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清法師:賺小便宜的想法和做法是否犯盜戒

  這個問題是,我們已經求受五戒,可是經常有賺小便宜方法做法這是否犯盜戒,如果是怎樣懺悔,請師父慈悲開示

  求授五戒,經常有賺小便宜想法做法,嘿嘿...是不是犯戒,你們覺得是不是犯盜戒啊?這個經常的有想賺小便宜想法做法,應該是貪心的一種,這個貪咱們這個佛教經典上,貪分兩類:貪和吝,貪這種呢是對外財的內求,就是本來不屬於我的,本來不屬於自己的你很想用盡一切辦法讓他成為自己的,這是一種;

  這個吝嗇的吝呢,這個吝嗇呢,是對自己財務的堅守。這個吝就是捨不得給別人,貪和吝在佛教當中都屬於貪這一類的煩憂。有想賺小便宜想法是一種貪,是一種貪念在做怪,至於是不是犯戒,我們這里講這個三皈五戒的不偷盜,三皈五戒當中其中有一條不偷盜戒,這個主要是針對財務講的。不偷盜是,凡是有主物,主人沒有開許不能是當作自己的,凡是有主物,就是凡是有主的財物,這個財物屬於別人的,這個主人不開許,這個開許的意思是,沒有允許、沒有答應給你,沒有允許、沒有答應給你你把他當作自己的財物,或者以佔有心為目的把他移離本處,移離本處即為犯偷盜,即為盜戒。

  犯戒有犯戒條,毀戒條和犯戒體,破戒體這么一說,這個犯戒啊他有戒條,毀戒條這么一說,破戒是破戒體,犯戒是犯的戒條平常我們說的犯戒啦,犯戒啦,犯的是戒條當中不允許我們做的我們做的那方面,我們做啦,那就叫犯戒。

  破戒啦,相當於破了戒體,當你受了三皈五戒的時候,我們五種戒條五種戒條的戒體同時得到,是這樣,如果說別人的東西,凡有主物是別人的東西,主人不知道或主人沒允許你拿,或者是沒同意你拿,你這樣有心,把他當作自己的東西,移離本處,這個很重要,移離本處即為犯戒。

  移離本處,是個什麼意思呢,比方說是個價值的物品,這個物品是有主,是別人的,那別人不知道,我想把他當作自己的東西拿,移離本處,本來是在這個地方呢,你拿起來,你馬上放下都為犯戒,馬上放下,就相當於說或者有別的因緣,使你不能繼續進行你的盜,這個偷盜行為,或者別人發現了,你害怕別人發現了,一下子停止啦,或者你拿了拿想了想,這該拿不該拿,就放下啦,但這個時候也已經犯戒啦。因為那個心熏染啦,心的熏染,這就是這個三皈五戒當中對於盜戒的一種解釋。

  但是什麼是犯戒呢,就是犯戒條,這就叫戒條啦,什麼叫破戒體,怎樣才能破戒體,是偷盜偷盜五錢以上的東西,五錢乃至以上的物品,把他偷盜啦,那就破了戒體啦,你這東西移離本處就為犯戒條啦,犯了戒條不見得破戒體,但是破戒體一定是犯戒條,他這個程度不一樣,犯戒條很輕微,如果是破戒體那必須要五錢以上,這個五錢,不是五元錢,這個在戒律上講宋代宋代的時候就是解釋這個戒律宋代高僧大德解釋戒律的時候說,這個五錢在宋代當時,根據推算,經典戒律上這個五錢,相當於宋代的買一件大褂的錢,買一件長衫就象我們這個長衫一樣,大褂,長衫我們現在長衫,前幾年就象我們這個長衫大約是三十塊到五十塊,現在可能有的好一點的一百多,兩百多。所以這個到底偷盜多少才能破戒體,反正宋代高僧大德就根據這個戒律推算過來的,就是一件長衫價值,如果是偷盜就破了戒體啦,就是這樣,這個我經常想貪小便宜,想貪小便宜是一種貪念,你是不是犯了戒條啦,是不是破了戒體啦,你是根據這個戒律上的要求,去對照,如果真是別人的東西你拿啦,移離本處,即為戒條,夠五錢以上即為破戒體,就是這樣,這個能知道嗎。

  更多請搜「仁清法師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