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經》:好喜品第二十四原文和白話譯文

  作者尊者法救 維只難

  前言:

  《法句經》尊者法救(撰)維只難(譯)

  《法句經》是從佛經中錄出的偈頌集。法救尊者公元一世紀的北印度人,他重新整理古來傳誦的佛祖法句,編集出新的《法句經》。

  《法句經》好喜品第二十

  十有二章。好喜品者。禁人多喜能不貪慾無憂患。

  違道則自順  順道則自違

  舍義取所好  是為順愛欲

  不當趣所愛  亦莫有不愛

  愛之不見憂  不愛見亦憂

  是以莫造愛  愛憎惡所由

  已除縛結者  無愛無所

  愛喜生憂  愛喜生畏  無所愛喜

  何憂何畏  好樂生憂  好樂生畏

  無所好樂  何憂何畏  貪慾生憂

  貪慾生畏  解無貪慾  何憂何畏

  貪法戒成  至誠知慚  行身近道

  為眾所愛  欲態不出  思正乃語

  心無貪愛  必截流渡  譬人久行

  從遠吉還  親厚普安  歸來歡喜

  好行福者  從此到彼  自受福祚

  如親來喜  起從聖教  禁制不善

  近道見愛  離道莫親  近與不近

  所住者異  近道升天  不近墮獄

  《法句經》譯文及解讀--24好喜品

  【譯文】

  好喜品的大意是要人們禁絕喜好諸多慾望,能夠做到不貪慾望,則將沒有任何憂愁禍患

  違背大道之人就會順從自我慾望順從大道之意就會自我慾望斗爭;舍棄道義投取自我嗜好,這便叫做順從愛意與慾望。㈠

  不去會見可愛的人也不會合不愛的人:不見所愛之人心中憂,見到憎惡之人心亦憂。㈡

  因此不要造作、生出愛意,愛(亦是)憎恨厭惡產生的緣由:(既然)已經解除了製造束縛的(使動)者,(也將會)無所憂慮無所憎恨。 ㈢

  愛意與喜好產生憂愁,愛意與喜好產生畏懼;沒有任何鍾愛任何喜好,哪裏會有什麼憂愁什麼畏懼呢?(四)

  求樂之人多生憂愁好樂之人多生畏懼;平生不求樂事,哪裏會有畏懼和憂愁? (五)

  貪慾至極便生憂愁,貪婪無厭足便生畏懼:了悟無貪無欲樂,哪裏會有什麼畏懼和憂愁?㈥

  專心佛法戒德成,至誠方知反省人生:矢志持身修佛道,眾人愛戴此等人。(七)

  慾望之意勿使流露於言行思想端正然後方才言語,心無所亦無受,定能截斷輪迴(而出離苦海)。(八)

  就像人久客他鄉,從遠處平安歸來, (看到)親人厚友均皆安奸,歸來之時歡喜。(九)

  喜歡造福之人,從今世後世自然享受造福的福報就像親人遠道而來令人歡喜一樣。(十)

  開初就聽從聖人的教導,禁制心中不善的念頭:靠近佛道就會被人愛戴,背離佛道會眾叛親離。(十一)

  人生結局各不同,就看他是靠近佛道還是遠離佛道;靠近佛道之人可以升入天界,遠離佛道之人將會墮入地獄。 (十二)

  【原典】

  好喜品第二十四十有二章

  好喜品者,禁人多喜,能不貪慾,則無憂患。

  違道則自順①,順道則自違②;舍義取所好,是為順愛欲。 ㈠

  不當趣③所愛,亦莫有不愛;愛之不見憂,不愛見亦憂。 ㈡;

  足以莫造愛④,愛惜惡所由。已除給縛者⑤,無憂無所憎。㈢

  愛喜生憂,愛喜生畏;無所愛喜,何憂何畏?(四)

  好樂生憂,好樂生畏;無所好樂,何憂何畏?(五)

  貪慾生憂,貪慾生畏;解⑥無貪慾,何憂何畏?㈥

  貪法戒成,至誠知慚;行身⑦近道,為眾所愛。(七)

  欲態不出,思正乃語;心無貪愛,必截流⑧渡。(八)

  譬人久行,從遠吉還⑨,親厚普安,歸來喜歡。(九)

  好行福者,從此到彼,自受福祚⑩,如親來喜。(十)

  起⑾從聖軟,禁制不善;近道見愛,離道莫親。(十一)

  近與不近,所往⑿者異;近道升天,不近墮獄。(十二)

  【注釋】

  ①自順:自己順從自己的慾望,感到無所阻礙。

  ②自違:自己跟自己的慾望作斗爭。

  ③趣:通趨,趨奉、順從

  ④造愛:即造作、生出愛欲愛心

  ⑤給縛者:《中華藏經》作「縛結者」;宋本《法句經》作「結縛」者。三種譯法均通。意謂世俗界的種種令人迷惑的現象

  ⑥解:曉悟、明白。

  ⑦行身:即意志身體。行,意志意志力。

  ⑧流:意指生命之流。

  ⑨從遠吉還:從遠處吉祥平安的回到家中。還,回來。

  ⑩祚:福也。

  ⑾起:開初。

  ⑿往:人生的去向、結局。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