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師:做彌陀弟子

  做彌陀弟子

  【遇緣重要】

  民國初年,太虛大師提倡「菩薩學處」,此構想很好。現代我們提倡做「彌陀弟子」,彌陀弟子當然也是菩薩。要如何才能做到?這是教育問題。世出世間聖人教我們,人皆可以作聖賢,人皆可以為堯、舜,關鍵就在教學。以佛法來講,教學是助緣、增上緣,若遇到好的增上緣,中人之才也可作聖作賢,這個例子佛門有,中國歷代也有。尤其在佛法中,下下根人也能阿羅漢、作菩薩這是佛家教學高明之處世尊弟子中,周利槃陀伽是個很好例子。連下下根人都能阿羅漢果,能成為大菩薩,何況是中上根性之人?

  一般人一生不能成就,世出世法一事無成,或者小有成就而終歸失敗,都是遇緣不善。佛法說:「一切法因緣所生」,很有道理。而一個好的緣分,真是可遇而不可求。那我們這一生中能否遇到好緣分?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問題在發心。若我們發心純正,諸佛菩薩一定會來為我們做增上緣會來幫助我們。

  【發心

  佛家講「說法」,機緣成熟,你不為說法這是失時,就是時節因緣過了;機緣成熟而來為他說法,也是失時。佛明瞭時節因緣,所以佛說法比喻作「海潮音」。海潮是指漲潮、落潮有一定時間,決定不會錯過。佛教眾生,亦復如是。

  這是說明一個事實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感應道交。由此可知,成就與否操縱在自己手中。若自己希望作聖作賢,作佛、作菩薩,這個心就是感,佛菩薩一定有應。若這一念生不起來,就沒有感;沒有感,佛菩薩當然沒有應,所以你就遇不到機緣。倘若你的願望真實的,感應就快速;願望很薄弱,若有若無,感應也就薄弱。所以,自己一生有無成就,端在「發心」。

  太虛法師的「菩薩學處」,未能辦成功,塬因是真正發心作佛、作菩薩的人太少。真正發心菩薩,就決定不受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誘惑;若還受誘惑,菩薩就做不成了。這要靠自己,去克服煩惱習氣,才能獲得感應,得到助緣。

  現在新加坡外緣成熟這是菩薩感應。我們從佛菩薩之應,就能體會到同修中有感;若沒有感,怎麼可能有應?所以,同修當中,必定有真正發心要作菩薩要做彌陀弟子之人,這個緣才會成熟,而沒有絲毫勉強,這是真實不虛。我們遇到如此殊勝的時節因緣,這更增強了我們的信願,於是我們就跟著成就。這真的像彭際清居士講的,「無量劫希有難逢」,我們一定要珍惜這個緣分。若在如此殊勝因緣之下,還是敵不過煩惱習氣,敵不過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誘惑,將大好機緣當面錯過,真的非常可惜!

  李木源居士發心真實,沒有一私心,所以弘法事情能做成功,為大家做了增上緣。若他有一點私心事情決定失敗,因為有私心就得不到叄寶感應。倘若仍有感應,必定是魔來應,不是佛來應。佛、魔的辨別,不在外境,在內心。一念真誠,佛來感應;一念自私,魔來感應。所以,內心有一私慾念頭,才能感得諸佛來應。

  【真誠清凈平等慈悲心】

  在日常生活中,對人、對事、對物,不可以我是你非、我正你邪。若還有自私自利、自以為是的念頭,就是煩惱習氣,心就不清凈不平等這就是諸佛菩薩感應道交的障礙好事最後變成魔境,就在這一念之差。佛菩薩的心是真誠清凈平等慈悲,看一切眾生平等的,對一切眾生真誠恭敬。我們要在這個地方學習,才能獲得感應,獲得助緣。有了助緣,自行化他就方便了。

  常常看別人的不是,自以為是,這是最大的過失。別人縱然造作五逆十惡的罪業,我們也要學菩薩,用慈眼觀之,他是一時迷惑鑄成大錯,他不真心真心裡沒有過失,他用的是妄心,所以被煩惱習氣所支配。諸佛菩薩看到這些人,是以憐憫心、清凈心、平等心待之,因為他真心佛性絲毫無損,佛菩薩他還圓滿恭敬普賢菩薩教我們「禮敬諸佛」,所以對於作惡多端之人,「禮敬」並沒有減少一分。

  這件事,我們能做到嗎?有分別、執著,就做不到。做不到就是眾生就不菩薩要學菩薩,就要從此地學起,要真正做到對極惡之人,也歡喜讚嘆他善的一面,絕口不提他惡的一面。不但不提,心裡痕跡都不落,心才真清凈清凈心得自在。我們看他也是一尊佛,因為「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佛是這樣看待人的,我們學佛也要這樣看待人。他現在造惡只不過是一時煳塗,煳塗也有明白的一天;我們有義務幫助他,使他早點明白;他明白了,也會普度一切眾生眾生有福了。

  心裡不要常想是非人我、恩恩怨怨,要常想佛的教誨,常思經義。以《無量壽經》為主,就要常想《無量壽經》的義理,將之變成自己的思惟,應用在生活中,以佛眼觀世間,我們才真正成為彌陀弟子,真正是作菩薩,轉凡成聖。從心理轉,從行為轉,這是真實功德希望大家共同勉勵。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