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師:太上感應篇講記(講於新加坡、澳洲、香港等地,珍貴版本)

  凈土法門:太上感應篇講記(講於新加坡澳洲香港等地,珍貴版本)

  太上感應篇(第一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齋堂 / 檔名:19-12-01

  各位同學,大家好!最近有些同修,要求我將《太上感應篇》再講一遍,希望送到電視台去播放,這是一樁事情。可是再講一遍也要相當長的時間,最近我們在此地,開講的是華嚴》、《無量壽經》與《地藏經》,這三部經同時講已經就夠多了,再加上一種,感覺分量太重。所以想來想去,利用早晨這個時間,這半個小時,我們預訂兩個月到三個月,將這個課程圓滿

  這一門課程,實在說是非常重要。清末民初,印光大師特別提倡這個法門。清朝末年的時候,印光大師住在普陀山,當時定海的知縣,清朝稱知縣,到山上禮請印光大師到定海縣來講經弘法。大師因為家鄉的口音很重,他是山西人,在當時語言上有隔閡,他就派了一位法師到定海縣去講經。去講什麼經?好象是講《文昌帝君陰騭文》。我們在文獻上看到這些資料都非常驚訝,地方上的長官,請法師講經,法師不講佛經,去講道教經典。尤其一生極力提倡,《了凡四訓》、《感應篇》這一的書籍,所以惹到當時以及後人對祖師很多的批評,這都是凡夫知見

  在佛法裡面,我想很多同修都知道有這么一句話,「圓人說法,無法不圓」;也許有人又聽過另外一句話,「哪一法不是佛法」,你們想想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實在講,所謂世法跟佛法從哪裡分?從你心上分,法上沒有什麼世間法、出世間法,沒有,是從心上分。如果你的心妄想分別執著那就世間法,你就是學《大方廣佛華嚴經》也是世間法。為什麼?出不了三界。如果離開妄想分別執著,給諸位說,所有一切法都能夠了生死、出三界,所以哪一法不是佛法?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昨天我們訪問天主教有一位先生向我提出一個問題他說主教裡面所講的靈魂,跟佛法所講的法性,差別在哪裡?我很簡單的告訴他,有分別執著的叫靈魂,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的叫法性,他立刻就能懂得、能體會到。是不是一樁事情?是一樁事情,但是一個里頭有分別執著,一個是離分別執著。有分別執著,法法都有障礙;離分別執著,萬法圓融。所以要曉得,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個法性,《華嚴上講一個法身。「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這一句話諸位也聽得耳熟,既然共同一法身你想想看哪一法不是佛法?《感應篇》怎麼能例外,也是佛法。何況《感應篇》、《陰騭文》自始至終每一句每一個字都是發明五戒十善五戒十善佛家是根本法,離開五戒十善,這個人就邪道了。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無論你是初學,還是羅漢、還是等覺菩薩你要是離開五戒十善你就邪道,那哪裡叫佛法?五戒十善講得圓滿講得實在,《感應篇》跟《陰騭文》是好教材。尤其是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印光法師非常清楚,這個世間動亂、有災難要想挽救這個災難,只有一方法,喚醒一切眾生真正的覺悟,斷惡修善。這個災難縱然不能夠完全化解,將這些災難減輕,災難時間縮短,這是肯定可以做得到的。

  台灣同修問我,在大劫難當中台灣能不能夠免過?我告訴他,這是肯定的。台灣人造的罪業很重,可是你要想想,台灣人造罪業從什麼時候開始?也不過是最近二十年。你們想想看二十年前的台灣台灣人很規矩,很守法。如果再退到三十年前,台灣的風氣可以說是東南亞最好的人心淳厚、善良台灣造罪業,也就是最近這二十年社會風氣完全變了。縱然造罪業,造罪業的人不太多時間不算太長。何況台灣念佛的人很多,善心的人很多,所以縱然有劫難,不會太大日本人造的罪業就重,可以說是非常非常之重,他將來在這個大難當中所受的果報,超過台灣十倍都不止。我們從感應這個道理上講,種善因得善果,造惡因一定得惡報這是感應真理。所以印祖極力提倡這三本書這是真實智慧,挽救世界劫難。他老人家一生提倡,真正懂得的人並不多;印祖往生了,能夠繼續發揚光大的更少。

  我是在七七年,第一次接受香港同修的邀請,到香港講《楞嚴經》,那一次在香港住的時間長,住了四個月。前面兩個月,住在倓虛老法師中華佛教圖書館,在九龍;後面兩個月,住在壽冶老和尚道場,藍塘道的光明講堂我在圖書館看到,印光大師弘化社出版的一些書籍,那個地方搜集得很多。我跟印祖的關系非常密切,我們有師承關系,我的老師李炳南居士是印祖的學生。因此我對於印祖的教誨,弘化社出版的書,就自然有一份很深的感情。這個小圖書館,裡面所收藏弘化社的書,我全部都看過。而發現三種書,《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了凡四訓》,弘化社印得最多,本子也印得最好。中華佛教圖書館收藏的分量也不少,我就帶了一份,一樣帶一本帶回台灣。我看到後面版權頁,這三種書每一版數量最少的是一萬冊,數量多的是五萬冊。印了多少版?幾十版。我概略的統計了一下,這三種書的數量超過三百萬冊,這使我非常驚訝!弘化社印其它的書籍,每一版都是一千本、兩千本,為什麼這三種書印這么多,這引起我的注意。我冷靜仔細思惟,印祖苦心要救這個災難,救這個劫難。這三種書是好。

  今天諸位同學們,在各個地區許許多多的書店,都可以能夠看到《西方古老的預言》,而且種類非常之多。我看過的就十幾種,都說九九世界末日,有毀滅性的大災難,而且這個災難時間很長,大概要延續二十多年。這二十多年,他說從九○年開始,大概要到兩千十幾年,這個災難才算能度過。可是西方這些書,只說明有這些災難,說這個災難眾生惡業上帝脾氣了要懲罰世人要把這個世界從頭再來改造,是個宿命論,遠遠不如《了凡四訓》跟《感應篇》這些書籍,這些書籍里有挽救的方法,他們只提出劫難,沒有挽救的辦法。西方預言裡面還有一種叫《聖經密碼》,那個比一些預言要高明,裡面最後的結論說這在人心,如果人心能回頭,人心能向善,這個劫難可以化解。但是他也只有籠統說了這么一句,怎麼個回頭,怎樣斷惡修善,沒有具體的說明。遠遠不如這三種東西說得透徹,無論說理,無論說事,都說得很透徹。

  實在講,我們覺悟太遲了,也是這個世界眾生福報差了一點。怎麼說我覺悟太遲?沒有把這幾種書翻成外國文字,流通到全世界,不曉得這個重要性。如果這三種書,大量譯成世界各種文字,大量流通全世界,對整個世界都有好處這是我們沒有能覺悟到,現在才知道,現在知道的時候,真的已經來不及了。可是亡羊補牢,我們還是要做希望大家發心我們帶頭來做,盡可能的把它翻成外國文字向全世界流通,能夠有緣讀到這個書的人有福。而且我們有責任、有使命,勸導大家讀誦受持,依教奉行,不但能夠轉變自己的業報,也能安定社會,幫助這個世間一切眾生消災免難。

