能獲得孝道,假若你來為我結怨報讎,行著與我相反之道,我無論怎樣也不能准許你有如此的存心。你要記好我的話,你應該做我的孝子。」

  『長生童子不忍父親無辜的死去,但又不得已,只有接受父親的命令,逃入一座森林中躲避災難波羅奈國全國的豪族士紳,都很同情長壽王,希望能免去他無辜的罪。而梵豫王知道長壽的人望,心中非常恐懼,因為他想到要除去禍根,所以就不得不把長壽王斬首。

  『長生童子知道父親被害以後,在夜半的時候,偷偷的前來收屍,用香木藏著遺體懇切至誠的為父親祈禱冥福。

  『梵豫王知道長壽有一太子名叫長生童子,他恐懼長生童子來報警,滿懷著怖畏的心而不能安眠,嚴厲的下令緝拿長生童子

  『長生童子後來改姓化名進入迦屍城,成為一位有名的技樂聖手,貴族豪門都很寵愛他。有一天,給梵豫王看到時,王也很歡喜,就命他進宮侍奉左右,梵豫王很信任長生童子,護身的刀都交給長生童子執拿。

  『有一次,梵豫王出獵山中,迷失路途,他和隨從都失去連絡,跟隨在身後的只有長生童子。梵豫王尋找路途,找了很久還不能尋到出路,他疲倦的就枕在長生童子的膝上閉目休息。

  『這個時候長生童子心下想道:「這個惡王是一個無道的昏君,他殺害我無罪父親,奪去我父王國土,現在,他的生命在我的手中,真是天給我的方便,這正是給我報警雪恨的千載難逢的機會。」

  『長生童子這麼想後,他就拔刀要殺梵豫王,但就在這剎那,他記起父親的遺訓,他又把刀插進鞘中。此刻梵豫王已被驚醒,他對長生童子說道:「呵!可怕!可怕!我在睡夢之中,恍惚見到長生童子來報仇,他用刀砍去我的頭。」

  『長生童子聽梵豫王說後,慢言慢語的說道:「大王你不要恐懼我就是長生童子老實告訴你,當你在睡著的時候,我是想報仇的,但記起父王的遺訓,我又把刀收進鞘中了。」

  『梵豫王急忙的問道:「你的父王有什麼遺訓呢?」

  『長生童子把他父親的遺訓又說一次道:「忍!忍!這就叫做孝。不要結怨的因果,懷著毒恨的心是萬載禍患的根源!」

  『梵豫王像沒有聽懂似的問長生童子道:「忍!忍!這是我知道的,但懷毒是萬載禍患的根源是什麼意思呢?」

  『長生童子回答道:「我殺大王大王的臣子必定要殺我,我的臣子也必定要殺大王的臣子,這樣殺來殺去,永遠是輪轉不止。不若我原諒大王大王原諒我,忍才是除禍根之源。」

  『梵豫王聽後,萬分的感激,他懊悔得喃喃自語著:「我殺了聖者,我的罪該萬死!」他告訴長生童子,他此刻衷心的願意把國家全讓給他,但長生童子卻很謙虛而莊重的說道:「大王的本國,是屬於大王所有的,我父親國土你歸還我好了。」

  『梵豫王和長生童子就一起尋路回城。路上,很多梵豫王的大臣迎來,梵豫王向他們試探的問道:「我問你們,假若你們相逢到長生童子的時候,怎麼對付他?」

  『這些大臣,都一個個勇氣百倍的回答說:「砍他的手!」「斷他的足!」「送他的命!」

  『梵豫王指著身旁的長生童子說道:「這就是長生童子!」

  『大臣們非常的驚奇,一個個都劍拔弩張,準備殺害長生童子。『不要動手!』梵豫王遏阻著,他把長生童子以德報怨的話一一講給大臣們聽,大臣都很感動,梵豫王並吩咐以後無論是誰,不準對長生童子再懷惡意。

  『大臣們非常悅服,回城進宮之後,梵豫王請長生童子香湯沐浴,以王者的服裝為他穿著,讓出自己的宮殿,請長生童子坐在自己的金床之上,最後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長生童子為妻,派了很多的軍隊車馬,護送長生童子回國。

  『諸比丘!你們聽了此事,不知心中作何感想?憍賞彌國的國王長壽王,自己行忍辱,具有大慈悲的心,施恩惠給他的讎人,你們應該也這樣去用功。你們以真心信仰,背井離鄉,割愛辭親,來探討宇宙真理,求證人生的實相,你們就應該要行忍辱,贊嘆忍辱;行慈悲,贊嘆慈悲;將恩惠布施一切眾生宇宙的實相是一體的,不應該有你我的爭執!』

