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願法師:《觀經四帖疏》〈玄義分〉七門料簡之宗旨門(一)

  【觀經四貼疏講義】《觀經四帖疏》〈玄義分〉七門料簡之宗旨門(一)

  今天我們再繼續來探討《觀經四帖疏》。

  上回我們研究到第一卷〈玄義分〉七門的第二門,今天從第三門繼續看下去,第三門就是宗旨門。

  善導大師疏文說:

  【三、辯釋宗旨不同、教之大小者:如《維摩經》以不思解脫為宗,如《大品經》以空慧為宗,此例非一。今此《觀經》即以觀佛三昧為宗,亦以念佛三昧為宗;一心回願往生凈土為體。言教之大小者:問曰:此經二藏之中,何藏攝?二教之中何教收?答曰:今此《觀經》菩薩藏收,頓教攝。】

  這第三門宗旨門,善導大師要來判定《觀經》這部教法宗旨與教相。

  我們在凡夫因地修行的人,如果知道自己所修的這部經教,宗旨是什麼?教相是什麼?這樣來修學當然不會胡塗,就是智信、就是明信。

  《觀經》這部教法,在疏文善導大師說:以念佛、以觀佛為宗,一經兩宗不同其它的諸經。

  首先我們來了宗旨與教相。「辯」就是辯別,「釋」就是解釋,「宗」就是宗要,「旨」就是旨趣,辯別解釋這部經的宗要與旨趣。諸經之中各有不同的宗要旨趣,所以善導大師才會說:辯釋宗旨不同。

  教之大小,教就是教法佛陀一代時教的教法。「大」就是大乘,「小」就是小乘佛陀一代時教的教法大乘、有小乘,有權教、有實教,有圓教、有偏教,有漸教、有頓教。所以善導大師在〈玄義分〉第三門宗旨門,就是要判明《觀經》這部教典的宗旨與教相,讓我們修學的人能夠清楚明白。首先善導大師,先依二部經來舉例。第一部經就是《維摩經》。《維摩經》是簡稱,全稱為《維摩詰所說經》,總共有三卷十四品。《維摩詰經》以不可思議解脫為宗。因為《維摩詰經》是維摩詰居士所說教法維摩詰居士是金粟如來所示現,所以所講的教法是佛的境界,非是凡夫可思可議。第二部經就是《大品經》,也是簡稱,全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有四十卷。《大品經》以空慧為宗。「空慧」是能觀照「真空妙有」的智慧。「空」是所觀之理,「慧」是能觀之智。以《維摩詰經》的不可思議解脫為宗,以及《大品經》的以空慧為宗,對下根駑鈍的眾生而言,就很難修學。但對根性猛利的人來說,就沒問題。「此例非一」就是諸經之中,各部經典宗旨不同,所以因為不同的例子很多,才會說此例非一。

  那麼《觀經》就是以觀佛三昧為宗,以及念佛三昧為宗,這是不同於《維摩詰經》與《大品經》,也不同於諸經。一經兩宗,確實非常的特殊。

  《觀經》這部教化,世尊為韋提希夫人說這十六觀法,說完之後,在流通分咐囑文,世尊咐囑阿難尊者持名念佛。所以《觀經》的十六觀法,就觀想佛身立教,但是念佛是就彌陀弘願立教。所以《觀經》有方便、也有真實,方便就是定散、善散的觀法,真實就是持名念佛;方便就是要門,真實就是弘願門。觀佛是自力難行之道念佛是他易行之道;觀佛非世尊的本懷,念佛世尊的本懷;觀佛非十方眾生所能,念佛是十方眾生所能。世尊到了《觀經》的最後流通分,咐囑持名念佛阿難,流通本經於遙遠的後代,令一切眾生得遇修持,依教奉行。使我們明白,世尊對《觀經》廢要門入弘願門的真實佛意,讓我們了解到世尊佛心悲懷,希望能夠以《觀經》這部教典,給眾生念佛,契應大多數凡夫眾生,而得以解脫,這才是佛說法的本意。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