  所以我那一年從香港回來之後,我就在台灣提倡,這是我第一次印《感應篇彙編》,總共印過好幾版,當時大概印了總共將近十萬冊的樣子,我們能力很有限。這是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跟《了凡四訓》,我在台灣提倡、翻印、流通,而且這三種書都講過,也講過好幾遍,多少遍我記不清楚了。這個本子我當時講《感應篇》所用的本子,這裡面圈圈點點,書上寫了一些眉注,重要地方給它畫出來,這從前我講的本子。前幾天同修來要求我,我去找這本子找出來,找出來省事,我講解的時候無需要再做准備。所以希望同修們能夠重視這樁事情,真正要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印祖用這三樣東西,來彌補我們戒行之不足。念佛法門祖師大德常常教誨我們「持戒念佛」,念佛持戒、不行善,不能往生,古人所謂「口念彌陀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所以最重要善心、善語、善行,《感應篇》最後的結論,也是結論到此地。你的心善、言善、行善,《感應篇》裡面說你得善神保佑,在凈宗裡面講你念佛才決定能往生

  現在這世間災難很多,如果我們遇到災難,不必恐懼昨天我們訪問老人院,我們看到有二十幾位,得癌症末期的這些老人。我告訴這些修女們,對這些老人給他們希望,不要給他們悲傷,要以宗教教育去開導他。人沒有死,所謂生死平常事,是我們轉換一個環境讓他這個觀念轉過來,他對生死就看淡了,心就平靜,這是個轉折點。我們會轉入一個更好的環境,我們會得到更好的生活,所以宗教教育非常重要。他們照顧兒童殘障兒童個別輔導,對於老人也要個別輔導,這怎麼能疏忽?老人個別的開示,常常跟他談談話、慰問,比教導小孩一樣重要。這些老人常常有人跟他講話,常常有人給他講這些大道理,幫助他脫離生死痛苦學佛的,我們一定勸導他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天主教基督教,你也勸導他一定要求升天堂天道人道殊勝太多了。這是教育,不僅僅是物質生活上幫助,精神生活上決定不能夠缺少,娛樂方面也要加強。

  昨天修女告訴我她說娛樂的部分,也有年輕人到這邊來唱歌,來義務給他們表演,這些老人不愛聽。我說當然,老年人聽到現在這音樂厭煩,他怎麼會聽得進去?我說你要懂得老人心情你要播放三十年前的那些音樂他就喜歡聽了;四十年前的老歌,他聽了之後,他年輕時候唱的,他心裡就會受感動,就不一樣。我說了,他們才想到,我說你要找這些東西。現在這歌舞表演,老人不喜歡看,給他看潮州戲,給他看老戲,這些東西拿去他就歡喜了。他是哪一個時代的人,你要用那個時代東西他就適應,這是我們都要想到。我們常常跟老人交談,他們喜歡什麼東西,希望什麼東西,我們來替他准備,這是真正照顧老人,讓老人開心,讓老人得很自在,你們才盡到責任昨天我也跟李木源居士說了這些事情,李居士說我們盡量去找,找這些老歌,找這些戲劇,找這些錄像帶,我們找了就送給他們,他們裡面中國人很多。這些作法,可以說都是斷惡修善的落實。

  好,我看今天我們這個小本子很多,我們大家都用這個小本子好了,《太上感應篇》用這個小本子。這個小本我剛才看,它只印了一千冊,印得太少了。這個小本子讀誦很好,攜帶很方便,常常去念;後面還有《文昌帝君陰騭文》,兩篇東西都在里頭,很理想的小本子。我們這兩、三個月,早餐半個小時,我們大家也用這個小冊子。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二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齋堂 / 檔名:19-12-02

  諸位同學,今天開始我們大家一起來學習:

  【太上感應篇】

  這一文章不算很長,只有一千三百多字,題目叫『太上感應篇』。「太上」這兩個字是尊稱,含義很深。佛菩薩為我們講經說法,完全是自性的流露,所以不是某個人講的,如果我們要以為佛經釋迦牟尼佛所講的,那就錯了。我們在許多經論裡面看到,佛自己說他一生沒有講過經,他一生沒有說過一個字。這個話是真話,不是謙虛,也不隨便說說而已。凡夫執著有我,所以說法我說的、你說的、他說的。諸佛菩薩無我,《金剛經》上說得很清楚,不但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連念頭都沒有,所謂是「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那個見是見解念頭,不但不著相念頭都沒有。他這是從哪裡說的?真性的流露。真性不是別人的真性,是我們自己的真性,這個道理一定要懂。自性的流露,這是真實的。如果從意識心,意識是個人的,那個話就靠不住了。

  出世間大聖佛法裡面常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世間也有大聖,這些人有沒有見性?有沒有成佛?佛有方便語,說世間聖人沒有能見性這是方便語。說真實語,大乘經論裡面講得很多,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隨類化身,隨機說法,怎麼知道他不諸佛如來化身示現的?從前有人講孔子是童儒菩薩,有人來問我問我這個話靠得住、靠不住?我們依照祖師答復的慣例,不能界定可否。因為你說他是菩薩找不到根據,我們就不隨便說;你說他不菩薩,從原理上來講,菩薩應化在世間也有可能。如果真正契入境界,一切眾生哪一個不是菩薩?哪一個不是如來?

  此地題目上,題目也是如此,本文也是如此,一開端冠上「太上」兩個字。我們學佛同修就應該懂得,冠上這兩個字自性的流露,性德是至高無上;換句話說,我們能夠理解,能夠奉行,就是順著性德。順性德這是真善,違背性德這才叫惡,這是善惡最高的標准,是善惡絕對的標准。這兩個字在此地,讓我們要警覺不可以疏忽,用意在此地。底下『感』跟『應』,「感」,古人有個比喻,好比是種植;「應」,好比是開花結果。用這兩個字這一文章的名稱,就說明了有感必定有應。這是什麼道理?感應都是自性而起的,自性遍一切處、遍一切時;我們今天講時間與空間,在自性裡面不分的,時空是一片的,所以有感必有應。在我們一個人的身體上,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這一頭發微不足道,如果我們動彈它的時候,一身都覺得不舒服。你動這一頭發這是感;一身不舒服那就是應。

