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隨法師:如何找回童心?學佛可以恢復單純

uploads/content/2022/june/b1d87279aebccae5272b3f775160b174.jpg" />

  童年是一種心態

  為什麼會懷念童年?

  童年反映的是一個人自由、放鬆、單純的狀況。成年人就沒有這種自由精神得很緊,也不可能隨心所欲。小孩子可以在地上打滾,沒有哪個大人會在地上打滾的。小孩和成人的世界折射出兩種不同的心態

  所謂童年,其實不是一個年齡段,也不是一種生活方式,而是心態象徵。童年是心態沒有被染污狀態,可以隨心所欲,想哭就哭、想鬧就鬧、想玩就玩。

  但是,成年人有了一些想法之後,馬上第二個想法來了,這個想法對不對?這個想法有沒有利益?這個想法會不會罪人?在這社會能不能生存?對自己的名利有什麼影響?會考慮一大堆的問題,這一考慮早就把美好破壞完了。所以,成年人基本上都是活在心理負擔當中。

  不要讓孩子背上成人的包袱

  現在的小孩子為什麼很早熟?

  家庭社會已經把成人的世界提前灌輸到小孩子世界去了。我曾經看到有一句話「小孩子心智,開發得越遲越好」。但現在卻是開發得越早越好,拚命地提前開發人的智商,送到早教班、幼兒班、培訓班去學習。

  所以,童年過得好不好,就跟這些觀念有關聯。現在的小孩子,說單純也有單純的一面,身心狀況是單純的、幼稚的;但是接受的信息是成人的,這些信息對小孩子說是不對稱的。現代社會對小孩子造成的壓力負擔,已經把成人和童年這兩重人格都集中在小孩子身上了。所以現在的小孩過得都不快樂都是背著沉重的包袱在過日子。當然,懂得一點人性教育的家庭父母可能會稍微好一點,會減輕孩子的一些包袱

  從這些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成熟、單純、幼稚、乃至世故,跟生長的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我們每個人在不同階段都會不斷吸收、消化外界的很多信息。正面消化得多就會得很成熟;負面吸收得多就會得很世故。世故多了就不會單純了,因為世故的東西人性是扭曲、背離的,是為了世間生存的需要,不得不這樣去做的。

  明明不想乾的事卻天天要去面對,心裡會舒暢嗎?只有找到喜歡乾的事,才會幹得開心,才能夠把個人的能力和優勢發揮到最佳的狀態。這樣就會逐漸成熟,並且能保證人性不被扭曲,就會很單純。

  當然,要做到這樣也是比較難。如果沒有好的環境,沒有理智的家長老師,幾乎不可能保證這個狀況,那麼絕大多數人可能就會越過越不單純,越過越世故。

  從理想現實

  有了世俗倫理知識、技能之後,心態就受到染污了,就不單純了。太成熟之後也就難免會墮向世故。因為成熟的人,洞察人心,洞察世故,會主動適應環境也就環境這個大染缸所染污了。早期的理想最後就只剩下現實現實理想已經完全脫節。我們從童年到成年,基本上就是從理想回到現實,從單純變得世故,從世故變得成熟,離童年和理想越來越遠,也越來越墮落了。

  人活在世間是在墮落,並沒有成長。所謂的成長只是知識上成長,生活技能的成長。從人性看,大多數人都是在墮落。

  很多人關心的是生存問題。前段時間我們發了一篇文章《你那隻是生存,人家過的才是生活》,世間人為生存而忙,活了幾十年就是為了生存。生存是什麼?就是有飯吃而已。如果人都變得只為生存而活著的話,那人的生存就一點沒有意義了。

  小孩子就不會考慮生存問題,晚上不考慮白天的事,今天不考慮明天的事……我們懷念童年,其實是懷念和嚮往這種單純的生活。但是現在再也回不去了,為什麼?這就佛法講的業力。我們眾生都有業力,隨著年齡的增長,加上外部的影響,人的內在的習性——貪瞋痴,就冒出來了

  人越成長,貪心越多。小孩子吃個糖果就滿足。現在的人給他再多都不滿足,找不到一樣東西能夠滿足他所有的幸福感這就是為什麼現在的人生活沒有幸福感原因。滿足了就幸福了,不滿足就永遠不幸福,就永遠是窮困的。現代人物質上講是非常富有,但事實內心非常貧困,非常窮困。

