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金剛經》|能凈業障分第十六(下)

  金剛經 第16品上

  能凈業障分第十六白話

  三、末法眾生狐疑不信

  佛陀說:後世有人,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如果一語道盡,恐人難信,反生疑惑經文行此,佛陀已作五重校量,兩次外施(見第八分、十一分),兩度內施(見第十三分、十五分),一番佛因(見前文,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陀七寶、身命校量,不過是略顯持誦者的功德千萬億分之一而已,心著小法的凡夫二乘,聞此已難聽受讀誦,更何況如果佛陀具說般若功德凡夫二乘者,不但不信,反而更加疑惑不解。

  據傳狐這種動物,其性多疑,冬天渡過冰河時,且走且聽,冰下水無聲即進,有聲即退,進退不一。佛陀以狐性多疑,喻末法眾生信根怯弱,聞般若勝福,恐狂亂不信,以致謗法之愆。因此,佛陀不過隨事便舉,或以三千大千七寶,或如須彌寶聚等校量,略說般若一、二功德。誠如經文說: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學佛者,信根堅固不被天、魔、梵,及世間根塵所壞。《華嚴經》卷六〈賢首菩薩品〉:

  信心能離諸染著,信解微妙甚深法;信能轉勝成眾善,究竟必至如來處。

  信於法門障礙,舍離八難得無難;信能超出眾魔境,示現無上解脫道。

  一切功德不壞種,出生無上菩提樹;長養最勝智慧門,信能示現一切佛。

  是故演說次第行,信樂最勝甚難得;譬如靈瑞優曇華,亦如隨意妙寶珠

  佛陀深知眾生信心難立,不知般若寶珠,有隨意變化,神通妙用的無邊功德

  一日,百丈師說圓滿大眾皆已退去,獨有一老者逗留未去,禪師問道:「前面站立的是什麼人?」

  老者答道:「我不是人,是一隻野狐,過去古佛時,曾在此百丈修行,後因一位學僧問道:『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我回答說:『不落因果!』因此答語,我五百世墮在狐身,今請禪師代一轉語,以希能脫野狐之身!」

  老者合掌問道:「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

  百丈禪師答道:「不昧因果!」

  老者於言下大悟,作禮告辭後,第二天百丈禪師領導寺中大眾,到後山石岩下的洞內,以杖挑出一野狐死屍禪師囑依亡僧之禮火葬。

  五百世墮野狐身,只為一念昧於因果就如同吾人背離正道終日茫茫走他鄉,百種貪婪入心。不信善法能冰消先世罪業,不信奉持經教能解粘除縛。只要信得般若性德,何須向金佛、木佛、泥佛乞求福佑。凈心不逆,即如瓔珞庄嚴身心,如日月照破黑暗,如甘霖普潤叢林,如巨筏引渡彼岸

  四、果報巍巍不可思議

  般佛陀在此分的結語,告訴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前文已略說受持此經的功德,能重業轉輕,消惡道之業報;並且依此信德,獲證無上正等正覺佛陀珍寶施、身命施之譬喻,仍然未具說盡般若千萬億分之一的功德般若所知,更非所議,世間的稱量譬喻、計算都不能及。

  智閑參訪溈山禪師溈山問道:

  「聽說你百丈禪師處問一答十,問十答百,是真的嗎?」

  智閑答言:「慚愧!」

  溈山:「這不過是世間聰明的辯解,對了生脫死,毫無助益,現在我問你一句:「什麼是父母生前本來面目?」

  智閑茫然不知如何回答,沉思許久,請示道:

  「請禪師慈悲為我解說。」

  溈山:「我知道的,那是我的,不幹你的事,我若為你說破,你將來眼睛開時,會罵我的。」

  智閑不得已,回寮翻遍所有的經典,想從中找尋答案,但始終都了不可得,才了悟文字諸佛真心,因此發誓道:

  「今生也不研究佛學了,作個參究本心的雲遊僧吧!」

  智閑於是辭別溈山,到南陽慧忠國師處參學。有一天正在鏟草時,偶然拋落的瓦礫,恰好擊中竹子,發出清脆的一聲。智閑因而大悟,於是便回房沐浴,焚香遙拜溈山禪師道:

  「老師!您對我恩惠勝於父母如果你那時為我說破這個秘密哪有今天的見性頓悟呢?」因此寫一詩偈寄給溈山禪師。偈雲:

  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動容揚古道,不墮悄然機。

  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

  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

  智閑禪師翻遍千經萬論,尋不著父母生前本來面目,自此不逐言文句,返歸自心,如一片瓦礫落地,不墮蹤跡。

  我們學佛,如果只是一昧希求勝境感應,貪得在在處處,皆能免難消災,就錯用心機。

  有相的福報,終不免五衰相現,生死流浪,入寶山不應只取著泥塊瓦石,當取隨意寶珠就像六祖惠能初見五祖弘忍,弘忍開口問道:

  「你來求什麼?」

  惠能恭謹作答:「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金剛經》不只是教我們降伏妄心,而生清凈心,更是一張成佛的藍圖,直教吾等懸崖撒手,佛與魔一時放卻,當體漆桶脫落。

  潭州慧朗禪師初參馬祖時,馬祖禪師問道:

  「你來求什麼?」

  慧朗:「求佛知見。」

  馬祖:「佛已超越知見,有知見就是魔。」

  慧朗聽了恭敬禮拜

  馬祖禪師問道:「你從什麼地方來?」

  慧朗回答道:「南嶽!」

  馬祖不客氣的指示道:「你從南嶽來,辜負石頭慈悲你應該趕快回去,其他地方並不適合你去!」

  慧朗於是再回到石頭禪師那兒,請示道:「如何是佛?」

  石頭答道:「你沒佛性。」

  慧朗滿懷疑惑:「蠢動含靈都有佛性,為什麼我沒有佛性?」

  「因為你不是蠢動含靈。」

  「難道慧朗不如蠢動含靈?」

  「因為你不肯承擔!」

  慧朗終於言下大悟

  我們的狐疑不信,不肯承擔,煞費佛祖婆心良口,千生萬劫不肯捲簾透窗,白白辜負一段山翠澗藍,煙花漫漫,無限春光。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