  由此可知,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要以為這是小事,這個無所謂,再微弱的念頭都能夠振動虛空法界,我們不曉得迷失了。就像我們身上這一根汗毛一樣,我們把這汗毛尖立起來,全身都能感覺到。這是大家知道,這是我們一個身體。但是你沒有了解,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自己的清凈法身,是一體。正因為它是一體,所以感應不可思議;有感必應,隨感隨應。感應也可以說之為因果關系眾生有感是因,諸佛菩薩、天龍鬼神他就有應。了解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才懂得古德所說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個比喻意思很深,告訴我們種善因一定得善果,你種的是惡因,你必定免不了惡報。一切眾生無始劫以來,我們所造作的善因少、惡因多,所以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諸位如果是冷靜的思惟,細心的去觀察,在我們周邊惡緣多、善緣少。善緣促進我們的道業,促進我們的善行;惡緣增長我們的惡念,增長我們的惡行將來有什麼樣的果報,自己不就很清楚、很明白了嗎?這都是感應道理古人又常說,「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這兩句話也是講的感應之理。這是真理,是事實真相這一文字,總綱領就是前面的四句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向下的文字都是這四句話的發明,四句話詳細說明而已。我們學習抓到這四句綱領,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性德相應不相應?與性德相應的,我們可以這么想,可以這么做;如果與性德相違背的,我們知道不能這樣想,不能這么說,也不能這么做。佛在一切經論裡面教誡我們,特別是末法的眾生要想道業成就第一個條件親近善友,把這個列在第一。小乘經裡面也不例外,我們過去讀過《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佛在這個經上,也是第一句話教我們「親近明師」;明師就是大乘上講的善友、善知識。因為六道凡夫,性識不定,這是地藏經上講的話;也就是諺語裡面常講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個話的意思說明,我們凡夫決定受環境的影響,受外界的影響,我們做不到「境隨心轉」,而實在講我們是「心隨境轉」,那環境對我們就太重要了。古來的祖師大德,真正有修行的人,有定慧功夫他能境界,不隨境界轉。但是他學生、教徒弟,依舊要選擇環境,為什麼?這些人是凡夫,轉不了境界,決定受外境的影響,那就不能不選擇環境

  而在選擇修學環境裡面,善友是第一個條件你能夠常常親近知識親近老師親近好的同參道友對於你的道業決定有幫助。我們在《高僧傳》裡面看到,在《居士傳》裡面看到,古來這些大德親近善友,有十幾年,二、三十年,還有一生都不離開的。他學成了,可以離開了,為什麼還不離開?無非是給後學做個好榜樣。守在老師身邊,給老師助教,接引後來的同學,到老師往生了、圓寂了,他再離開教化一方。我們看古來祖師大德,這種作法的人很多很多,也是將世尊的教誨真正落實了。除非是緣不足,那就另當別論。但是也必須自己道業真正有成就,才能離開。什麼樣叫成就?在佛法裡面也有標准,從智慧解門來講,你有能力辨別真妄邪正、是非善惡利害,確實有能力辨認。第二個條件你有定功,不會受外境的干擾也就是說不會受外境的誘惑,「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具足兩個條件才可以離開老師。這兩個條件具足,離開老師就很危險;因為你裡面內有煩惱,外有誘惑,你抵不過誘惑,你就會墮落。

  可是今天師道已經沒有了,我們想親近知識,這個世間沒有善知識了,怎麼辦?如果能夠找到幾個志同道合的道友,大家能夠在一起學習,互相勉勵,以古大德為善知識。我介紹給同學們,以「阿彌陀佛為善知識阿彌陀佛在哪裡?在《無量壽經》,在「凈土五經」。每天讀誦,每天講解,每天在一起學習,這樣我們就不離開善知識。我在這地方網路同學們結緣,對大家也有一點小的好處。我們距離雖然遠,利用現在科技方法把我們拉近了,我們也能夠每天在一起。

  開端這四句話要常常記在心裡,提高我們的警覺。各人有各人的報應家庭家庭報應社會國家,乃至於世界,都逃不出這一定律。今天是社會動亂世界不安,我們知道共業所感。如何能化解這個劫難?只要大家覺悟,明白這些事理真相,毅然回過頭來,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放下自己自私自利,一切為社會、為眾生,這個劫難就能化解。天災人禍都是惡業召感而來的,離開惡業,不但人為的災難沒有了,我們今天講天然災害也沒有了。何以說天然災害沒有了?這是大乘經上常講的「境隨心轉」。唯有深深明了這個道理,他才相信,他才肯做。

  這篇文章段落層次很清楚,古人分成幾個大段,我們看到《直解》,《直解》裡面分成十段。我們在此地共同學習,我們也把它分段,就像經典裡面分科判教,將來我們講的時候,講到哪裡,我就把段落再給諸位交代清楚、交代明白,這一段說的是一樁什麼事情。開頭這個四句,全經的總綱,全篇總綱。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三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齋堂 / 檔名:19-12-03

  諸位同學,大家好!中國古老的《易經》,說明「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必是必定,是非常肯定的詞句,也就是說,因果報應是一定的事實世間人所謂的真理這就真理。個人如果能夠修善、積德,這一個人一定發福,福報自然會現前。如果一個人造作都是不善,縱然他家有福報,祖宗父母有福報,生在富貴之家,必定也會身敗名裂、家破人亡。這一些事跡,不但在古代歷史當中記載得很多,如果我們細心觀察現前的社會,無論在中國、在外國,稍稍留意你都能夠見到,證明古人所講的話決定是正確的。感應道理,就是要我們認識因緣果報,了解因緣果報,肯定因緣果報事實,做為我這一生做人的準繩。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自然就能夠收斂,就能夠約束,知道趨吉避凶,知道斷惡修善,這是賢人的教化,這叫做教育。

  現在人,現代的社會有沒有教育?可以說沒有了。國家辦這么多學校,那究竟是什麼?我記得我在出家的時候,在圓山臨濟寺門口掃地,那個時候門口院子很大,樹木很多,每天要掃除落葉。遇到幾個學生,從那條路上上圓山去玩,他們的舉止行為不像是個念書人。我看了之後,很感嘆說了一句話,「可惜!這些人沒有受過教育」,我是給一同掃地的,我們幾個兄弟說話。這個人聽見了,三個人,他們就回過頭來問我他說:「你說我們沒受過教育,是不是?」我說:「是,沒錯,不像受過教育的樣子。」他說:「我們是台灣大學法學院四年級的學生你怎麼說我們沒受過教育?」跟我理論。我說:「好!你說你受過教育,我問你,『教』怎麼講法?『育』怎麼講法?『教育』怎麼講法?你講給我聽聽。」他講不出來。於是他那個氣焰就下降了,那個時候的學生,這總是四十年前了,跟現在不一樣。他這個氣焰就下來了,反過來問我,向我請教。我就告訴他:教育是教你做人的道理,你們有沒有學過?真的沒學過。

  中國古老的教育,從夏、商、周三代,一直到清朝末年,宗旨都沒有改變。教育里頭有三個目的第一個教你人與人的關系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友愛兄弟和睦朋友教你這些東西;第二個是教你明了人與自然關系;第三層是教你明了人與天地鬼神關系,你們學過沒有?沒學過。落實到生活上,小學教育教你灑掃應對,你有沒有學過?沒學過。所以我看你這樣子,就沒學過,你沒有受過教育。他又反過來問我:「我們現在念的大學算什麼?」我說:「你問得很好,你們現在所學的是知識傳習所』。」我說:「這個名稱你覺得有沒有道理?」那個大學的招牌要取下來,「高等知識傳習所」,那就名副其實,它不是教育。今天普遍的大眾,都已經把教育捨棄掉、忘掉了,還談什麼?所以這個社會動亂,人民生活疾苦,不是沒有原因社會上只知道科學技術的傳授,把教育根本失掉了

  佛家教育,青蓮大師在《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裡面節錄出來,佛家教育三個目標第一個教人斷惡修善,第二個轉迷成悟,第三個轉凡成聖,我在講經的時候也提到過。教你轉惡為善,就是幫助你決定不墮三惡道,你今世來生依舊能夠得到人天福報這叫教育。第二個轉迷成悟,這是超越六道輪迴聲聞、緣覺、菩薩、佛,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轉迷成悟。把你的生活境界不斷向上提升,這是教育。最後的目標是轉凡成聖,那是超越十法界,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教育。

