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樂法師:生活終會懲罰那些忽視自己內心的人

  昌樂法師·講述

  覺悟的前提與探索

  整個十二因緣,最難理解的就是這個有,把有理解清楚了,佛陀所說緣起法,從知識層面就已經了解一半了,在修行層面用得功夫。如果對十二因緣這個有法沒有很深的認知,沒有一定的理解和認知能力其他的法很可能沒有能力把它運用到自己的修行生活當中去。

  因為十二因緣當中其他的都是在展示、揭示生命存在的某一個特性和現狀,而這十二因緣的有法是把這些特性和現狀有效鏈接和呈現出來的最終的一個方法論

  首先,有的概念,是因為我們執取、渴求,希望將來擁有許多東西,擁有自己的慾望所呈現出來的願景。因而執著生了將來的業有,此業有由愛、取(煩惱)所發動之身、口,意三業而生之新業因,令此生死後,再生之識得到滋潤,也就是得感到未來苦果

  簡單來講,就是由慾望產生煩惱,由煩惱生生死,由生死連綿不斷而又輪迴。在佛光大辭典裡面,有分三大類的解釋。第一,有的屬性,有是指存在,也就是十二因緣是展示眾生生命是如何之存在的法則,我們首先要了解它的存在,然後再了解它存在的機理,在此基礎之上找到得以解脫方法。如果生命是一輛車,目前我們的狀況是會開車或者說知道開車,但不知道車的原理,不會修車,高速上拋錨是一件極其麻煩事情

  所以有的第一層屬性上,它是存在、生存之義。生存是表達生命存在的狀態。而存在,是一個意向,是我們思考的一個方向。它的具體內容是「有情眾生的異熟果體,及能招感此異熟果體之諸業」。

  也就是說,由善惡之業因能招感苦樂果報。「此中因果報應,相續而不亡,故稱之為『有』。」在第三個層面,有是「諸法存在與否而言:有對於無或空。」諸法是以有的形式存在,它是對於眾生所謂認為的空、無來講。因為無明是沒有能力感知到生命存在以及生命如何存在。佛陀告訴我生命是存在的,並且你要發現其內在的因果規律,只有在此基礎之上,你才能覺悟,才能所謂的出輪迴、得解脫

  有的屬性是存在,就是眾生既已存在的異熟果體,就是我們現在存在的生命狀態它是我們需要去面對的事實。而輪迴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我們有內在的、能招致異熟果體的業。

  輪迴過程是千變萬化的過程,之所以有的苦,有的樂,有的悲傷,有的歡喜是因為善惡之業因,能招感苦樂果報這句話的意思是,人生的種種的現狀都是因為自己過去造作、過去的善惡之因而導致的,這是輪迴過程

  輪迴狀態,是因果報應,相續而不亡,故稱之為「有」。有的來源是相對於諸法存在、相對於揭示眾生無感無知無明自己的生死。因為我們對生死不了解,不了解自己輪迴原因,不了解自己痛苦原因,只認為是老天對自己不公,只認為自己是偶然的因緣受苦,只認為自己是命,比別人苦,而不知道苦在哪裡。而這里的有揭示我們所有的苦、所有受的幸福災難都是原因的。

  眾生以為苦因是無,所以這里提出有,這個有在這里極其之重要。有位居士媽媽人特別好,講話也特別開朗,大家一起去吃飯。期間,她媽媽聊了自己的人生自己的過去,自己心態為什麼這么好,自己怎麼樣去面對自己一生度過這個苦難

  這位媽媽大概是不到70歲的樣子半個月之前,聽說突然走了,回想起那一天圓滿的晚餐,哪知道它變成我們最後的晚餐。這位居士回憶起媽媽在世的時候,她常常回家很晚,有時候還嫌媽媽嘮叨,覺得媽媽的存在對自己來說簡直是個困擾。可是當媽媽走了之後,她的心一下子有一種被掏空了的感覺。現在打算把家裡重新裝修一遍,因為睹物思情,實在是受不了。

  媽媽的存在,對自己的生命是極其重要的那一部分。可是在媽媽生前,我們沒有去感知到媽媽的存在是如此的重要。所謂子欲孝而親不在,就是我生活當中有很多事情我們認為它不重要,可是當它離開,當我們失去的時候,我們痛徹心扉。

  生活中,眾生生活在無感的思維方式當中,我們忽略了自己沒有能力感知到對自己生命是如此重要的諸多的元素,當失去的時候,我們痛徹心扉。之前的例子,我舉的是心外之法。

  我們的健康,還有所謂眼耳鼻舌聲意,這種生命存在的基本的特性。不要覺得吃飯、走路是個簡單事情這對生命來講都是奇蹟。人每行走一步,渾身所有的骨骼都在產生協調能力這就是我們擁有的健康,我們總認為它不重要,實際上是無比重要。

  眾生從來不珍惜自己擁有的幸福,總是去追逐自己不曾擁有、沒有能力擁有的東西。所以,我們與菩薩的最大的區別,菩薩生命是建立在有的基礎之上,而眾生是建立在無的基礎之上。我們要追求自己沒有能得到的,所以當下我們內心當中空空如也,我們的目標非常渺茫,然後處於極端貧瘠的心理生態當中。

  這就是有的重要內涵。有是佛陀告訴我們應該如何覺知,應該化無為有。覺知的基本屬性就是讓我們能夠讓自己回歸到有的富足的狀態。所以《佛遺教經》里說,知足之人雖處地上,心尤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上,心尤不安。

  我們的內心是一個什麼樣的底層代碼,這很關鍵如果你的底層代碼是無,在無的基礎之上,無論你建立起多少,任何數字乘以零,它結果還等於零,無論那個數字有多大,它都是我們的慾望,因為我們建立在無的基礎之上。

  從你的起心動念開始,你就是一個貧窮的人,一個貧窮的人是無法脫貧的。如果你的心是有的,對外在的種種的訴求沒有那麼強烈,你即便有所訴求,也是為眾生、為佛教這是我們要改變的底層代碼。所以,我們的人生有沒有覺知能力,無關於我們自己是不是幸福,而是關乎於眾生最終有沒有能力感知到生命的存在。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