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清法師:菩薩分凡夫菩薩和登地菩薩

  第三是菩薩當說」。作謂修行菩薩應當說,就是應當講,應當聽聞,就是這個意思。也是這部經典當中,第六十六頁,釋迦佛在經文上說:「若有菩薩摩訶薩。以慈悲心。於畜生等。及虻虱前。轉讀此經。一聞於耳。此經力故。隨類皆解。此等畜生。舍此身已。得升天樂」。這說的這部經典消業的不可思議的一種功德作用

  「若有菩薩。無慈悲心。不能廣說此經典者。非佛弟子。是魔伴侶」。所以說,佛陀啊悲心殷切,告訴他的弟子,就是正在修行的,能夠有能力講經、能夠發起真正的大悲心者、能夠真實地對一切眾生生起慈悲心的修行者來講,都要這部經典。如果他的弟子不講這部經,釋迦佛說:「不能廣說此經典者。非佛弟子。是魔伴侶」。

  當然我們一定要正確理解。菩薩是什麼,平常我們經常聽到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菩薩,我們聽說的菩薩名字很多,菩薩是一種通稱菩薩也是印度話「菩提薩埵」的簡稱,印度話是「菩提薩埵」四個字,我們簡稱為菩薩,現在呢已經是約定俗成了,我們都知道菩薩名字

  菩薩的這個名稱是一種通稱,不同的菩薩前面有不同的別稱。比方說地藏菩薩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前面的名字是別稱,而菩薩這個名是通稱,通用的,前面的可以是別稱。「菩提薩埵」的意思是「發了菩提的人」。菩薩是一個人,那麼什麼樣的人才稱為菩薩,就是「發了菩提的人」。我們很多在座的有發了菩提的人也可以稱之為菩薩

  所以,我們正確理解菩薩的這個含義,很多修行者互相稱為菩薩,那也是講得通的。菩薩又分兩類:一類是「凡夫菩薩」;一類是「登地菩薩」。凡夫菩薩就是我們這個凡夫凡夫和登地,他的最重要的區別在哪裡?這個登地,也叫聖者聖者有好幾類,聖者發了菩薩心的聖者叫登地菩薩還沒有證空性的、發了菩提的人凡夫菩薩

  所以,他主要的界限是「證空性」,他的界線在這兒。證得空性了就是聖者,沒證空性就是凡夫,就很簡單。空性是什麼呢?證空性是什麼呢?我們說的開悟這是簡單的說。他這裡面有很多層次在這不展開。一個發了菩提的人,他還沒有證空性,他就凡夫菩薩,也叫初發心菩薩。一個發了菩提的人,通過修行,一下子證得空性,就是見性了,也就開悟了,他馬上就是聖者菩薩,或者叫登地菩薩。登地菩薩,他有很多一地、二地,他叫初地、二地一直到十地,這叫登地菩薩。哪怕就是登一地他也聖者,只要是證空性都是聖者,只要是發了菩提心都叫菩薩,就這麼簡單

  所以這個菩薩,是你發了菩提心了,那麼這個菩提心是什麼意思?我原來講過多次,這在經上也是非常重要的。菩提他是兩段,一句話分兩段含義:「為利有情、願成佛」,這是一首偈語,「為利有情成佛」,他分這麼兩段,這就叫願菩提發了這個願心他就菩薩了。「為利有情成佛」,就是這個人現在正在修行,想成佛,他想成佛目的是為了讓一切眾生而成佛。他這個利有情是究竟之利,不僅僅是給他一個蘋果,你給他頓飯,或者你幫他一件衣服,不僅僅是這些。這些也是修道的資糧,但是真正的利益有情的最終的目的,對一切有情最大的利益是讓一切有情、一切眾生成佛,讓一切眾生成佛目的,最終目的是幫助一切眾生成佛。那麼他現在自己要修行成佛,那是一種方便和手段就像我們磨刀切菜一樣,磨刀的目的不是炒刀,是磨了刀切菜炒菜,這個能聽懂嗎?

  所以發了這個心的人他就菩薩。他發了這個心,沒證空性之前,他叫初發心菩薩凡夫菩薩,一證空性叫聖者菩薩聖者菩薩又分初地和十地的不同,這個我們知道就行了。所以說既然你發了心了,要廣度一切眾生,要慈悲一切眾生;既然你是在志求佛道修行,那麼如果有緣得聞這部經,不能廣說此經典者,那就不是佛的弟子了。那是什麼呢?是「魔的伴侶」,這是釋迦佛說的。所以我們這一段講的是菩薩當說」,「菩薩應當說」,說明這部經的重要。

  ——摘自仁清法師消災長壽童子懺悔墮胎度嬰靈》

  《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講義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