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瑪仁波切:你是準備「求佛」,還是準備「學佛」呢?

  在徘徊於佛門的人前面,有兩條路,一條是皈依,跟隨傳承清凈的具德上師系統聞思修佛法;一條是觀望,做個求佛愛好者,而不是真正的佛弟子

  一、求佛和學佛

  真正的大乘佛子,具備清凈虔誠心,有勇猛前行的信心責任感,誓願自利利他,「願我所修諸功德,為利眾生而成佛」,是具備這樣大氣度與胸懷的願行實踐者;而學佛愛好者,往往停留在利益自己的角度更多一些。

  有的人認為,一個拿著香到處拜佛、求佛的人就叫佛教徒,就叫學佛的人這是不正確的。因為此人對三寶虔誠還沒能由衷發出來,只是處於「求佛」階段,把佛菩薩當成喜歡香火、燈燭等供品的「貪官污吏」,以為捐點錢就能保佑自己陞官發財、諸事順利,甚至造作惡業後,也以為「求佛」就能免災。

  這樣的心態,完全無視佛教因果觀,是迷信,當然沒有進入「學佛」的階段。只是央求佛菩薩幫忙做一大堆事,卻不想聞思修佛法,倒不如說希望找個偉大的傭人來服務,在藏地,常常會把這種情形比喻為「邀請國王來掃地」。

  學佛,是希望自己的福報智慧都能越來越往上增長,直至圓滿成就佛陀的果位,脫離輪迴之苦,獲得究竟解脫的大樂。

  但如果信佛,只是為過度執著世間名聞利養找個靠山,把修行變成讓自己在輪迴中順遂一點的工具,並在此過程中,不斷增長自己的五毒「貪嗔痴慢疑」等,未修佛之前就已先修了魔,肯定是不如法的。

  二、站在正確道路的起點——皈依

  你現在階段,到底是要「求佛」,還是要「學佛」,真要好好想明白。學佛,就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求佛,對有私心人來說,也許並不能讓你百分百滿意,因為因果業力依然在那,不會放過任何一個人,那怕是「求佛」的人

  但是想要學佛的人,是真正可以通過跟隨具德上師聞思修佛法懺悔罪業、累積福報,祈請佛菩薩加持,不斷與佛相應的。所以,當你決定不再於佛門之前徘徊,要做一個正信的佛子,就必須要虔誠皈依佛,接受佛陀的指引。

  偉大的釋迦牟尼佛,傳下了深奧廣大的佛法,在二千五百多年中,利益了無量眾生成了羅漢菩薩成了佛,也救度了無邊的生命

  所以,一定要以既無限尊敬又無比感恩心來皈依佛,並且感恩佛法不間斷地流傳至今,讓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依然受益無窮,有了究竟解脫機會

  在皈依佛門、追隨佛陀腳步,聞思修佛法過程中清凈的僧寶對我們而言非常重要。因為佛法太深奧廣大了,如果沒有法師的教育與陪伴,光靠我們看一些書本,以自己摸索的方式,想真實了解佛法的究竟法義,實在不太可能。

  因此,必須尋找真正透徹了解佛法的具德上師,來帶領我們修行,所以我們要皈依僧寶,更要皈依具德上師

  簡單來說,皈依,才能真正入佛門皈依後,要跟隨具德上師,佛、法、僧三寶系統聞思修佛法,直至成佛

  三、增長「學佛」的信心

  皈依後,隨著聞思修佛法不斷深入,你會發現,從前的情緒也許很難控制,但現在你有了更多方法去觀察理解自己的內心,以及洞悉事情的來龍去脈,進而會非常願意改善自己的身口意,向佛陀講的「十善業」發展,而將過去自覺自覺熱衷的「十不善」慢慢拋棄。

  因為發自內心想要保護自他,所以,就有戒律持戒也就成了自然而然歡喜去做事情

  佛陀偉大的解脫法門,對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並沒有因為佛法的極致殊勝珍貴而有所選擇。佛陀眼中沒有貴賤、貧富、年齡性別等等分別,只要你虔誠心,想進佛門學佛,就都是佛弟子都會得到佛菩薩慈悲加持

  學佛信心有一種是宿世因緣有一則是通過他人調伏來慢慢入門的。比如,有的人看到佛像佛經等與佛教相關的象徵物時,會不由自主產生強烈的歡喜心,甚至會掉眼淚、毛髮聳立。這樣的反應,表示他前世是個學佛之人今生只要接續前世因緣繼續修行就可以了。

  還有的人,並沒有這么強烈的感受,但是接觸到三寶,依然會產生歡喜之心,這也是非常有佛緣的。如果不是上述兩種情形,就需要靠自己的努力,通過了佛陀大利眾生的悲智行誼,對三寶產生不斷增長的虔誠之心,最後擁有不退轉的信仰

  總之,要記得即便是圓滿受了皈依戒,也要不斷念誦皈依文,這就好比從一個地方出發到另一個地方,時時刻刻都要記得自己的目的地,記得你要到達目的地需要走的那條路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