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願法師:《觀經四帖疏》〈玄義分〉七門料簡之和會門(五)

  【觀經四貼疏講義】《觀經四帖疏》〈玄義分〉七門料簡之和會門(五)

  今天我們繼續來研究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

  上回我們探討到第一卷〈玄義分〉七門料簡的第六門「和會門」。和會門善導大師再分為六小段。六小段上回我們探討到第二段,善導大師道理來論破諸師對《觀經》的錯解。上回我們說到上品上生與上品中生,今天我們從上品下生接下去看。疏文善導大師說

  【上下者:上言從種性至初地以來者,未必然也。】

  「上言」就是慧遠大師所言。「從種性至初地以來」,「種性」是指三賢位的菩薩。慧遠大師認為,上品下生是三賢位至初地菩薩往生的,善導大師說:不是這樣!所以這句疏文說「未必然也。」

  【如《經》說:「此等菩薩,名為不退,身居生死不為生死所染。如鵝鴨在水,水不能濕。」】

  下面善導大師引用《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來佐證「菩薩不退菩薩」。就是三賢位至初地的菩薩,是三不退轉的菩薩,已經不為生死所束縛。就像鵝、鴨在水中,不會被水淹濕。「不退」有三不退,就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三賢位至初地的菩薩,雖然身居生死三界,但不為生死所束縛,不是像凡夫眾生,在三界受業力的束縛,受生受死六道沉淪,不是!

  下面善導大師同樣引用《大品經》開示

  【如《大品經》說:「此位中菩薩,由得二種真善知識守護故不退何者?一是十方諸佛,二是十方諸大菩薩。常以三業外加,於諸善法,無有退失,故名不退位也。此等菩薩,亦能八相成道,教化眾生。論其功行,已經一大阿僧祇劫,雙修福智等。」】

  善導大師繼續引用《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開示說:三賢位至初地的菩薩,因為有二種真善知識的守護,所以不退。這二種真善知識,第一是十方諸佛,第二是十方諸大菩薩。十方諸佛以及諸大菩薩,經常對三賢位以及初地的菩薩三業加持諸佛菩薩三業加持,使得三賢位菩薩,以及初地菩薩不退失。「於諸善法,無有退失」,這「諸善法」就是指菩薩悲智雙運、自利利他,菩薩運智上求佛道,運悲下化眾生

  凡夫很容易退失在佛道菩薩不會。凡夫發心易發,但恆久心難持。我們只要看看我們周遭所謂的佛弟子,往往學佛初入佛門發心,但經過三年、五年就不要學佛、不要修行;也有念佛的人念佛三、五年,不要念佛了。原本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要往生了,逢緣觸境,退失佛道。信願最近也看到念佛的人,竟然有從念佛直接退失到外道,不要念佛了,去學法輪功;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了,要去李洪志的法輪世界,實在很顛倒。佛經說西方極樂世界殊勝庄嚴是從佛的真如智慧稱性宣說而出,竟然不相信,相信人所說世界。上個月,信願到香港法利生,也看到香港念佛的人,竟然經過沒多久就不念佛,去信基督教了;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要去耶穌天堂,直接從佛道退到外道凡夫眾生就是會退失道心,繼續沉淪在生死苦海之中。

  所以凡夫如果真實體解到佛的大慈大悲,怎麼會退失佛道?知道這句佛號是佛對我慈悲憐憫的心願,心中真實如法體受、感受,怎麼會不想念佛呢?不想去西方極樂世界呢?

  三賢位的菩薩與初地的菩薩就不同於凡夫會逢緣觸境退失佛道,不會!為什麼?因為諸佛菩薩威神加持,無有退失,所以是不退位的菩薩

  善導大師引用《大品經》說,此等的菩薩亦能八相成道。對初地以上的菩薩而言,就有辦法八相成道。「八相成道」這八相,第一降生、第二入胎、第三出胎、第四齣家、第五降魔、第六成道、第七轉法輪、第八涅盤。這八相成道是初地位的菩薩就有這個本事。

  善導大師說:此等菩薩,亦能八相成道,教化眾生。論其功行——功德修行,已經一大阿僧祇劫,雙修福智——福慧雙修,經過一大阿僧祇劫,所以:

  【既有斯勝德,更憂何事,乃藉韋提請求生也?以斯文證,故知諸師所判,還成錯也。】

  三賢位的菩薩乃至初地菩薩,既然有八相成道,教化眾生的本事,有這種殊勝功德,更憂何事藉韋提希夫人來請求往生呢?以此經文道理證明:慧遠大師上品下生是三賢位以及初地的菩薩往生,不對!

  下面:

  【次責中輩三人者:諸師雲:中上是三果者,然此等之人,三塗永絕、四趣不生。現在雖造罪業,必定不招來報。如佛說言:「此四果人,與我同坐解脫床。」既有斯功力,更復何憂,乃藉韋提請求生路?然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是以勸歸凈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須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濟為?以斯文證,故知諸師所判,義同前錯也。以下可知。】

  前面說上品輩,下面說中品輩。中輩三人者,就是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以及中品下生。「諸師」也就是慧遠大師說:中品上生是三果阿那含的行者往生的。「然此等之人,三塗永絕、四趣不生。」善導大師說:三果阿那含的行者,是三塗永絕、四趣不生。三塗就是地獄餓鬼畜生,四趣就是加阿修羅。三塗是惡業為因、見惑為緣,感召墮落三塗惡果。三果阿那含的行者,雖然還有罪業,但必定不招來報。為什麼呢?因為,雖然三果阿那含的行者還有三毒的煩惱,但因為沒有見惑的助緣,所以不會招來三塗四趣的果報。因為三果阿那含的行者已經將三界八十八使的見惑斷盡,思惑還未斷盡,但因為沒有見惑的助緣,所以不會招感三塗四趣的苦報。

  「如佛說言:『此四果人,與我同坐解脫床。』」佛經世尊說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行者與我同坐解脫床。這是什麼意思?初果就是須陀洹果,斷三界見惑八十八使;二果斯陀含果,除了斷三界八十八使見惑外,還斷欲界思惑九品的前六品;三果阿那含果,除了斷三界八十八使見惑外,還斷欲界思惑九品的後三品;四果阿羅漢,除了斷三界八十八使見惑外,還斷盡了色界三十六品的思惑,以及無色界三十六品的思惑,也就三界見思二惑,徹底圓滿斷盡。所以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與佛同坐解脫床,是有不同境界。善導大師說,這三果阿那含果的行者,「既有斯功力,更復何憂,乃藉韋提請求生路?」既然阿那含行者會再墮落三塗四趣,有這樣的功德力用,更何須憂愁生死之事,還藉韋提希夫人來請求往生西方之路?不用!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