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這部經是是最究竟、最深、最奧妙的!

宣化上人這部經是是最究竟、最深、最奧妙的!


南無阿彌陀佛

願一切有情離苦得樂究竟解脫自在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17


講到這個地方我又想起來一個公案念佛,應該給眾生迴向不為自己來念佛,要為大眾念佛。我念一聲佛,就迴向這個功德給一切眾生,這個功德更大,更是圓融無礙。為什麼這樣講呢?


因為以前釋迦牟尼佛,帶著一班徒弟到了一個國家化緣,沒有人布施,任何人都不供養佛,也不供養佛的弟子。當時目犍連尊者沒有跟著佛一起去,等到摩訶目犍連尊者最後來了你說怎麼樣啊?


這城裡所有的人國王大臣老百姓恭敬敬地向摩訶目犍連尊者來叩頭歡迎,又問他:「您用什麼,我都供養您;您所需要的什麼東西,我都給您!」一般佛的弟子就不明白這件事,請問佛說:「以佛這么樣大的德行,到這個城裡邊,沒有人來供養摩訶目犍連尊者是佛的弟子,反而這么多人恭敬他。這是什麼道理呢?」


佛向弟子說了:「為什麼我來,這些個國王大臣老百姓供養我呢?因為我和他們在過去生中沒有種下善緣,和他都是什麼緣也沒有的。那麼,摩訶目犍連同他們有什麼緣呢?


在往昔無量劫以前,摩訶目犍連尊者那時候做一個砍柴的樵夫,到山上去砍木頭(firewood)回來燒火。有一次,在砍柴的時候,他碰到一窩蜂子要來螫他,他當時就念佛,又發願說:『南無佛啊!你們這一班蜂子不要螫我,等我將來得道的時候,我先度你們成佛去!你們不要有這種噁心來害人!』他發了這種願,所以這一班蜂子也就不螫他了。


後來這隻蜂王就做這一國家國王這一班蜂子就做國王大臣或者老百姓,繁殖很多人民在這個地方。現在目犍連尊者出家做了比丘,到這個城裡來,就因為宿世他發願這一班的眾生成佛,所以今天他來了,這一窩蜂子都向他叩頭頂禮,這樣地歡迎他。」


這一事情看來,我們每一個人修道,都應該結緣,應該要對任何人都好,發願令每一個人都成佛;不但令每一個人成佛,所有的眾生都度他們成佛。你發這個願,無形中你看不見,但是人與眾生心裡邊,都有一個無線電通著的──你看不見,但是你對他好,他默默中一定會知道的。


你應該對一切眾生都存一種度脫他成佛的心,我們每一個人若存這種心,到任何地方都有緣。說:「我到某一個地方去,沒有人招呼我,也沒有人理我。」為什麼?就因為宿世同這個地方的人沒有緣。所以這個「緣」是最要緊的,我們每一個人修道,必須要與一切眾生結緣。所謂「未結菩提果,先結眾生緣」,沒有到成佛以前,必須要先和眾生結緣。


眾生結緣,怎麼樣結法呢?就是要對所有的眾生都好,以好心對待一切眾生,以好事來待一切眾生力量能做到的事情,就應該盡量去做好事。這都是大乘菩薩發心,不要做小乘那個羅漢、自了漢,只顧自己、不顧他人。


「欲結菩提果,廣結眾生緣」,就是對眾生要結緣。為什麼?眾生就是佛,你對眾生好,就是對佛好;你若對眾生不好,那也就是對佛不好。所以你若能看一切眾生都是佛,這眾生見到你也是佛;你若見眾生都是魔王眾生看見你也魔王。這就像什麼呢?你戴著眼鏡,看見人都是綠的;那人來看你呢?也是綠的。你戴紅眼鏡呢?看人都是紅色的。你眼睛看人家是什麼樣子,人家也就你是什麼樣子


所以我方才說,一切眾生的心裡,都有無線電互相通著的。你不要為我這兒動一個惡念他不知道。不錯,他不知道,但是他那個自性有一感覺,會知道的!所以人對人,你若對人好,這就屬陽;對人不好,這就屬陰的。


那麼第四門「義理深淺」,義,就是經上所有的意義;理,就是道理這一部《楞嚴經》的義理,究竟是深、是淺呢?它這個理是深的,就好大海那麼深。你知道大海有多深?有的人測量說是多深;但你測量這個地方是這樣深,那個地方或者又淺一點、或者又深一點,所以測量不出來究竟有多深。


楞嚴經》這個道理,亦復如是,也就是你不容易窮盡這個道理。你們每個人,這個人在《楞嚴經》上得到這個好處,那一個人又得到他的好處,各人所得的不同;但是這種的智慧都是在這一部《楞嚴經》裡邊所得的。因為經典深,我們得的智慧也就會大,得的定力也就堅固,所以叫「一切事究竟堅固」,也就是這個道理


那麼這個深而又堅固定力,我們每一個人研究這部經典都會各有所得。但是對這部經的義理你也得到了,他也得到了,是不是這個經上就少了一點?不是的。這個理也就大海的海水,你取去了一些,這大海里的水還是這么多;他取去這海里的水,又有他的用途,海里的水還是這么多,它無窮無盡的。


這經上的道理也是不能窮盡的,你開悟了嘛,這個經上的道理還是這么多;你沒開悟嘛,它也是這么多。你就取出去多少的智慧,這個經里頭還是包藏這么多智慧也沒有增、也沒有減,所以這個經的義理,就比如大海那樣地深,無窮無盡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