  我們反過來看看,現在社會上教的是什麼?教你科技教你這些能力,然後你學會這些能力,造業。前幾天澳洲有個同修給我講,社會的精英分子、傑出人才,他指的什麼?科學家。這一些精英分子、傑出人才,造原子彈,造核武器聰明到絕頂,造出這個東西將來殺人,一顆原子彈殺幾十萬人、幾百萬人,傑出人才、精英分子!沒錯,它是可以殺這么多人,造出來一定要殺人,果報阿鼻地獄。傑出人才將來到哪裡去?到阿鼻地獄去,很快就去了。我們中國儒家的教育,佛家的教育,絕對不教人干這種事情。在佛經戒律裡面,製造殺害眾生的這些工具,都是殺生重罪。從前造這些工具是什麼?弓箭,造這個罪過都極重了,殺一個畜生佛經講得很好,「人死為羊,羊死為人」,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你殺害一個畜生,業債都沒完沒了;你要殺害那麼多人,怎麼得了?墮落地獄世間人常講「永劫不得翻身」,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說過很多次,還要說很多次,為什麼?諸位記不住,體會不到這個意思。世界原本就是多元的,要想把它變成一元,不可能。怎麼知道不可能?我們這個身體是小宇宙,外面環境是大宇宙,大宇宙跟小宇宙完全相同,大宇宙如何復雜,我們這個小宇宙也如何復雜,佛家講依報跟正報是相等的。我們身體就是多元的,眼睛不是耳朵,耳朵不是鼻子鼻子不是舌頭,多元的,你怎麼能統一?我這身體什麼都不要了,只要眼睛,行不行?不行,你才曉得多元的。而且多元,你還覺得個個第一,沒有第二的。眼見第一,耳聽第一,鼻嗅第一,統統是第一,沒有第二;有第二就打架了,沒有第二。你從這個地方你就要體會到,整個宇宙萬事萬法個個都第一,沒有第二的。所以我接觸其它的宗教我跟這些宗教領袖就常常談,第一,都第一。我佛教第一,你基督教也第一,回教也第一,大家就問題解決了。我們佛經第一,你《聖經》也第一,《可蘭經》也第一,所有一切問題都化解了,就能和睦相處。我是真的,你是假的,他怎麼不打架?打得死去活來,造作極重的罪業,招來的是冤冤相報

  佛說迷悟,凡聖就在迷悟之間,一念覺悟了,就是佛菩薩,就是聖人。悟什麼?悟萬法平等,個個第一。諸位展開《華嚴經》,《華嚴經》自始至終有沒有第二的?找不到,個個第一。《楞嚴經》裡面,你們也讀過「二十圓通章」,這二十五個菩薩是個個第一,沒有說哪個第二。知道法平等,個個第一,我們才能夠互相尊重。對於尊重別人的心,敬愛別人的心,自然生起來了。這才能解決社會問題,才真正能夠帶給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一切眾生平等都能夠過幸福美滿生活。我們看到現在社會上各個階層的領袖,把這些話都常常放在嘴裡,可是所作所為的,確實擾亂社會,破壞和平所作所為跟他所想所說的完全相違背,這個原因在哪裡?說個老實一句話,沒受過教育。在現代這個時代,問題已經發展到極嚴重的階段,所謂是世界要毀滅了基督教、天主教講的世界末日末日什麼時候?一九九九年,就是今年。我們也算是很幸運,遇到這個時候。這個大災難能不能化解?能。佛告訴我們,「依報隨著正報轉」,佛把這個原理告訴我們天災人禍是依報,正報是人心,只要斷惡修善,破迷開悟,這個災難就化解了。

  我們彌陀村緣還沒成熟,先建念佛堂,先建講堂我在新加坡講經,到今年是十二年了,難得李木源居士熱心護持,庄嚴道場。現在諸位在居士林,你看講堂,看看念佛堂,我們為什麼要這樣作法?為一切眾生消災免難。我們講經為誰講?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而講,為諸佛菩薩而講。我們為什麼念佛?決不為求自己,為這個世界一切眾生消災免難。不是為自己,為自己功德很小,為一切眾生功德大了佛法裡面講積功累德,不在事相上,在心上你的心量大,什麼叫心量大?念念為社會,念念為眾生,這個心量就大;念念為自己,念念為我家庭為我團體為我道場,這功德就小,這就是佛講的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什麼?正報是心,一切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以心能轉境界,心能轉萬法。學佛從哪裡學?學佛菩薩的存心,學佛菩薩知見學佛菩薩的行誼。這里頭最重要的是心願,人家是存的什麼心?發的什麼願?這是根本。根本正確了,沒有一不正

  《感應篇》這一文章是從聖賢立心發願,一直落實到生活處事待人接物。古德所說,它的功用可以做為超凡入聖的階梯,轉禍為福關鍵。在中國過去每一個朝代,依照這一篇修學的人很多,所感應的果報非常殊勝。彙編裡面所引用的這些公案因緣我們現在故事,奉行《感應篇》這些故事,他們得的善報,造作惡業人所得的這些惡報,搜集的可以說是相當的豐富,我們看到了。而實際上,搜集這些篇公案因緣依舊很有限,而感應的事跡不勝枚舉。只要我們細心去觀察,都在我們的周圍環境之中,我們怎麼能不相信?怎麼能不依教奉行?印光大師以這個做為修學凈土基礎很有道理!一個人能真正奉行《感應篇》,念佛求生凈土,決定有把握;如果你所作所為,與《感應篇》所講的完全相反,念佛也不往生。所以印祖一生極力提倡,是他高度的智慧是他的大慈大悲。我們應當要知道,應當要尊重,應當要感恩,應當要依教奉行,這才是報答。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四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齋堂 / 檔名:19-12-04

  諸位同學,大家好!《太上感應篇》這是中國自古以來,社會上一般大眾都非常重視,依這個方法修學的人非常之多,得到的感應不可思議。《感應篇彙編》就是搜集許許多多感應的事跡,績效非常的顯著。古人勸導我們,人心地要厚道。這一次我到澳洲,雖然時間只有四天同修們還是不放過,要我將這四天時間,將《了凡四訓》的大意,給大家做個介紹。

  感應道理,開宗明義就講得很清楚,《易經》上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存心厚道的一定有後福,存心刻薄的,縱然目前環境很興旺,但是不久也必定衰退。這個理論與事實古今中外,只要我們細心去觀察都能夠見到,而且非常明顯的見到。所以無論是個人,無論是家庭、社團,或者是國家,要知道興旺全在存心厚道,斷惡修善。古人講凡是明白這個道理的人,應當將這篇文字廣泛的流通。我們應當效法印祖,印光大師在一生當中,全心全力的流通這一部書;另外就是《了凡四訓》、《安士全書》。

  這三樣東西,它的流通量遠遠超過佛法的經論,印光法師這么做是什麼用意?無非是挽救現前世間劫難,這個劫難非常嚴重,我們要認識清楚。劫難從什麼造成的?人心、人行造成的,心行不善就造成劫難佛家所說的「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是我們環境,正報是人心、是行為。人心善,我們生活環境就善;人心不善,環境就變惡劣。所以說這本書一定要熟讀深思,勉勵奉行,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想想與《感應篇》的教訓相應不相應?相應的,我們可以想、可以說、可以做;不相應的就不可以。所以一定先要熟讀,要常常思惟裡面的義理,熟讀深思,努力奉行,你的前途無限的光明

