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真堪布:別人的內心我們無法衡量

  我經常跟大家講,佛法的根本是智慧,沒有智慧怎麼都不行,但修行是有次第的,需要慢慢來。

  如果有些人暫時無法離開造業的行業,該怎麼辦呢?沒關係,盡量嚴格要求自己,能做到的盡量去做,這樣善的力量慢慢大了之後,內心惡業自然就會清凈,那些不好因緣也會自然清凈、了斷的。不能因為一時有做不到的,就什麼都不做了。

  為什麼有一些不明理行為和表現呢?主要是沒有取捨善惡能力不懂善惡標准,沒有證悟善惡標准

  其實很多煩惱菩薩不需要斷的,只要把煩惱轉為道用就行了。因為菩薩要度眾生,就需要在六道里不斷投生,接觸凡夫。如果發心到位了,內心清凈煩惱就能轉為道用。轉為道用之後,就不是真正的煩惱了。比如毒藥,如果有能力就可以消除它的毒性,雖然是毒藥,但是沒有關係,仍然可以喝。

  善惡業也不能只看錶面。有這樣一個公案:曾經有兩個上師,他們之間的關係不是很融洽,可能都不是很如法表面上看互相嫉妒。有一天,其中一個上師告訴侍者:「等會給我煮一壺奶茶,我有一個好消息要告訴你。」侍者問是什麼,他回答說:「那個上師女人了,他再也無法跟我相比了。」

  後來另一個真正有修行上師聽到此消息後說:「這兩個人,沒有犯戒的表面上戒律清凈,但和犯戒的那個上師比,他們哪個罪過更大呢?幸災樂禍的罪過更大也就是說有好消息告訴侍者那個人罪過更大!」

  表面上看肯定是犯根本戒的那個人罪過更大,但實際上幸災樂禍的那個人罪過更大。所以哪個罪過大哪個罪過小,哪個是善哪個是惡,很難衡量。

  《華嚴經》里講了修行人四種情況:內外皆熟:心裡很成熟,外表也很成熟;內外皆不成熟。這兩種人好衡量。但修行人不一定都是兩種情況。還有另外兩種情況: 內熟外不熟: 即心裡很成熟,但是外表不怎麼成熟;外熟內不熟,即外表很成熟很有修行樣子,但是內心成熟,貪嗔痴慢疑五毒俱全。這兩種很難衡量。

  我們沒有他心通,怎麼去衡量別人的內心呢?所以也不能完全依靠外表來衡量一個人。這些都是問題,都是我們不深信善惡因果的種種因素

  ——摘自《第九屆「百日共修」之因果開示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