  佛陀雖然這麼慈悲的引事實來勸解大家不要爭執,但一些喜好爭執的比丘的心裡,仍然像有一大塊不能溶解,有一比丘佛陀說道:

  『佛陀!別人譏嘲辱罵我對我持相反的意見,叫我一句話不說,我做不來。』

  佛陀看看這位講話比丘,隨即從座位站起來,威嚴的說道:

  『做一個世間上的國王給人家弄得國破家亡,尚且能夠忍辱,只有你們口頭要爭,為甚麼不能和合呢?以爭止爭,永沒有止的時候。果真你們是為著解救眾生,為著多數人的利益著想,用力量代替慈愛去折服對方,這也未嘗不可。但你們之間的爭執,全是從自我執著的私念出發。自我的一己之見,不應去爭,應該要忍,忍之道才是寶貴的。諸比丘!假若你們有人不把大家當作師友看待,不肯共同的虛心學習,有如狂象獨居曠野,堅持己意,以為自己最賢能善良那就不要和他認為惡的人在一起!』

  佛陀說後,就吩咐各人散去,不能改變壞脾氣的人仍然不能改,佛陀對無緣沒有善根的人,也只好由他去。有善根而給佛陀的話感動了改往修行的也很多。

  佛陀等大家散後,心中沒有不快樂,因為他佛陀,要講的講過以後,心中沒有絲毫的執著佛陀道人間爭的結很難解,自己不覺悟誰也沒有辦法佛陀感到這個世間需要宣揚慈悲自由平等、緣生的真理,更加迫切!

  佛陀獨自一人信步走著,漸漸的走到波利耶沙羅林來,這座森林裡正住著阿那律、跋提、金毘羅三人在修行

  這三個伯仲兄弟,在家時感情很好出家感情也是很好,他們三人有一盟約,共同依止佛陀修道,一切都遵照佛陀的戒法而行。若是出外乞食最初回來的人,先要敷床,次要汲水,再次要拿出洗足的器具和抹腳的布巾,安置水瓶,能夠吃的東西把肚子吃飽,剩餘的收藏於涼爽的地方放在沒有蟲子的水中,留給後回來的人吃。收拾以後,凈手洗足,整好尼師壇,入室念佛念法念僧或坐禪。再回來的洗足後,水如不足,要去再補,洗乾淨布巾,為後回來的人預備。吃飯的時候,如果感到不足,把前人剩下來的拿來吃,然後又再收好,凈手洗足,整好尼師壇,入室念佛念法念僧或靜坐。他們就這樣過著律儀的生活,等到漸漸黃昏將要晚的時候,最初的人禪定起來汲水,力量不足時,舉手示意,叫人幫忙,但不可說話,默默的靜靜的生活。五天召開一次會議,商討一些問題,以及報告各人修行心得。這樣平和的、美滿生活,他們都感到非常快樂

  佛陀走到這裡來,心中很是歡喜,但這兒有一位守林的人他不認識佛陀,因為平時佛陀行化在各地,總是帶領了許多的弟子,而今天是獨自的一人,不留意時都不知道這是佛陀的光臨。因此守林的人向前阻止佛陀道:『這裡有三位聖者住著修行,您不能進去!』

  佛陀微笑著,靜靜的答道:『他們三人見到我,大概也很歡喜!』

  守林的人就把此話前去報告,三個人見到是佛陀的光臨,真是喜出望外,阿那律來接佛陀衣缽,跋提去敷好床席,金毘羅趕緊汲水給佛陀洗足。佛陀見到他們三人,很歡喜的向他們說道:

  『你們在平和的修道,過著無爭的安樂生活,一心一德,一師一道,水乳交融似的和合,實在美滿得很!』

  佛陀在這裡說些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的道理,更增加三人對美滿生活信心!他們感到天上快樂天上歡喜也不他們的清凈他們的實在!

  以後,喜歡的人佛陀就不理睬他們,這風聲傳出去以後,他們還有甚麼可以自尊呢?

  非法喜爭的人,一部份反省覺悟,一部份大家共同壓制他,他們這才懺悔,才知道大海流出的百川,是不能分的。

  世間上爭執的煩惱和樂的安靜,原是各人自找的,僧團中的學道者,在大聖佛陀的德化之下,因為根機的不同也有著聖凡之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