  我自己學佛,我二十六歲接觸佛法,許多同修都知道,我沒有福報,也沒壽命我不只一個人給我看相算命,許許多多都說我過不了四十五歲,我相信;我家裡面好多代,都沒有過四十五歲的,所以我能接受。沒有福報,過去生中沒修福,幸虧還有一善根,還有一聰明智慧,能夠接受善法。當年朱鏡宙老居士,將《了凡四訓》、《感應篇》介紹給我,我讀了之後深受感動,知道自己毛病,改過自新,學忍辱、學忍讓。現在還有這么一點壽命,好象還有這么一點福報,不是前生的,這一生所修的;實在講,得力於印祖的教誨。這三種書我都講過好幾遍,這一同修們請我再一遍我說好,也正是時候。大家學佛功夫不得力,念佛不能得功夫成片,參禪不能得禪定,研教不能夠圓解,原因在哪裡?要把這個原因找到,消除這個因素,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功夫就得力。

  尤其是現在世間,這個世界每一個地區災難頻繁,一年比一年多,一次比一次嚴重,我們要有警覺心。上一個月有一位澳洲同修,送了三大本《西方古老的預言》,我用兩個星期讀完。我才真正明了,過去我們也看到一些,是節錄本子不完整,看不出東西;也是我們自己修養不夠。看到原文,看到全文,我們才曉得,西方諾查‧丹瑪斯,這是世界都知道的大預言家,而這個人實在上說,跟《了凡四訓》上所講的孔先生是同樣的人物。他對未來社會的變化,治亂的狀況,推算得非常正確,但是沒有辦法化解;《了凡四訓》孔先生把袁了凡命運得很准確,沒有辦法更改。袁了凡先生很幸運,遇到雲谷禪師,教給他命是自己造的,當然自己可以改,改造命運;他改成功了。在中國歷代,像了凡先生這樣的人,不計其數。你懂得道理、懂得方法,你就能夠改造命運、創造命運,前途一片光明。明白這個道理難,那不是容易事情,透徹了解方法也不是容易,所以一定要認真努力學習。

  這個道理非常之深,我們在新加坡機會時間細說大經,這些道理都跟諸位說明白了。可是聽一遍、兩遍、三遍你是不是真的就懂得?未必。一遍、兩遍、三遍聽說而已,你的信心都不能建立,何況了解?好在這部《華嚴經分量大,我們眼前這種進度,我估計要講十五年。如果有這個緣份,十五年熏修下來,我相信開悟的人會很多,沒有這么長的時間辦不到。不能在現場聽經,那是不得已而求其次,你聽錄音帶,看錄像帶,或者是從網路上來收看,這是不得已而求其次。果然每天不間斷的熏習,要想建立信心也得要三年五載的功夫,你才能做得到。

  現代人跟古人不一樣,古人心是定的,古人心很厚道,現代人心刻薄、浮躁,沒有三年五載信心不能建立,有個十年、八年,你才真正能開解,真正能夠契入。我自己是一個很好例子我一生當中心地平靜這一點比一般人要強一點。我沒有慾望與人無爭,於世無求,所以心地比較平靜,這個對於修學就有很大的幫助。如果你心不平,你心地浮躁,你慾望很多,要爭取名聞利養,貪圖五欲六塵,這是修道最大的障礙。這些東西只造罪業,你的功夫不得力,道理就在此地。一個人修行,一個人得福;一家人修行,一家人得福;一個地方區域修行這一個地區免除一切災難

  新加坡這個地方不大,我們在此地講經,先後也有十二年了。為什麼在其它地區,同樣用十幾年功夫沒有效果這個地方我們看到一些效果原因新加坡的人教育跟其它地區教育不一樣,這個地方的人老實、守法,很規矩,所以聽了佛法之後,他認真思惟他會去做。他覺得這是好的,他認真去做,做的人多了,就形成一個風氣。這么一個小的國家城市國家,能夠受到全世界人的尊敬自然有它的道理,可見得道理還都歸結在教育。我聽別人告訴我,李光耀先生曾經講,他是受過英語教育,如果他要是受華語教育的話,新加坡的治理比現在要好很多倍。這是真實智慧,真正過來人。

  華語的教育教人什麼,我們要明了。中國自夏、商、周三代以來,一直到清朝末年,教育宗旨沒有改變過。宗旨只是三樁事情:第一樁事情教你明白人與人的關系你應該怎樣做人;第二教給你人與自然環境關系;第三個教你人與天地鬼神關系你能通達明了,你就聖人佛家的教育也是這三樁事情佛家不管是大小乘,不管是哪個宗派,教育的宗旨也是三條。第一條轉惡為善,在五乘佛法裡面是人天佛法你不會墮三惡道;第二條轉迷為悟,你就能夠超越六道輪迴,超越三界之外,作羅漢、作辟支佛、作菩薩、作佛;第三個目標轉凡成聖,那就是超越十法界,《華嚴經上講法身大士。如果我們對於教學綱領都抓不到,你學些什麼?

  真正明白了,真正懂得,才知道知恩報恩;世間人不知道恩,他報什麼恩?知恩報恩,在大乘佛法裡面,二地菩薩必修的課程,諸位想想這個地位多高。二地菩薩總共修學八個科目這是其中之一。念念不忘「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兩句是根本;然後從這個地方發揚光大,孝順一切眾生,奉事一切眾生。《梵網經》裡面所講的,這是戒經,「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這是把報恩發揮到極至。我們今天與許許多多不同的宗教接觸,不同的族群接觸,真誠愛心,無條件無私的布施供養有很多感覺到奇怪來問我法師,你為什麼要這樣做?我說我這是華嚴》教誨的落實。我們明白這個道理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就是自己的清凈法身,怎麼能不愛護?怎麼能不照顧?怎麼能不供養?大家都明白這個道理,都知道這樣作法天災人禍就沒有了,這就叫做佛法

  佛法世間,真正懂得佛法幾個人?我們所學到的教誨,必定要把它變成我們的生活,變成我們的思想,變成我們的行為,我們才能夠得到真實的受用。所以《感應篇》不能不學,不能不認真努力來修學。《彙編》搜集的公案因緣故事非常豐富,不能一樁一樁的介紹,時間就會太長了。我在此地只是提醒同修們,要認真努力去讀誦受持,自求多福。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這還沒講到本文,明天我們就可以講到本文。

  你們從台灣來?來了多少人?十八個,一個小團,好。你們從遼寧來的,遼寧什麼地方?朝陽,好地方。崔居士認識嗎?認識。達拉斯這邊同修,悟本到達拉斯去,我看到了。我們在大連買了一棟房子。知道,有沒去看過?沒看過。大概跟這個樓差不多大,是七層,我們做韓瑛館長的紀念館。

