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座以後,打坐的過程中,以及結束打坐的時候,都要往外呼氣。氣沉不下去,就要呼出去。兩個肩膀也要盡量往下沉。肩膀抬得太高,容易生胃氣。氣沉不下去,你的頭腦根本靜不下來,坐在這裡只會不停地打妄想,胃氣也會更多。胃氣往上沖得越厲害,你的妄想就越多。
修行雖然靠的不是「氣」,但是要想把心靜下來,這與生理的氣有著密切的關係。古人講:「心浮氣躁,氣住神閑。」氣不沉下來,頭腦就會胡思亂想。還有一種對治的方法,就是當胃氣產生的時候,加大運動量。你們是否感受到打坐坐得越好、越多,胃氣也越多;不打坐,反而沒有胃氣呢?胃氣如果沒有協調好,其他臟腑之氣就不協調。因為五臟六腑之「氣」都源於胃腑。
大家坐在一起,呼氣時不要太大聲,以免影響他人。實際上呼氣根本不需要出聲,只要收縮小腹,往外出氣,自然就達到了呼氣的效果。
身體都降伏不了,怎麼能降伏其心呢?我看好多人打坐到時候頭都偏向一側,為什麼姿勢不端正呢?你們是否觀察過別人靜坐的姿勢?有的人頭偏向左,有的人頭偏向右,甚至有的人一個肩膀高,一個肩膀低。為什麼會這樣呢?這都和生理上的氣血有關。由於氣血不平衡,導致靜坐時頭偏向一側。如果你再不把姿勢調端正,你的氣血更無法平衡。姿勢不端正,氣血不暢通,你的心根本靜不下來。
所以要想降伏「其心」,首先要降伏「其氣」。氣往上沖,雜念就多。雜念多,氣就沉不下來。氣住則神閑,心平則氣和,氣和則不動,不動才同體。
以後你們可以改變一下方式,在靜坐前先跑香20~30分鐘。在跑香的過程中,把體內的虛氣和濁氣呼出去。另外,身體跑熱以後再打坐,腿也不容易痛。跑香的時候,肩要往下沉,頸略往上伸(脖子略帶一點意識地往上沖),腰桿挺直,下巴稍微內收,身心必須高度放鬆,身心放鬆才容易空掉。
實際上你的身心只要有一點點協調寧靜,在你的臉上都會表現出來。如果這支香你坐得好,你的臉都會放光。當你內在的光明產生以後,在你的臉上、皮膚上都會呈現出來。大家閉起眼睛,眼前是不是一片漆黑?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你修道的心不強烈,正念提不起來,你額頭裡面的那團光升不起來。
「四禪八定」的每一個層次都有種種徵兆。我們坐了這麼久,為什麼什麼境界都沒有呢?因為我們連一點「道」的消息都沒有得到!無論你走到哪一步都會有消息。雖然境界不究竟,但畢竟是修道過程中的一點消息,一些沿途風光。如果你沒有得到一點消息,沿途的景象沒有出現,說明你根本沒有上路。通常我們喜歡跟人說:靜坐的時候不要執著境界。可是我們連最基礎的境界都沒有,又能執著什麼呢?
當你真的提起正念,帶著很強的願心修道時,最多不超出一百天,你的眼前一定會大放光明。光明不出現,你的智慧根本修不出來。過去禪宗把眼前的無明比喻成「漆黑桶底」。什麼時候你打了破眼前的「漆黑桶底」,你才能與道相應,走進道裡面。
每天僅靠晚上這兩個小時的共修靜坐根本不夠。你白天讀書誦經的時候,是否也能把心靜下來?一個方法用了很久,如果還沒有把自己的妄念對治下去,就要趕快換另一種方法。不管你用哪種方法,只要能把你的散亂心收回來,就說明這個方法適合你。並不是聽說誰的法門高,成佛快,就把它抓過來,自己也去用,而是要選擇一個能對治自己妄念的方法。就像患不同疾病的眾生,所用的藥方也不同一樣。
佛祖曾講過,共法里有不共法,不共法里也有共法。並不是你隨便抓一個方法,一直修下去就能成就。在不同階段,身心會有不同的反應。因此你也要用不同的方法來對治自己的身心。
你坐在這裡總是昏沉,哈欠連天,為什麼解決不了這些問題呢?說明你不知道如何對治。就算你把「昏沉」對治下去了,「散亂」馬上又來了。坐久了,有時會感到體內有一股力量在旋轉,有時腰會痛,這些都是境界,都需要對治的方法。
實際上這些對治的方法,我不知道給你們講了多少遍,為什麼還是不會用呢?有了病,還不著急去找醫生開方子。醫生把方子開出來交給你,你還不想辦法去抓藥。就算把葯抓回來了,還不願意去熬來喝!為什麼會這樣呢?怕麻煩,還是懶惰心理。平時做事就怕麻煩,現在修道出現了一些情況,你明知道如何對治,也怕麻煩,不願意去對治。
禪修 心理學 宇宙 吸引力法則 冥想 靈修 打坐 佛學 國學 哲學
uploads/content/2022/june/1733faca999f5f3c6ea56821f34ad515.jpg" />
東華禪寺方丈萬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去踐行佛法、用生命去體證生命本源的智者。
15歲信佛、18歲出家、29歲證得生命本源,30歲復建東華禪寺、7年閉關、18年建寺安僧、12部著作、1萬多場開示演講、千萬言著述、18年間向社會捐款捐物數千萬元……
從童真入道、閉關證悟,到建寺安僧、講經說法,歷經三十餘年,總結出一條能讓人類證悟本源的解脫之道——《東華禪》
本著普度眾生的使命,萬行大和尚將《東華禪》修行法門無私奉獻,殷切期望天下眾生通過學修《東華禪》融通人生四大關係:我與家庭的關係,我與社會的關係,我與國家的關係,我與自然的關係,從而獲得幸福圓滿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