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師:不修一心,換句話說,增長分別執著,那怎麼會成功?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諸位一定要將「入」與「所」搞清楚。在這經文裡面這一句最重要,前面已經給大家分別解釋過,可是這個意思是有相當的深度。從表面上看,六塵這是外面的境界,它有誘惑我們的作用,既有誘惑必有所在,如果這個心還被境界誘惑,我們的心是向外奔逸,往外面跑。假如是入了法性,這個入就是回頭的意思,佛門裡面常講「回頭是岸」、「反聞」,這是回頭。世間法裡面做學問孟子所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那個求其放心就是入。如果不求其放心,這個心是放在外面、放在六塵上,隨六塵境界而轉,這個心是亂心;不為境界所轉,這個心就是一心,一心就是法性。清涼大師在《華嚴疏鈔》裡面說,「一真法界即是一心」,可見得法性就是一心不亂

  為什麼證入法性的人就證得一心不亂的人,他的心不會被外境所動,這是什麼原因?當然我們也是很希望求得,而我們總是求不得、求不到,原因在哪裡?原因在我們不了解外面境界真實相,而把外面境界都看作是實在的,這就無法證得。我們的心要在境界上定下來,那是勉強的定,所謂用理智控制住感情,不叫它動,這都不是辦法這是石頭壓草。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壓制到相當的時間之後,怕會爆發,壓不住的。這就是說明了不能夠理解事實真相才有這些弊病產生。所以佛在一大乘經論裡面,把一切事實真相給我們說破,他是破了,我們自己要悟入這個境界才有用處。佛給我們講「萬法皆空」,我們哪一樁空了?沒有一樣空。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把一切有為法都當作真實幾個人把一切有為法看成夢幻泡影?這就是不曉得一切法的真實相,自然迷在外面境界裡面。

  修學就有善巧,像以前灌頂大師告訴我們,修行人沒有其他的念頭,「唯守一法然後見真」。這個法子看起來好像很笨拙、看不起眼,實在是有道理,真正去用會很得力,為什麼?那就是訓練一心的辦法。我們今天學佛所用種種的辦法都不是修一心。不修一心,換句話說,增長分別執著,那怎麼會成功?增長分別執著凡夫,不是佛菩薩。我們今天在這里聽經增長分別執著,讀誦大乘經論也是增長分別執著,天天干這個,那怎麼得了?這個問題大了,換句話說,我們不懂得守一法的妙處。表面上看起來現在佛教還挺興盛,特別是在我台灣,到處都有人在講經說法、有人在領眾修行,好像是很盛,其實很衰。原因在什麼地方?都不得法都不能夠守一法。譬如在民國初年,大陸上只有一道場提倡守一法,那就蘇州的靈岩山,印光法師他就守一個辦法念佛。所以靈岩山的道場是長年佛七,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打佛七,它叫長年佛七道場道場里只有念佛,沒有經懺佛事也沒有講經,唯守一法,的確也成就了不少人。

  你要問,為什麼守一法就能成就?我們要追究這個病根的所在,《楞嚴》裡面講六結,我們就看最粗的這兩個,動、靜,動靜都是塵,耳根所聞的,有聲的時候動,無聲的時候靜。眼根所對的是明暗,見明是見,見暗還是見;耳根對的聲有動、有靜。動靜二種妄塵,就是兩大類,它的性質在我凡夫來講,所謂是「黏湛發聽」。湛是什麼?湛寂的聞性,它是不是真的黏上去?不是。將來諸位讀經,要是讀到個字樣不要誤會,有這個意思可沒有這個事實,似乎是這個樣子這是講我們的耳識是這么起來的。可見得耳識之所依是聞性,聞性裡面染上動靜二塵,這就變成耳識。我們今天用耳是用耳識,不知道用聞性;觀世音這個方法,就是要把耳識恢復到聞性,這個辦法就是這樣,這就所謂是入流亡所。

  摘自 楞嚴經  (第一一一集)  198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7-001-0111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