  太上感應篇﹝第五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齋堂 / 檔名:19-12-05

  諸位同學,大家好!感應道理很深,感應的事跡很廣,古人對我們的勉勵很多,愛護備至。古書裡面教導我們,世出世間法,尤其是善法,信心成就第一個因素。無論是希求在一生當中,得到幸福美滿果報或者是學佛,希望這一生當中能夠往生凈土親近阿彌陀佛,也都在信心。尤其應當警覺到,佛在經上常說,「世間無常國土危脆」,人的壽命非常短促,一口氣不來就是隔世。所以我們有一信心,就是一念善根,念念信心就是念念善根成長,應當及時努力,決定不能夠等待。如果你以為還有明天、還有明年,這個樣子悠忽忽,一生往往就空過了,到臨命終時後悔莫及。所以要建立信心,要精勤努力

  佛法無論是哪個宗派,顯教、密教,祖師大德都教導我們要從根本修。什麼是根本?心是根本。在世法里頭,管子說過「喜氣迎人,親如兄弟」,這話說得道理;「怒氣迎人,殘於兵戈」。佛家教導我們「笑面迎人」,佛家道場第一個建築物是天王殿,天王殿當中供奉的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造像布袋和尚造像這就是教給我們要養心、要修心,心要大,要能夠包容,要能夠寬恕,要懂得以歡喜對待一切眾生,對待一切人,這在佛法教學是頭一條。一個人的成就是在德行德行就是真實學問真實智慧的落實。孔子是個平民,普通的平民,沒有地位,沒有財富,他何以有這樣殊勝成就?釋迦牟尼佛雖然出生於王族,可是他掉了,地位財富全都舍盡,也過一個最普通平民的生活。他的成就是什麼?說實在話,就是一個清凈平等愛心,愛護一切眾生

  我們在這四十多年,將近五十年修學的過程當中,總結佛菩薩的教誨,拈出一個綱領;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能夠不違背這個綱領,依教奉行,自然就有成就我一生的修學,沒有一絲毫的隱瞞,都奉獻給大家。修心,頭一個要修真誠心,不要害怕人家用虛偽對待我們,我們要以真誠心待人。要了解他以虛假的心對待我是應當的,為什麼?他對事實真相沒了解,他不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同一個緣起他不曉得虛空法界是一念自性所變現的,所以用不誠實的心待人接物那是當然的。佛菩薩明白了,我們接受佛法將近五十年的熏陶,我們也明白了。明白之後,還要用虛偽的心對人,那是罪過;不明白沒有關系,明白就不可以了。

  養自己的誠心清凈心,清凈心就是捨棄一切執著放下是非人我,這些東西不再放在心上你的心就得清凈。養自己的平等心,離開一切妄想分別,離開一切是非高下,心就平等清凈平等的心就是真誠心,就是覺悟的心,以這種心來看一切眾生,來看一切萬物愛心自然就流露出來。所以《無量壽經》的經題,為我們舉出修行的綱領,五個字∣「清凈平等覺」,凈宗的法門就在清凈平等上下功夫清凈平等就覺了。覺就是真誠,覺就是慈悲這是養心。時時刻刻念念關懷一切眾生尤其是關懷苦難眾生

  苦難的範圍很深很廣,今天在社會上有地位、有財富他也苦難這是世間一般人疏忽的。他苦難在哪裡?死了以後就墮三途,他怎麼不苦?他怎麼不遭難?這些人迷在五欲六塵之中,不能自覺。他學佛,實在講,他那種學佛是消遣佛法,玩弄佛法對於佛法一無所知。聽經、研教,他沒有緣份,他的緣份在世間歡樂場中,世間人看這個人生活幸福,多少人羨慕,全都錯了。他那種歡樂的日子能過幾天?過完之後,淪落到三途惡道。這一樁事情菩薩看得清楚,這是苦難眾生。所以苦難眾生,不見得是我們現前衣食缺乏,那是苦難那是很明顯你看到的;大富大貴不知道學佛不懂得修心,轉眼之間墮三途,這種苦難你沒見到,是我們大家所忽略掉。往往現在貧窮下賤,他一天到晚知道念佛,我們眼光睜開來看看,他再過幾年他就往生極樂世界作佛、作菩薩,他沒有苦難。可是世間人顛倒,他只看眼前,他沒有往深處看。我們要不學佛,沒有這些年的修養,我們也不知道,我們哪裡會想到這些事情?

  世出世間聖賢諸佛菩薩,就是一顆慈悲心,佛家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就是這個心,再以善巧方便落實在生活當中,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之中,那就是教化眾生。落實在生活是自行,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是化他,自行化他就本著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心,他成就聖賢事業超凡入聖。所以事親他能夠盡孝,接物他能夠存仁,仁民愛物。遇到善,他生歡喜心,成人之美;遇到惡,他能夠忍受。你仔細去觀察,那些人一念真誠,一團和氣,所以他的福德不可稱量。諸位從世尊、從孔子,你就能看得出來;夫子一生,處世待人「溫良恭儉讓」。我們讀書修行,這兩位大德是我們的楷模。佛法不是宗教佛法是師道;換句話說,孔子釋迦都是我們最好的榜樣,是我們最好的模範。這兩個人用現代的話說,都是社會教育的工作者,世間人尊稱他們社會教育家。我們為聖賢弟子,應當向他們學習,應當效法。印光大師特別介紹這本書讓我有一個下手之處這就佛法裡面講的善巧方便,最初方便。我們現在看本文,第一句

  【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開頭有四句,接著說: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這四句是《感應篇》的總綱,全文實在上說,就是這四句話的批註,這四句話詳細的說明。四句,前面兩句是主,後面兩句是陪襯。這兩句話諸位要參透了,你就能夠趨吉避凶,你就能夠成聖成賢,你就能夠作佛作祖。禍福從哪裡來?自作自受,自己造的,這是感應的根本原理。佛法所說的「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不就是這兩句話嗎?迷悟是能召,苦樂是所召;智跟樂是福,迷苦是禍。這是一篇主要的宗旨,總說聖賢人的存心。我們要想祈福避禍能做得到嗎?求佛菩薩神明保佑,求佛菩薩神明赦免我們的罪過,這都是迷信,這不合感應的原理。諸位如果把這兩句參透了,你不會再去祈求神明保佑,知道那是迷信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自己造的,自己修善,自己回頭,就得福;自己造惡,不能回頭,那就得禍,與別人不相干。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得,這是真理。所以大乘經上佛常講「佛不度眾生」,佛說老實話。眾生怎麼得度?眾生是自己覺悟,自己得度的。你自悟、自修、自度,佛陀說的真話。自悟、自修、自度,豈不是「惟人自召」嗎?你墮落到三途,墮落到地獄也不是別人干涉你的,是你自己造作惡業招來的惡報,怎麼能怪人?佛菩薩對我們,佛菩薩雖然非常慈悲,不能給我們添一點福,也不能代我們受一些罪,免除我們一點罪,那是辦不到的。佛菩薩要這樣說法,我們就不相信他了。佛菩薩教導我們,你今天享福,福從哪裡來的?你今天受罪,罪從哪裡來的?他把這個事實真相給我們說明白,道理給我們講清楚,讓我覺悟了,我們不再造惡業,禍就遠離,我們努力行善,福就現前,這是菩薩真實教誨。我們聽了、我們看了,合情合理合法,欣然接受,自求多福。個人如此,家庭也如此,社會國家世界無不如是,希望我們大家自己珍重。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六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齋堂 / 檔名:19-12-06