  學佛就是要恢復單純

  也許人生過了三四十年,才覺得人生真沒意思,意識到需要拯救自己。如果有機緣遇到佛法就會發現還可以有另一種生活方式,既可以很單純,又可以很成熟

  成熟實際上是一種智慧,單純是一種心態,這兩者要同時具備非常難。

  佛教經典里稱「童子」的有文殊菩薩、善財童子等。文殊菩薩智慧第一;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要說成熟他最成熟的,但還是稱他為童子;觀音菩薩兩邊也有童男童女這就說明菩薩心態童子,是小孩子心態,沒有染污心態

  我們為什麼要學佛?學佛就是要恢復單純。

  因為我們已經被染污,現在要重新恢復。小孩子剛出生,就像白布一樣,慢慢地,活得越久,染污得就越多當我們發現布的價值在這顏色上,而在布本身的時候,我們才會去洗它,將它還原到本色的狀態

  我們人也是這樣。生時什麼也沒有,來到人間幾十年後,擁有的東西太多了,死的時候都不願走,捨不得,放不下,一個油燈都要盯半天。心裏面牽掛染污東西太多太多

  佛法修行最高的境界就是回到童子心態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也是智慧第一的,為什麼稱為童子?就是因為有單純的心態

  佛法修行就是讓我們放下。人的一生就是在獲取,不同的年齡、不同的階段獲取不同的需要。到了一定階段才會認識到人生應該有更高的追求,就是要回歸,要放棄——放舍獲取的東西,再回到我們生命的本來狀況

  兒童其實不是真正的單純,只是相對成人來講是單純的。兒童的單純缺少一樣東西,就是智慧兒童不知道善惡是非,不知道利弊好壞,沒有這個分辨能力,缺少了智慧,這種單純就是幼稚。

  既成熟又單純

  那麼,我們如何保證既有一顆單純的心,又有成熟智慧呢?

  學佛是一個方法學佛讓我們放下世間東西,但是放下不是讓人愚痴,不是讓人無所有,而是讓我們心靈自在,對人生,對世間有更高的智慧認知,像文殊菩薩一樣,了知世間人情冷暖世故。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其實也是反映這樣一個過程。善財童子到處參學。現在講參學,有些人認為就是去見高僧大德,到寺院才叫參學,其實那個參學是有限的。善財童子是見什麼人就參什麼人,哪一行有高人,他就去參。但他參學的都不是一般的高人。他們表面上很普通,卻都有特殊的地方

  只有有眼光的人才知道誰是高人。一般人理解的高人就是影響大、名聲大、財產多、地位高……好像擁有的東西多,就是高人。善財童子參的不是這種人。他可以在各個行業、各種人群、各種環境,比如學校醫院垃圾場……到處去參。不同的行業裡面都有特殊的人佛門講「和光同塵」的人內心很單純,有境界修為,可以在任何地方無所選擇地去生活

  世間人年齡越大就越會選擇。我該怎麼生活?我要打造一個非常高端的生活這就世俗人追求的。善財童子參的不是這樣的人,他參的五十三位善知識當中,什麼人都有乞丐叫花子,包括酒肆、青樓都有,參很多不同的人。我們一般人可能做不到這一點

  比如濟公,如果濟公再來到我們這個世間,我們還會認識,還會喜歡、尊重他嗎?不會,人們會以為他瘋子,不一定能認識他內在的「高」。所以這個「高」,很多人是不出來的。這需要智慧和眼光。如果你有智慧,有眼光,就能在這世界真正地參學。

  參學的目的是什麼?

  一方面智慧增長;另一方面心態能夠保持不受污染。能夠做到這點,怎麼活都不會太辛苦,都會活得輕松,活得自在,即使活到八十歲,還是童子

  我們現在人不敢說自己是童子,因為沒法說是童子了,老了。就算沒有老,也未老先衰,心早就衰掉了。大家的心早就活得很累,很沒勁。那種童心早就沒有了。

  連小孩的童心也早都沒有了,何況是大人。大家的童心早都丟失掉了,要尋找回來這種童心非常難。

  只有佛法可以讓我們看到希望。先在佛法里得到智慧,慢慢祛除我們的污染,再回到單純的狀況

  南無彌陀佛!

  摘自:智隨法師《隨談夜話》分享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