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相信輪回是確實的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佛教相信,除了已經解脫生死或已經自主生死的聖者之外,一切的眾生都不能不受輪回的限制。
所謂輪回,實際上是上下浮沉的生死流轉,並不真的像輪子一般地迴環。輪回的範圍共有六大流類,佛教稱為六道,那就是由上而下的天道、人道、修羅(神)道、傍生道、鬼道、地獄道,這都是由於五戒十善及十惡五逆(十善的反面是十惡,殺父、殺母、殺羅漢、破壞僧團的和合、出佛陀的身血,稱為五逆)而有的類別:五戒十善分為上中下三品,感生天、人、修羅的三道;十惡五逆分為下中上三品,感生傍生、鬼、地獄的三道。作善業,生於上三道;作惡業,生於下三道。在每一類別中的福報享盡或罪報受完,便是一期生死的終結,又是另一期生死的開始,就這樣在六道之中生來死去、死去生來,稱為輪回生死。
不過佛教特別相信,眾生的生死範圍雖有六道,眾生的善惡業因的造作則以人道為主,所以唯有人道是造業並兼受報的雙重道,其餘各道都只是受報的單重道:天道、神道只有享受福報,無暇另造新業;下三道只有感受苦報,沒有分別善惡的能力;唯有人道,既能受苦受樂,也能分別何善何惡。佛教主張業力的造作薰習在於心識的感受,如若無暇分辨或無能分辨,縱然造業也不能成為業力的主因,所以佛教特別重視人生善惡的行為責任。
正因為造作業力的主因是在人間,所以上升下墮之後的眾生都還有下墮上升的機會,不是一次上升永遠上升,一次下墮永遠下墮。
人間眾生的造作業因,有善有惡,有輕有重。人在一生之中造有種種的業,或善或惡,或少或多,或輕或重,因此受報的機會也有先後的差別。所以,人在一期生命的結束之後,朝向輪回的目標有著三種可能的引力。
第一是隨重:一生之中,善業比惡業的分量重便先生善道,善道的天業比人業重便先生天道,如果惡業比善業重便先生於惡道,惡道的地獄業比傍生業重便先生於地獄道,受完重業的果報,依次再受輕業的果報。
第二是隨習:人在一生之中,未作大善,也未作大惡,但在生平有一種特殊強烈的習氣,命終之後便隨著習氣的偏向而去投生他的處所,所以修善學佛主要是靠日常的努力。
第三是隨念:這是在臨命終時的心念決定,臨終之時如果心念惡劣,比如恐怖、焦慮、貪戀、鎮惱等等,那就很難不墮惡道。所以,佛教主張人在臨死或新死之時,家屬不可哭,應該代他布施修福,並且使他知道,同時宣說他一生所作的善業功德,使他心得安慰,使他看破放下,並且大家朗誦佛號,使他一心嚮往佛的功德及佛的凈土。若無重大的惡業,這種臨死的心念傾向便可使亡者不致下墮,乃至可因亡者的心力感應諸佛菩薩的願力,往生佛國的凈土──這是佛教主張臨終助念佛號的主要原因。
民間的信仰以為人死之後即是鬼,這在佛教的輪回觀中不能成立,因為鬼道只是六道輪回的一道,所以人死之後也只有六分之一的可能生於鬼道。