  昨天講到感應篇》的第一句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這一句話是說感應道交的原理,文字雖然簡單道理非常深刻,用現代科學的眼光來看,所謂是心電感應。心是真的,電是比喻比喻總不能比喻到恰到好處,只能比喻彷彿。因為在世間物理的現象,似乎是電的速度最快,跟光速度相等。而心感應速度,比光、比電不知道要快多少,簡直是不能比。電波速度,一秒鐘才三十萬公里,心裡面念頭速度念頭才生就遍虛空法界這是我們在講席當中,多次跟諸位報告過的。這是感應的原理。

  《彙編》裡面內容非常豐富,舉出許許多多的公案故事來做證明。其實這些例證是舉不盡的,只要我們冷靜觀察,我們一生當中,自己跟周邊的環境就能夠體驗到感應真實現象,西方人所謂是真理。《彙編》裡面第五段,舉唐代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一段話,這一段話說得很好,在《壇經》裡面,六祖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這一句是總說,跟此地講的『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是一個意思。方寸就是我們的念頭,心裡面起心動念就感得吉凶禍福,小的果報吉凶,大的就稱為禍福。佛在經上說,吉凶禍福皆由心造;又說,罪福這兩樁事情苦樂兩種果報都是「身語意」三業造作所招感的。世間人不懂這個道理,如果明白這個道理,那才真正說得上自求多福。不明白這個道理隨順自己的煩惱妄想造作,決定招感凶禍。

  我們要想消除這個世間天災人禍,能不能辦得到?答案是肯定的,決定可以辦得到。用什麼方法?教學。我這一次在澳洲,昆士蘭多元文化局的局長來看我,談到種族融合,宗教的融合,大家能夠放棄自己的成見,互相尊重,和睦相處,怎樣才能夠落實?因為他澳洲主管這些事務。我給他說一句話:教育。中國古聖先賢教導我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你建立一個政權,建立一個國家,統治人民,用什麼方法?教學為先。今天要想達到社會和諧世界和平,除了教學之外,沒有第二個辦法。教學的內容是什麼?就是感應道理要把這個道理搞清楚,事實真相搞明白,我們起心動自然就收斂。

  努力行善,善的標準是什麼?十善業道。人人都能奉行十善業道,天災人禍自然就沒有了,不會發生。佛在經上講,如果我們的妄想念頭,隨著瞋恚,隨著嫉妒、邪淫地獄現象就會現前。地獄從哪兒來的?你要明了。要是隨順慳貪,貪而無厭,自己有的捨不得布施,造的是餓鬼業,六道裡面鬼道境界就現前。如果隨順愚痴什麼叫愚痴?世出世間法沒有能力辨別真假,沒有能力辨別邪正,沒有能力辨別是非,甚至於善惡利害都顛倒,這是愚痴愚痴畜生行業。所以貪瞋痴是三惡道的業因。我們今天冷靜觀察,這個社會上廣大的群眾,誰沒有貪瞋痴?不但有,貪瞋痴還不斷的在增長。增長的速度,叫人可怕!貪瞋痴念頭、行為增長,就是三惡道快速的形成了,我們不必墮六道裡面的惡道,恐怕我們現前這個社會,就變成地獄餓鬼畜生你說這個多可怕?

  今天有一覺悟的人,志士仁人,想挽救這個社會印光大師給我們帶頭,給我們莫大的啟示,告訴我們救這個急難儒家道理來不及,佛家的大道理也來不及了,所以才提倡《了凡四訓》跟《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來救苦救難。一切惡業當中,殺業最重、淫業最重,所以《安士全書》對於兩種,用特別的篇幅來說明,提醒我們注意,這兩種是根本的大罪,是凶禍的根本。十善能挽救劫運,念佛是第一善法,所以末後他有「西歸直指」,勸導我們念佛求生極樂世界。三惡道的業因,我們明白了,還有三善道。

  三善道裡面阿修羅,雖然能夠行善,心行與十善業道相應,但是傲慢習氣太重脾氣太大,好勝心太強,墮修羅道。能夠堅持五戒十善,起心動念,處事待人接物,遵守這個原則,這才能得人身。如果再能把十善業道向上提升,做得非常圓滿那是天道。可見得佛法教學,第一個目標教導人斷惡修善,目的就是保證我們來生不墮惡道,還能夠得人天福報,但是沒有能超越三界六道輪迴。更聰明一些的人知道,三善道不是辦法,沒有能夠根本解決,再向上提升,超越三界了。像阿羅漢,阿羅漢道人事實真相,像《金剛經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放棄對我執著也就是佛法裡面常講的無我也就是有我,你就有六道輪迴無我六道輪迴就沒有了,超越六道輪迴,這證阿羅漢果

  如果他了解宇宙之間這些現象緣起性空。這現象從哪兒來的?六道從哪兒來?十法界從哪兒來?這一現象是同一個緣起。明白這個道理,連極其微細執著也捨棄掉,知道執著錯誤,這個境界比阿羅漢高了,能證辟支佛果覺悟人空,又能夠發心幫助一切眾生,教導一切眾生,學習六度那就菩薩業。如果是以真誠慈悲平等慈悲,自行化他,這就是佛的業,佛所作所為的。這些話都是講正報,佛是人作的,菩薩也是人作的,只要你一念回心就超凡入聖,我們為什麼不努力,為什麼不認真去學習?學習佛菩薩大吉大利,無邊的福報。所以吉凶禍福,「無門」就是沒有一定,沒有定法,都在人心一念之間。凡人只知道一念善惡,不曉得善惡裡面還有這么多的差別佛法給我講得透徹、講得明了。

  我們的正報轉了,依報就隨著轉,依報是我們居住的環境。《華嚴經》上所說的華藏世界,毗盧遮那佛的生活環境,再看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生活環境,所謂香台寶樹清凈庄嚴從哪裡來的?都是從真誠慈悲平等教化眾生所感召變現出來的。我們今天居住這個地球地球是我們的生活環境大家都看到,大家都聽到,多少人在說地球病了,病得非常嚴重,處處都是天災人禍天災人禍從哪裡來的?從貪瞋痴變現出來的。貪心重,貪心是水,水災就現前;瞋恚心重,火災就現前;愚痴風災;心地不平是地震。我們現在社會大眾,是什麼樣的心態?感召著這些天災人禍

  天災人禍是可以消除的,可以化解的,科學技術辦不到。這些事情我常說,政治辦不到,軍事武力也辦不到,經濟也辦不到,科學技術都辦不到,在人心,轉變人心,唯有聖賢的教學,聖賢的教學是平等的教學。我接觸許許多多世界宗教領袖,我跟他們交談,現在大家都意識到這個世間災難太可怕了,所以都希求我們如何能夠和平和睦相處,能夠互相合作。這個意識非常之好,在佛法講始覺,開始覺悟了,好現象。我們的願望要能夠落實,要教育。我跟他們大家講,現在宗教沒有辦法解決問題,是我們只有「宗」,沒有「教」,大家想想對不對?這是我在雪梨,世界宗教和平會議裡面所說的。

