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里曾經學了一個小故事:小白兔請小貓、小狗、小熊吃飯,雖然分享的是自己最愛吃的新鮮胡蘿蔔,結果卻把朋友們全都給得罪了。
佛法與世間法是一不是二,如果感覺有衝突,就可能是修偏了。印光大師曾奉勸居士不要勉強弘法。他說:「法弱魔強,此等傷心事,無處不有。若地方有好長官,好紳士,方可整理。否則何能為力。但當藉此為求往生之警策,以力修凈業,隨力勸化而已。力不能為之事,而強為之,則或致起諸障礙。凡事俱不可不慎思其情勢可否耳。」也就是說,弘法利生也要量力而行,視情形、條件、因緣是否具備而行。
拔苗助長,不是苗不能長,是拔苗者的妄想在壞事。菩薩度化眾生,必能了解眾生,隨順眾生,根據其接受程度,應機教化,而不是迫使眾生來隨順自己。
弘法利生需要悲智雙運。《吉祥經》雲:「勿近愚痴人,應與智者交」。對於那些習氣深重者,我們實在無力度化,就不要勉強,隨緣盡份即可。首先要保護好自己,如果不能轉化他們反而被其所轉,豈不可惜?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一切事物均是因緣合和而生,弘法利生也需要有善緣。
昔日,城東老母是佛陀的鄰居,佛陀卻從未與她說法,蓋因與其無此善緣。弟子不信,有日請佛陀一試。老母見佛陀來,卻掉頭就走,佛陀轉到老母的前後左右,老母都避而不見。佛陀示現神通,分身將老母圍住,老母卻閉上眼睛,就是不看。弟子們這才信服。
佛陀又開示說,只有阿難可以度化她。阿難前去,老母果然態度大變,馬上笑逐顏開,恭敬供養,接受教化,並當下證得初果。佛陀解釋說,久遠劫以前,佛陀與阿難的前生都是修行人,兩人在路上看到一隻死老鼠,佛陀的前生心生慈悲,但只是看了看就走了,而阿難的前生則不僅心生慈悲,還動手將其掩埋。這只死老鼠就是城東老母的前生,所以她與阿難更有善緣。
可見,沒有善緣,以佛陀的能力尚且不能弘法利生,何況我等凡夫呢?
正人必先正己,把世界鋪滿氈子,不如給自己穿一雙靴子。虛雲老和尚常講,「說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修行,不僅要修還要去行,知行合一才是「學佛」,知而不行只能算是「佛學」。
有的人雖然滿臉佛氣、滿口佛語,說理頭頭是道,辯論占盡上風,卻不懂得基本禮貌,不能設身處地為人著想,與人相處態度生硬、冷漠、孤傲,結果不是讓身邊的人離佛法近了,而是更遠了。
有的人習慣於挑別人的毛病,看到別人喝酒、抽煙、吃肉就生嗔念,看到別人唱歌跳舞、穿著不莊重就不高興,不論場合,就跟人家講地獄、惡鬼等苦報,讓人反感。
也有的人在外面慷慨慈悲,做種種善行,在家裡卻惡言劣行,不能上敬下愛,為了倒水、洗碗的小事就能和家人鬧矛盾。這就說明他做人有欠缺,是沽名釣譽的偽善。
菩薩度眾生有四攝法。一曰「布施攝」,二曰「愛語攝」,三曰「利行攝」,四曰「同事攝」。作為佛弟子,絕不能以佛法「充門面」,要實修實證,依此四攝法來反觀自照、自度度人。
如果我們能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把佛法應用到日常生活、待人接物之中,完善自我,利益他人,自然而然就能影響、帶動周圍的人。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就是這個道理。(果勝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