  我們有宗,更要重視教育。宗教,教是教育。怎樣教導你們的信徒,發揮平等大愛,天主教基督教裡面講的上帝世人。你們想想這句話,「上帝世人」,並不是說上帝愛他的信徒信仰上帝的人上帝愛他,不信仰上帝上帝還愛他,因為他是人;它愛的是世人,並沒有說有差別在裡面。佛家講真慈平等,愛護一切眾生,以真誠愛心,無私的布施,無條件的為一切眾生服務,這個問題就解決了。附帶條件是解決不了問題的,無條件的為一切眾生服務。我們學習到了,學到了要做到。學了做不到,那有什麼用處?你招來的還是災難學了之後,立刻要落實,要做到。

  我們今天訪問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我們以真誠愛心,無私的供養,熱情的幫助,我們得到的迴響,就證明佛菩薩所說,證明「太上」所講,「惟人自召」;我們招感的,是許許多多的眾生對我們熱愛。從這一點點,我們就能深深體會到,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要靠世界這些宗教家們熱心來教導,發揮大愛,這才能解決眼前的災禍。這個意思,我們要深深去體會。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七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齋堂 / 檔名:19-12-07

  諸位同學,大家好!昨天講到感應篇》的前面兩句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在《彙編》裡面,所舉歷代的這些公案事證,不勝枚舉,每一條都應當熟讀深思。我們因為時間的限制,不能一條一條的介紹,只能夠選擇幾條,將重點跟大家說清楚。佛在大經裡面常常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是佛知佛見,『惟人自召』也就是這個意思。古德跟我們說,凡人妄想太多,這許許多多的妄想可以分為三類:過去妄想、現在妄想未來妄想。常常想到過去,過去的榮辱,過去跟一些人所結的恩怨,悲歡離合,這一類的都是屬於過去妄想尤其是年歲大的人,總是想到他少壯時候的那些故事,跟年輕人一遍一遍的重復,永遠重復不完,老故事這是屬於過去妄想。還有一事情在眼前,或是應該做的,或是不應該做的,往往是猶豫不決,這一類是屬於現在的妄想。第三類是想將來將來事情,實在講未可預料。有許多不可能的事情他也想得到,或是財富,或是地位,或是權勢這一類是屬於未來妄想。這三大類的妄想無量無邊,念念它不中斷,一個妄念接著一個妄念。這些妄念我們不能小看,以為這些妄念無關緊要,那你就錯了。一個妄念是一個業因,業因遇到緣,果報就現前,善念則有善報,惡念一定感到惡報,善惡果報,絲毫不爽,這就這一文章裡面講的吉凶禍福的根源。世出世間聖賢常常教導我們,我們要能記住,要能深思,要能力行。

  《彙編》裡面舉了一個故事,這段故事在《了凡四訓》里頭也有宋朝時候有一個衛仲達,這個人的一段故事得很廣,不但在當時知道的人很多,由於書本上的記載,後世人知道也多。他當年在翰林院任職,有一天被閻羅王去了。這個事情,現在人聽起來似乎是神話,很難叫人相信,其實這個事情是真的。我在小時候遇到一樁事情,我記得非常清楚。我們家是一個很小的城市,但是這個城市是古城,漢朝時候建立的,到現在已經有二千年的歷史。我小的時候有一個短時間,我們是住在鄉下,距離城裡有二十五里路,那個時候進城是走路,大概要走兩個小時,所以也不算太遠。我住在我外婆家裡,我外婆家隔壁,大概是隔兩戶人家,有一個人生病病重,病很重要說話他說城隍要拉他去當差;人家問他當什麼差?去挑東西他說為什麼要挑東西?城隍老爺要搬家,抓很多人去作挑夫,要抓他。那怎麼辦?你們可以給我紙錢,我去僱人,那我就不要去了。所以家裡人就給他燒紙的馬、紙人,燒紙錢燒了很多,以後大概他就僱人,他病就好了,回來了

  我們大家聽了都覺得很奇怪,城隍爺要搬家?三天之後城隍廟軍隊佔領,軍隊城隍廟當營房,裡面一些神像都被毀壞,這才恍然大悟城隍廟軍隊佔領,城隍老爺三天前就搬家,就搬走,這是我們親眼看見的事實。所以「舉頭三尺神明」,不管你信不信,你信有,不信是有。現在人不聖賢書,不相信忠實的勸導,我親眼看到的事情很多,我對於古人記載的這些典籍,我都深信不疑。神話這些小說,像《聊齋誌異》、《閱微草堂筆記》、《子不語》這一類的,絕大多數是事實,不是憑空捏造的,不是寓言。

  衛仲達被閻羅王去了,抓去之後判官就調查他一生所造的善惡,結果他造的那些惡的案件堆積如山,一大堆;造的惡,惡是堆積如山。善,只有一卷;換句話說,他一生造的善只有一樁事情。他看了這個情形之後,他就判官講,他說我還不到四十歲,我造的惡哪有這么多?判官就告訴他:這些事造作是你起心動念,你起一個惡念陰曹地府就有一個檔案存在那裡,並不等待你造,你造作,你的罪就更重更深;起一個惡念你就留了一個檔案。他就問,他說:我那一個善的念頭那是什麼?在這之前善惡比較,惡念那麼多閻王就很生氣,就非常生氣。然後閻王說,拿秤來秤一秤;天平上一等,他那麼多過失反而輕,他這一善事反而重,閻羅王歡喜了。他就閻王他說:我那一件善事到底是什麼善事?他說在那個時候,皇帝要興建一個工程,這個工程可以不必做的,勞民傷財。他上了一個奏摺,勸皇帝要做他是真心,真心上這個奏摺。他說皇帝沒有聽。皇帝如果聽了,你的福報大了。沒聽,是你真心你有這個念頭這一善事把你許許多多的惡事都壓下去了這一公案,很值得我們反省。閻王告訴他,他說:因為你造的惡太多,你的前程有了障礙。本來命中他作宰相,拜相,他說:拜相你已經沒有份。後來他的官做到吏部尚書,吏部尚書相當於現在主管民政的部長,一般講內政部長,做到這個地位,這是降了一級。

  善惡的造作,我們常講三業,我們從早到晚,身語意都在造業。身體動作口裡面的言語,心裡頭的念頭,與十善相應的是善,與十善相違背的就是惡。這是大的標准,細行那就不勝枚舉。在佛法裡面,戒律威儀說實在講,現在沒有人能做到了。明朝時候,蓮池大師、蕅益大師極力提倡《沙彌律儀》,這已經把善的標准降低了。我們能夠把《沙彌律儀》十條戒、二十四門威儀做到,你就是真正的佛弟子。可是到了今天,物質生活的水平上升,道德觀念墮落,十戒二十四門威儀也都做不到了。所以弘一法師,諸位都知道,他一生奉持五戒十善,對人自稱出家優婆塞,這個人有德行,一生為人端正,要做到名副其實。比丘是假比丘不是真的,做不到,所以做個出家居士還能做到。受持五戒十善這名實相符。

  其實用出家優婆塞,不是弘一大師開始。我們在書本裡面看到,用這個名分的是蕅益大師學生,蕅益大師徒弟成時。蕅益大師修行是非常認真,他受了三壇大戒之後,把比丘戒退掉。為什麼退掉比丘戒?比丘戒確實做不到。而且比丘戒的承傳不如法,就是不可能得比丘戒。所以蕅益大師講,中國從南宋以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